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摆到了重要的位置,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主任的社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形成了由社区主要领导亲自抓,社区各群众组织一起抓的有效运行机制。确保社区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党员群众对社区两委考核的主要内容
每年向全体党员、居民代表汇报文化建设情况,接受他们的监督。通过建立有效的措施,社区不断对文化设施进行新扩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坚持高标准高档次建设,全面构筑社区文化载体
繁荣社区文化,必须以一定的阵地为依托。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指导原则,从提高社区居民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入手,寓活动于日常管理之中,结合本社区实际,社区先后成立了“八个中心、五个活动室、四个学校、两厅一网吧”。八个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幼中心)、五个活动室(图书室、书画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党员服务室、社区服务室)、四个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居民学校)、两厅(多功能厅、手工艺品展厅)和一个绿色网吧”,全天面向居民免费开放,配备了全国联网的文化资源共享设施,并率先与中组部党员远程教育对接,为社区的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行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个百家”、当好一名联络员、带好一幢居民楼、帮好一家困难户、出好一个金点子、办好一件社区事“五个一”和做好扶贫帮困服务“助民”、建立党员教育长效机制“育民”、充实社区文艺演出队“乐民”、社区治安管理“安民”、争创文明社区“惠民”“五为民”等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居民间的交流与和谐。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小区显要位置精心设计了文化宣传栏,涉及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改陋习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明礼仪、居民行为规范、基本道德行为、弘扬法治精神、反对邪教、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践行慈善、弘扬雷锋精神志愿奉献等内容。
利用图片展、现代远程教育网、党员学习日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深入居民心中。
通过开展入户大走访活动,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沟通,畅通了民生“直通车”,架设了民意“连心桥”,真正实现“文化建设进万家”。
四、立足群众性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我们坚持社区文化活动由居民当主角,为满足居民对文化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积极开展“学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的社区文化活动,先后组建了星光艺术团、阳光歌舞队、秧歌队等自娱自乐队伍,使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为社区聚集了健康向上的人气。
自编自演一些内容积极健康、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在节日期间如元旦、三八、五一、七一举办慰问演出,同时走向社会进入其他社区宣传演出,2013年共计演出38场次,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建立社区信息室,发挥网络优势,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居民信息查询发布服务平台,使居民进一步了解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家政服务、社会救助、治安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等信息,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利用图书室,开展“居民阅读活动”,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环境,加大《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与宣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组织居民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活动,深入宣传各类“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展板、橱窗及举办各类知识培训班,教育引导居民“讲文明、树新风”,为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开展了“方便社区、爱心社区、安全社区、救助社区”创建活动。一是发挥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阵地优势,“五个中心、四个活动室、一个爱心小屋”均由专人负责,全天开放,使居民在社区内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二是以爱心小屋为阵地,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发动辖区党员、居委会干部每月定期为辖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为他们理发、打扫卫生、送医送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与社区警务室联合开展“四位一体”治安活动,在5个重点小区各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低保义务巡逻队,将群防群治工作落到了实处。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居民不断感受到现代文明,不断地汲取新鲜、时尚的文化滋养,同时文明意识也得到极大提高,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加强社区教育,社区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党校、老年学校、居民学校。社区经常聘请有关专家对居民开展文明礼仪讲座与培训、养生与健康讲座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把社区居民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今后我们将坚持文化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创新举措加强文化建设,使社区的文化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
提升文化软实力 构筑和谐发展环境
——海原县西安镇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西安镇位于海原县西北部,面积42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5987户28504人,其中回族13482人,占47.3%。西安镇是一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西夏古城,文化底蕴浓厚,文化人才辈出,镇辖区有国家级文物遗址1处(菜园文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西安老城、天都山石窟),还有胡湾汉墓群、古烽火台、城堡等多处历史遗址,其中哨马营古柳被喻为“地震活化石”,西安老城的“竹叶诗碑”被喻为“奇中之奇”的文化精品。特色小茴香产业叫响全国,远销海内外。
近年来,西安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紧紧围绕全镇工作大局,将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强化阵地作用发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打响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工程进度。镇党委多次被评为海原县“五好”党委,2005年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9年被区文明办评为区级文明乡镇,全镇共有18个单位先后被区、市、县授予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一、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舞活发展文化产业的龙头
