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6812900000052

第52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25)

“小男孩”从天而降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举行重要会议,会议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挫败日本的问题。此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已爆炸成功,消息传到在波茨坦开会的杜鲁门总统那里,他马上同丘吉尔商量是否对日本使用这一新武器,最后他们决定这样干,但得给日本一个庄严的警告,决定在《波茨坦公告》后再动手。

7月27日至8月1日,盟军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了150万张传单和300万份《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投降,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日本军政要员还狂妄地叫嚣:“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战争……”

1945年8月5日上午,负责投弹的509特混大队得到通知,天气预报表明,午夜后的天气适宜起飞。黄昏之前,原子弹被装进一架名叫“依诺拉,盖伊”的B—29轰炸机里。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的超级炸弹,却取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小男孩”。

8月6日上午8时15分,轰炸机在广岛近10000米的上空,打开弹舱门,“小男孩”细长的尾部朝下掉去,接着翻了个身,弹头朝下,向广岛落了下来……从此,广岛所有的时钟,都永远停在1945年8月6日8时15分这个时点上。

从天而降的“小男孩”,在离地面650米的高度爆炸,形成一个大火球,接着,火球又爆发成一群乱舞的火焰,吐出一团团浓烟,浓烟迅速上升到3000多米的高空,开了花,形成一朵硕大的蘑菇云。

爆炸时,火球发射出来的热度只持续了几分之一秒钟,但其温度之高(近30万度),使爆炸中心半径1000米内的花岗岩全部溶化,屋顶上的瓦也被软化,由黑色变成橄榄色。整个市中心无数人影被永远地印在墙壁上。

片刻之后出现的冲击波,将3公里内所有的建筑物全部摧毁。到处是残墙断壁,废墟瓦砾,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半裸着身子冒着浓烟的尸体。

一刻钟后,天空开始落下巨大的雨点,袅袅上升的原子云柱带上去的水蒸气凝成雨点,粘上放射性的尘埃落下来。雨点打在半裸体的人们身上,留下一条条灰色的痕迹。幸存者吓得魂飞魄散。

没有受到“黑雨”袭击的城东,一阵旋风吹过来,其风势之大,连大树也被拔起,并使瓦砾中许多家庭主妇准备做早饭的炭火复燃。成千上万的星星之火被狂风煽成燎原烈火。火团四处乱飞,把屋顶全部掀掉,房子也四分五裂,金属桥梁被烧得七扭八歪,电线杆一着火便立即爆裂。

浑身是血的难民惊魂未定,又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他们痛苦地呻吟,号叫,不顾一切地跳进路边的河里。霎时间,河面上漂起了红色的泡沫。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弹对城市的轰炸中,广岛几乎被夷为平地,在这个活的人间地狱里,大约有20万人死于人类制造的“终极”武器。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8月9日,另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弹投向长崎,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达86000人。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

1995年4月8日,日本首相怒容满面地指责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为美国在二战快要结束之前,用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广岛两城市的辩解。

克林顿在达拉斯举行的美国报纸主编会议上,被问及美国该不该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而向日本道歉时,立即明确回答说:

“不应该。”

又被问及当时杜鲁门总统作出轰炸决定是否正确时,他也明确回答说:

“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年了,但杜鲁门总统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迄今仍然是世界军事史上作出的最有争议的决定。

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避免美军伤亡100万人,同时也对苏联炫耀一下原子弹的威力。

在1945年初,为夺取冲绳岛附近的小小的硫磺岛,美国海军陆战队就付出了2.5万人伤亡的代价,占进攻部队的1/3。紧接着,美国出动7个师向冲绳岛发起进攻,结果又蒙受了4.9万人的伤亡。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估计,要征服日本,占领日本国土,美国至少要丧失100万人,英国要丧失50万人。

日本《文艺春秋》1986年3月特别号上,发表了《美国选择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原因》一文,对传统的看法提出质疑。

该文说,据当时美军的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拟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原。他们估算美军伤亡数字是:(1)九州作战死亡25000人;(2)关东平原作战死亡40000人;(3)在九州南部和西北部登陆并进而展开关东平原作战,死亡46000人。加上伤员、失踪者,总数约为20万人。

