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6812900000044

第44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17)

他们认为,能默默地忍受痛苦是一种最好的品质。几乎所有的希腊历史书都提到过这样一个斯巴达儿童:他在上学的路上,抓到一只小狐狸,因为怕老师发现,就把它揣在上衣贴胸的地方。上课时,那只狐狸又抓又咬,尽管疼痛难忍,那孩子一动也不动,最后被那狐狸活活地咬死了。

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沉默,想听到一个斯巴达男孩的声音,比想听到一尊石像的声音还难。

如果必须回答,他们的回答也是极其简短的。有一个国王威胁他们,扬言要攻打他们的城邦,他们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请。”

又有一个国王来信说:“假如斯巴达人不投降,就把你们的城邦变成废墟。”他们的回答也只有两个字:

“假如?”准备进攻温泉关的波斯国王薛西斯写了一封冗长的劝降书,要斯巴达人“放下武器”。列奥尼达的回复只有两个字:

“来拿!”后人用“斯巴达式的回答”来表示简练的回答。机智也是斯巴达少年的必修“课程”。为了培养他们的机智应变,以及在一切环境中都能生存的能力,他们甚至鼓励孩子学会盗窃。成功的将受到赞扬,失败的将受到责罚。斯巴达的军队是不带粮食的,也没有供给食物的军需官。士兵们必须依靠自己从小训练出来的盗窃本领去弄到食物,否则就会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饿死和累死。

军事化的奴隶制国家

到了20岁,他们就开始军营生活,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他们把军队编成“方阵”,每一个方阵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保证方阵的协调一致,进退娴熟,严密的组织纪律和长期操练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30岁,他们可以成家,住在自己的家里,但必须参加一种叫做“斐迪提亚”的公民社团,每天一起出操、进餐,直到60岁,才可以结束这种军事化的生活。

斯巴达人不从事劳动生产,他们把被征服者变成专门从事劳动生产的奴隶,称之为“希洛人”。希洛人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而且也没有生命保障。政府鼓励斯巴达人任意杀死任何一个希洛人,对于希洛人来说,这是一种威慑手段;对于斯巴达人来说,则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和提高杀敌的技巧和胆量。

有一种专门用来迫害和消灭希洛人的方法,叫做“克里普提”,意思是秘密行动。古代典籍中这样记载:“长官们时常派遣大批最谨慎的青年战士下乡,他们只带着短剑和一些必需的给养品。在白天,他们分散隐蔽在偏僻的地方,杀死他们所能捉到的每一个希洛人。有时,他们也来到希洛人正在劳动的田地里,杀死其中的最强壮最优秀者。”

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也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从事军事活动外,不得从事其他营生。

斯巴达的女子也不娇生惯养,她们从小就和男孩一样,学习跑步、竞走、格斗、投铁饼、掷标枪,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斯巴达人认为,一个体魄强健的母亲,才能生育出刚强勇猛的战士。

她们不怕看到丈夫和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者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这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地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这样训练的结果,使得斯巴达的每一个男子都成为勇敢善战、吃苦耐劳的战士。在很长一个时间内,他们的步兵被认为是所向无敌的,他们的方阵也享有常胜不败的威名。

后人把这种严守纪律、刻苦训练、忍饥耐劳、坚韧不拔的尚武精神,称为“斯巴达精神”。

但是,斯巴达人长于武功而短于文化,他们轻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斯巴达城里,几乎看不到一座宏伟的建筑物,斯巴达人也没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传到后世。

忽视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成了一部部便于操作的战争机器。尽管他们在后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击败了辉煌的雅典,称霸于全希腊,但最终因为保守落后而走向衰落。如今,时世沧桑,斯巴达仅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留下了一座普通城市,除了尚武精神之外,他们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遗迹。

耶稣:有无之谜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数以亿计的基督教徒遍布世界各地。耶稣是基督教世界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他为了拯救世人,不惜上十字架,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到底是人还是“神”?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

