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镇的文艺团体有十多个,其中寇庄村文艺队的歌舞和和泉村大众剧团的秦腔演出享誉固原市区和周边各县。刘双玲同志对这些文艺团体的建立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几年前由于调走人员多,又受编制限制,文化站人手不够,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刘双玲把文化队伍的建设作为文化站开展工作的中心内容。她走村到户,积极考察,动员各村的老中青文艺爱好者,先后组建了老年秧歌队、社火表演队、秦腔自乐班、花儿表演队、广场舞表演队和文宣队等。这些文艺团体来自开城镇的17个行政村,各具特色,自编自演,极富创造性地编排了本土特有的文化节目,让草根文化深入人心。文宣队员结合乡党委的工作安排,深入基层,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确保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更好地宣传各项法律、法规以及新人、新事,新农村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内容,她多次与农民文艺爱好者联合创作了多个贴近农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的题材节目。这些节目参与者众,影响面大,寓教于乐,每逢“七一”“八一”“十一”、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各文艺团队深入全乡17个行政村进行演出。排练节目期间,她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多时候都是连续一星期住在镇上,每天风雨无阻准时赶到排练现场,烧上开水,检查音响,排练结束后,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打扫卫生,关好门窗,并主动与村搞好对接和联系,从而保证了演出效果和质量。同时她还精心组织邻近乡镇开展文体交流活动,并积极组队参加县上举办的文化活动。2012年12月下旬,冯庄村文艺队歌舞《祖国,您好》和寇庄村文艺队的《秦腔大联唱》以及《村长颂固原》三个节目参加了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届农民文艺汇演,都获得二等奖。开城镇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取得市县领导好评,宁夏文化厅的领导每年都会到开城镇来观摩交流并指导,对刘双玲的工作表示赞扬和肯定。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的贺处长多次赞扬说:“这样具有特色的书法绘画、剪纸木刻,这样丰富多彩、水平不凡的文艺团体,在全区都是不多见的。”
刘双玲同志到开城镇10多年来,根据原州区文体局、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积极参与、组织、指导各类文化活动。2008年、2009年原州区青年歌手大奖赛、原州区秦腔大奖赛,刘双玲组织参加演出的团队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奖的成绩;2011年组织的正月十五社火表演,获得原州区三等奖;2012年组织参加的原州区第二届农民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刘双玲多次组织人员参加镇党委政府在“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2006年开城镇先行实施广播电视“MMDS”电视接收装置,刘双玲随即被抽调参加。这项工程覆盖全镇70%农户,收视由原来的1个台增加到8个台。2011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刘双玲也随即被镇政府抽调参加。在上级部门技术人员的配合和指导下,对全镇2个行政村实施“户户通”全覆盖安装服务,共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接收锅6870面,覆盖率达98%,并实行售后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免费服务的工作,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
■两大创举:成立开城镇文化艺术体育协会,宣传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展览
随着开城镇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荣,开城镇领导敏锐感觉到,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民间组织对各种文艺团体进行管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建文明和谐乡镇,繁荣群众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品位,着力提升全镇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把全镇文体活动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让全镇人民在闲暇时期有一个能充分享受精神大餐的场所,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结合本地实际,成立开城镇文体协会,相关协会的事项具体由刘双玲同志协调解决。刘双玲接到任务后,走访了开城镇40多位文体活动带头人,又和原州区文化馆相关人员请教成立协会事宜,经过数月奔波,“开城镇文化艺术体育协会”终于在2013年6月29日建党节前夕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开城镇的群众文体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协会成立后,首次吸收会员86名,这些农民会员在当地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又有自己的文体特长,开城镇更高层次的文体活动随即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该协会积极组织会员深入生活、走向民间,开展采风及创作活动,搜集、整理、抢救、挖掘我国特别是本地范围的民间文艺,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努力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辖区内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
开城是古丝绸之路北端重镇,自汉、唐、宋、元以来,这里就是边关重镇,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融合了各个时期各民族的文化遗存,按照上级指示,刘双玲同志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对开城镇内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工作,著名的有:元开城安西王府遗址、廿铺拱北、北周刺史李贤墓、小马庄汉唐墓地以及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遗址等。按照原州区文体局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安排,2009年刘双玲和同事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本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全面普查,通过收集整理上报了20多个种类50多人的非遗作品,其中有马振仁的古建木工制作、张志勇的木雕、田再茂的玻璃画、马进仓的古戏剧头饰制作、田再龙的老眉户腔、田晓宾的古建彩绘以及冯峰、刘桂梅、杨凤英、王小萍等人的剪纸、汪孝芹的草编等得到县级认定非遗标准,被列为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3年6月29日,由宁夏固原博物馆陈展交流部配合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党委、人民政府和开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本次展出的作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承人的作品共计一百多件(组),包括古戏剧头饰、古建筑构件、玻璃画、木雕、剪纸、刺绣、皮影、草编、书法、绘画等。这是宁夏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首次进行的非遗保护成果展,刘双玲和同事们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心血不言而喻。作为“非遗保护成果展”负责人,经上级推荐,刘双玲于4月15日至4月21日到湖南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基地2013年共享工程培训班学习。学习回来后,整整两个月,她早出晚归,到处寻访搜集非遗产品,拜访非遗传承人,苦口婆心劝说大家都拿出自家“宝贝”,好让更多的人见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有多么精彩,好让大家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是多么广阔多么美好……大家被她的执着和无私感动了,利用农闲时间纷纷创作,并把自己最好的作品交给了刘双玲以支持成果展……
总之,搞好乡镇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事儿,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刘双玲说得好:“只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事情没有做不好的。我觉得不是我在做群众工作,是广大群众一直教育着我。”刘双玲热爱这个工作,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发现自己价值。事实上,一个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并学会创造乐趣的人,一定是能把工作干得比要求更好的人。参加工作22年来,她淡泊名利,只是付出,不计收获,但是她所负责的文化站一直是先进文化站,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对刘双玲而言,她觉得她所得到的最大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让她认识了那么多人,并且这些人因为她的因素团结在一起共同成长,创造出自己精彩美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