无论从哪个文件上,也找不到死亡100万人的推算数字。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目的是为了使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合理和合法。

关于对苏联显示威力一说,也被否定。当时美国虽对苏联怀有戒心,但在任何文件中都未见到后来历史学家所分析的那种对苏联的战略。事实正好相反,在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美国首脑人物一有机会就讨论这种可能性,即向苏联提供原子弹情报,建立国际管理体制。马歇尔甚至主张邀请苏联科学家参观原子弹试验,因有人担心“斯大林把机密泄露给日本”而作罢。这表明,美国投掷原子弹并没有考虑对苏战略未来的格局。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呢?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证明,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确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们把它当作一种“巨大的实验”。他们选择人口集中,没有遭到普通轰炸的城市,以便检测其威力。

其次,美国研究原子弹共花费2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用于生产弹药的全部费用。而原子弹的研究又是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国只有四位领导人参预,以致议会和政府长期以来围绕巨大军费去向问题不断发生争吵。如果花费如此巨额的经费制成的原子弹,不能发挥任何效力,议会肯定要作出强烈反应。因此,可以认为议会强大的压力,也是使政府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事实是不是像某些日本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原子弹,历史就将重写?答案是否定的。

这只是某些日本人的一相情愿,事实却绝不会如此。事实是,要消灭那些被军国主义豢养出来的疯狂野兽,的确有一定的困难,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非正义的势力可以嚣张于一时,而不可能嚣张于永远,这就是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根本原因。

谁不懂得这点,谁就会被历史的巨轮轧得粉身碎骨。

圣马丁:隐退之谜

1822年9月22日,在秘鲁利马召开的国会上,“南美洲的解放者”,秘鲁、智利、阿根廷三个共和国的“祖国之父”圣马丁发表辞职演说,交权让位,并于当夜悄然离去。圣马丁的突然隐退,为世界留下一个难解之谜。多少年来,人们纷纷猜测,导致圣马丁作出这一异乎寻常决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但一直没有定论。

神秘的会谈

圣马丁1778年2月25日诞生在阿根廷北部的一个小镇,其父是西班牙驻殖民地官员。他8岁时和家人一起到西班牙,在西班牙曾当过军官。1812年阿根廷爆发了独立战争,圣马丁于同年回到阿根廷参加了战斗。1814年任阿根廷北方总司令。阿根廷独立后,他又率军先后解放了智利和秘鲁,被秘鲁人拥戴为“护国公”。

1822年,独立战争全胜的大局已定,然而,仍有两万多名西班牙殖民军盘踞在秘鲁东部山区,他们凭险顽守,伺机反扑,摆在革命者面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了彻底消灭殖民军,取得南美独立战争的彻底胜利,圣马丁决定谋求与南美北部的另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当时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最高元帅和总统的玻利瓦尔联合。

1822年7月26日,是拉丁美洲史上的一个难忘的日子,两位卓越的政治、军事领袖终于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了。

据载,先期到达瓜亚基尔的玻利瓦尔于26日中午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了圣马丁的到来。玻利瓦尔身着戎装,威武庄严,向迎面而来的圣马丁伸出热情的手说:

“我终于实现了见到威震四方的圣马丁将军并和他握手的愿望。”

圣马丁则高兴地说:“美洲将不会忘记我们两人相互拥抱的一天。”

载歌载舞的姑娘将一顶镶金的桂冠戴到圣马丁头上,但他却取下金冠,笑着说:“我没有资格戴它,有人应该戴这顶荣誉的桂冠!”

人们推测,这个“有人”,当然是指玻利瓦尔。玻利瓦尔为圣马丁举行的欢迎仪式结束后,二人并肩走进了一间早已准备好的接待室。玻利瓦尔的陪同人员和圣马丁的两名副官同时退出了房间,门迅速关了起来。密谈开始了,无人记录,更无录音,无任何一个第三者参加。直到一个半小时后,第一轮会谈才结束。翌日下午1时,第二轮会谈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四个钟头。秘密会谈结束后,圣马丁神情严肃、沮丧,默默无语地走出了大厅,似有难言的苦衷。玻利瓦尔的脸庞上似笑非笑—带着一种神秘的表情。在宴会上,玻利瓦尔首先举杯祝酒,他说:

“为南美洲的两位最伟大的人物圣马丁和我本人干杯!”