传说中的耶稣

传说中的耶稣,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他家住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父亲约瑟是个木匠,母亲名叫马利亚,耶稣是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妹。

耶稣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开始了解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

当时,罗马人侵入巴勒斯坦地区,他们废黜了犹太邦封君,把这个地区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由罗马派任的总督直接统治。他们在政治上对犹太人民实行高压,经济上课以重税。许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不时有人揭竿而起。

定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长期以来坚持并发展他们的民族信仰—犹太教,耶和华是他们世世代代崇信的上帝。当时的犹太教内,各种教派流行。控制正统教会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已经堕落为罗马统治者的帮凶,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已成为反动、虚伪和腐化的一伙,这就使耶稣对正统教会的教义、教规产生了怀疑。

给耶稣以决定性影响的是施洗者约翰。约翰被认为是通向天国道路的先知。他身披骆驼皮毛,腰束皮带,吃蝗虫野蜜,在旷野里传道。他奔走于约旦河两岸,揭发巴勒斯坦当权者的****邪恶。他严厉地宣告: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上,凡是不能结出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进火里。”

他还向信徒们大声疾呼:“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约翰是耶稣一生中最推崇的人物。这时候,耶稣年近三十,在约旦河里,他领受了约翰的洗礼。约翰对耶稣寄予莫大的希望。

从约翰那里回来,耶稣就开始公开传道。不久,就传来了约翰被希律大王之子安迪帕处死的消息。这以后,耶稣忍饥挨饿,游走各地,招收了12个门徒,进行更广泛的传道活动。人们认为,耶稣是约翰的继承人。耶稣传道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三个年头,实际上不足两年。但他的言行几乎传遍了整个巴勒斯坦。犹太下层人民把耶稣到处宣扬的“天国近了”的话,当作福音。而耶稣所指的天国,是对巴勒斯坦现有秩序的否定,是建立革命新秩序的号召。

“叫有权势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

他甚至赤裸裸地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他既是宗教上的先知,甚至是救世主,又是“大卫的子孙”以色列王国王位的继承者。最后的晚餐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

祭司长、文士和长老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夺,都想杀掉他。耶稣的12门徒中有个叫犹大的,他贪图世间的荣华富贵,很想卖主求荣,便跑到当权者那儿去,说:“我带你们去捉耶稣,你们给我什么好处呢?”“30块银币。”当权者欣喜若狂,答应事成之后就给他兑现。

从那以后,犹大就非常注意观察耶稣的生活习惯和经常出入的地点,想趁耶稣一个人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交给当权者。这一切,耶稣心里清清楚楚。

逾越节到了,耶稣和他的12门徒聚集在一起,共进晚宴。正吃的时候,耶稣说:

“我实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人之子固然要按照预定的那样去世,但出卖人之子的人有祸了。”

门徒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不知道他说的是谁。约翰是耶稣所喜爱的,这时正靠近耶稣的胸膛,彼得对约翰点点头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约翰趁势依偎在耶稣的胸前,问他说:“主啊,是谁呢?”

耶稣对他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

门徒都非常诧异,不知是谁出卖了主。只有犹大神情紧张,手紧紧握着,捏出了汗。

耶稣蘸了饼,递给了犹大。犹大心中羞愧,但30块银币诱惑着他,吃完饼就悄悄溜出去了。

这时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之前同你们一起,吃这逾越节的晚餐,在到达天国之前,我再也不会吃这样的晚餐了。”他又拿起一块饼分给门徒,说:

“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得。”

他又举起酒杯,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是我立约的血,我为许多人流出来,使他们的罪孽得到赦免。”正在他们吃着最后的晚餐的时候,犹大飞快地跑到当权者那儿告了密,引着敌人朝耶稣所在地奔来。看见耶稣,犹大径直走上去,作出要同他亲吻的样子。

耶稣看穿了他的把戏,说:“犹大,这是你出卖我的暗号吗?”