一是打造文化主阵地,搭建发展平台。把文化工作阵地建设作为引领文化工作的龙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多方资源,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在全县率先开展文化“公建民营”试点,投入资金6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规范镇文化站的管理,打造西安镇文化中心,内设青年活动中心、妇女和工会之家、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室和图书室,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了镇文化站在全镇文化工作的主体作用。同时,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向村级延伸,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个,硬化篮球场5个,投资70万元新建了西安镇灯光球场,在文化底蕴浓厚,群众积极性高的老城自然村,结合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对该自然村文化活动室进行了重建,并配套了桌椅、书柜、音响等设备,硬化室外活动场地500平方米,并配备了篮板、乒乓球案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文化娱乐环境,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加强管理,发挥文化辅导干部骨干作用。全镇现有“农家书屋”12个,有各类图书30余万册,并配备必要的娱乐器材,是群众劳动之余的重要学习娱乐场所。为此,我们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配备文化素质高、工作扎实的镇文化专干,配齐各村文化干事,将村级文化干事和农村书屋管理员纳入主干管理,充分发挥图书管理员的文化工作职能和影响,积极发挥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干部的骨干作用。三是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卫星电视“户户通”工程,达到卫星电视全覆盖,使偏僻乡村也能看上电视,有效解决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每年免费为各村放映数字电影150场次,结合文化惠民工程,全镇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着力打造文化惠民示范乡镇。
二、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夯实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
加强资源恢复保护,将挖掘文化底蕴作为夯实文化工作基础的前提。一是多措并举保护物质文化资源。强化规划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和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做到非经文物部门规划不动工,加强对西安古城、菜园文化、“震柳”等文化遗址的保护,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加大修复和保护力度,充分挖掘了文化内涵。二是强化引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镇坚持引导先行,每年下拨适当经费给有舞狮传统的“曹氏武术”、皮影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发动传统艺人参加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行列中来。三是加大力度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加大具有传奇色彩文化内涵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对“西安古城”“菜园遗址”“胡湾汉墓群”“震柳”等重要文化遗迹全面设立了宣传保护牌,有的安装了必要的防护设施,确保具有传奇文化色彩的自然文化资源完整。
三、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
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将丰富群众生活作为营造浓厚的文化工作氛围的抓手。成立西安镇茴花金川民间文化协会,通过协会引领带动,全镇民间社火、中老年秧歌、秦腔清唱、集体健身等民间活动蓬勃发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高涨。全镇发展群众演艺团队45个,篮球队7支,参与人数2000余人,成功举办五届“庆元宵文艺演出”。在全镇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勤劳致富、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共选树21名道德模范典型,并将其先进事迹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高了村民道德文明意识,全镇上下形成助人为乐层出不穷、善行义举广为传颂、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群众从打麻将、喝酒等低俗娱乐中走出来,形成“快乐、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推动了我镇全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发展。群众自编自演的道情戏《党的政策就是好》和快板书《民风建设六大工程》等优秀节目,在全镇巡回演出,把乡土文化和时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群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发,赢得了观众的赞扬,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同时,大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西安、小河桥街道安装灯箱宣传牌100块,打造民风建设宣传街,制作500米移动式民风建设宣传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广泛宣传民风建设“六大工程”,制作大型户外宣传牌12个,编写《民风建设四字诀》,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先进文化的感召力,促进民风转变,引导优良民风。
四、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打造文体特色品牌,将文化品牌优势作为提升西安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是制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项目。依托我镇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镇党委、政府及时制定了《西安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我镇近几年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了详细的安排,每年争取项目,逐年实施。二是强化监督,维护文化形象。由镇政府建立长效文化管理机制,聘用了9位文化监督员,对镇村文化工作、文化市场和文物保护进行义务监督,全力维护西安镇的文化形象。三是扩大影响,打造西安镇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对菜园文化、天都西夏文化、地震文化、民间人文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和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四是形成产业,促推优势转换。以天都山和西安古州为主线,挖掘整合西夏文化、地震文化、菜园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间人文文化,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坚持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积极争取项目投入,对文化、历史遗址、景点进行修复和保护开发,开辟“西安古州城—天都山—菜园遗址—汉墓群—震柳—园河垂钓”旅游专线,改造和绿化已有旅游线路,建设文化遗迹保护工程、“菜园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旅游项目,扩大园河垂钓休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以农家乐为主的特色旅游风情园,逐步形成集历史、地震、人文、特色农业观光、影视基地于一体的旅游品牌,促推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加强文化建设 共建和谐农村
——中卫市东园镇八字渠村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东园镇八字渠村,辖9个村民小组858户2366人。近年来,八字渠村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提升村级文明创建水平,在文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突出位置,狠抓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