而圣马丁则说:“为了战争早日结束,为了美洲大陆各个共和国建立,为了解放者的身体健康,干杯!”28日凌晨1时,当盛大的舞会在欢乐的乐曲中继续进行时,圣马丁决定退场。他对手下的人说:“我们走吧!这里的喧嚣让我受不了。”他起身悄悄地与玻利瓦尔告别,在任何人不注意的情况下,由玻利瓦尔的一名副官引路,走出小门,登船起航。

9月22日,圣马丁在秘鲁国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他郑重其事地取下自己身上的权力与最高荣誉的象征—两色绶带,镇定自若地对全体议会成员说:

而今胜利布满了整个南美洲战场,我的头颅却要躲避最后胜利的桂冠!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被甜蜜的感情激动过,然而今天却激动了我的心!对一个为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战斗的斗士来说,胜利的喜悦只能使他更加诚心诚意地成为使人民享有权利的工具……我异常高兴地见到了国会的成立,在这届国会上,我辞去……一切最高权力……我今天讲话的目的只有一项—请所有议员先生都不要投我继续执政的选票!

人们惊诧莫名!纷纷请求圣马丁收回辞呈。但他心坚如石,解释了许许多多辞职原因,就是不提瓜亚基尔会谈的内容。并且当晚取道智利回到了阿根廷。1824年2月,圣马丁带着女儿梅塞德斯去欧洲,1850年8月病逝在法国。

玻利瓦尔在完成南美洲解放任务后,曾设想在南美组建大联邦,但由于各国间的矛盾和各国内部矛盾的激化,未能如愿。不久,南美陷入混乱之中,1830年5月他辞去了大哥伦比亚总统职务。同年12月因病去世。

两位伟人虽然去世,但这次瓜亚基尔会谈的内幕,却成了历史学家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议的课题,人们称之为“瓜亚基尔迷雾”。

种种猜测

到底会谈了哪些问题,达成了什么协议呢?人们只能从会晤时留下的蛛丝马迹和两人往返的私人信件中,作出一些推测。

较普通的看法是,这次会谈涉及到的内容有: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两支军队协同作战,两人军事指挥关系,瓜亚基尔归属,独立后拉美政体形式,秘鲁建立何种形式的政府,以及如何确定秘鲁北方疆界等。

事态的发展显示,谈判没有就此达成任何协议。因为:关于政权形式,圣马丁一贯认为,刚刚独立的秘鲁不具备实行共和制的条件,应有一个过渡阶段,而玻利瓦尔则坚决主张共和制;至于疆界问题,瓜亚基尔早已控制在玻利瓦尔手中,根本没有谈判的余地;在两军联合作战的问题上,玻利瓦尔对圣马丁主动提出由他指挥两国联军的诚意表示怀疑,玻利瓦尔以自己势单力孤,难以胜任总司令之重责为由加以推辞。

玻利瓦尔还强调,哥伦比亚国会不会批准他率全军支援秘鲁,只能提供三个营的军事援助。这一切可从1822年8月19日圣马丁给玻利瓦尔的信,以及在圣马丁对这次会晤的回忆中找到证明。

三个营的兵力,对当时秘鲁面临的敌我形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当时,西班牙在秘鲁尚有两万余名殖民军,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圣马丁所能率领和指挥的仅一万多人,其中还有很多刚入伍的新兵。如果不能同玻利瓦尔联合,就不能顺利击败殖民者的军队。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争取友军的支持,是圣马丁此次瓜亚基尔之行的主要任务。

然而,事实使圣马丁悟出了一点:玻利瓦尔是不愿在完成拉丁美洲独立事业的历史篇章中,让别人也分一份夺目的光辉的。

二十年后,圣马丁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他率领他的部队来秘鲁的唯一障碍,只是因为圣马丁将军的存在。”这也许能给大家的猜测,提供一些颇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

为何隐退?

对于圣马丁的突然隐退,研究者作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