犹大心中害怕,不敢做声。门徒们拿出武器要和敌人战斗,耶稣说:“收回你们的利剑,到了这地步,由他们吧!我今天的遭遇,正是上帝早已安排好了的。”耶稣被捉拿定罪后,叛徒犹大突然醒悟,十分后悔。

他把30块银币拿出来,对祭司长和长老们说:“我出卖了无辜者的血,耶稣无罪,有罪的是我呀!”“那是你的事,与我们无关。”祭司长冷冷地说。犹大痛哭流涕,把银钱一扔,跑了。他跌跌撞撞地跑到一棵紫荆树下,上吊死了。

耶稣之死

尽管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也认为,耶稣并没有触犯罗马法律,但他还是根据犹太教祭司长的要求,判了耶稣死刑,并把他交给了行刑的士兵。

士兵们把耶稣带进衙门,全营的士兵都聚拢来了。

他们扒掉了耶稣的衣服,给他换上一件紫红色的袍子,把一个用荆棘编成的冠冕戴在他的头上,当作王冠,把一根芦苇秆塞在他的右手里,当作权杖,然后假装害怕的样子跪在耶稣面前,学着朝拜国王的样子,戏弄他说:“国王陛下,恭喜恭喜!你这个犹太人的王呵!”

拜完,他们就往耶稣脸上吐唾沫,用苇条抽打他的头。戏弄够了,又让耶稣换回原来的装束,让他背着十字架往前走。

许多老百姓跟着耶稣,其中有许多妇女,号啕大哭。耶稣转过身来,对他们说:

“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泣,你们应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泣。因为日子一到,人们就会说,未曾怀胎的,未曾生育的,未曾乳养婴儿的,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啊!”

士兵们把耶稣带到一个叫做“各各他”的小丘上,意思是“骷髅地”,兵丁们将苦胆汁滴进酒里,逼着耶稣喝。

他们狂笑着:“这可是送你去见你老父的酒啊!喝,喝呀!”在骷髅地,兵丁们和一些人极尽取笑之能事,然后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在那里立了三个十字架,耶稣被钉在中间的十字架上,把另外两个准备行刑的强盗,一个钉在他的右边,一个钉在他的左边。

那些恶毒的人们,都在嘲笑他:“你这个拆毁圣殿,三天又建造起来的人,该救救自己了吧!”“你如果是上帝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呀!”“如果你能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你。”面对着那些嘲笑他、置他于死地的人们,耶稣的心中充满了怜悯,他不禁在心中对上帝祈祷:“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

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死后三天就复活了。他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有五百多人声称亲眼看见过他。

人们传说,他就是“基督”,意思就是“救世主”,说他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为拯救人类而死,死而复活,40天后又回归天界了。

是人,还是“神”?

许多人相信,耶稣是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6年,因传道被斥为异端而处死,死时只有三十多岁。其主要根据有三个:

1.主要活动于公元1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中提到耶稣时说,他“是一个有智慧行神迹的人,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的教师”,并直接指出:“他是基督。”

2.马历史学家曾经提到,一个被称为“基督”的人创立了基督教。而对基督教来说,“基督”是耶稣的专有称号。

3.除掉一些“宗教圣迹”之外,福音书对于一个凡人耶稣的记载,有一定的真实性。特别是他的并不显赫的出身,并不太长的传道经历,并不太广的活动范围,并不太多的信徒,以及他死时所受的揶揄与凌辱,处处展现出诚实的面貌,而很少刻意造神的痕迹。这很可能是当时,包括从耶稣活动时期到《圣经》成书时期有关耶稣的各种传说的总和。剔除了那些后人附会的“圣迹”之后,一个真实可信的凡人耶稣跃然纸上。

但是,许多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他只是基督教“造神运动”中塑造出来的“一个偶像”。其主要论点是:

1.《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是虚构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记载耶稣故事的福音书是基督教产生很久之后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教派的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