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年旧事
1703800000016

第16章 陈布雷/生为蒋之人,死为蒋之鬼

老作家林斤澜是浙江温州人,聊天时,喜欢煮酒论英雄,历数文坛好汉。觉得比他年纪长的那辈老作家,浙江最厉害,鲁迅茅盾郁达夫,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章究竟谁更好,不太容易扯得清,所以沈从文先生不唠叨这个,只说浙江人厉害,我们湖南人打不过他们。

沈从文不是服软,是说气话,二十世纪最初的那些年头,蒋委员长得了志,湖南人常常不是浙江人对手。他的意思是说,湖南人吗,吃辣子,脾气倔,打仗流血牺牲,最后坐江山的都是浙江人。

浙江人确实厉害,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系主任,居然有一半是浙江人。蒋介石手下的文武大将多为老乡,他有个坏毛病,爱玩同乡会。据说只器重两种人,浙江人和黄埔学生,一登龙门,立刻身价百倍。其他省籍人士难免心存不满,不是黄埔出身更是出头无望,想卖命也是白白流血牺牲。

记得刚读到《告黄埔同学书》,心头总有些感慨。一方面,这文章写得太好了,真是能说会道,想不到蒋委员长竟然有如此文才。另一方面,也觉得近乎套得矫情,过于浩然正气,明眼人都能看出虚假来。尽管当年这所军校的门柱上,贴过两条著名标语,“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进此门”,结合中国的历史看,要想升官发财,还真没有比黄埔更快的捷径。

《告黄埔同学书》是最好的公文范本,在这封诚恳殷切的公开信中,蒋批评他的学生,说他们刚出校门便太在乎做官,二期三期的同学不屑做营连长,四期的同学不屑做连排长,即将毕业的五期同学干脆找不到差事。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北伐还没完全成功,黄埔学生只是刚露头角,飞黄腾达的日子还在不远处等着他们。

后来我才知道,《告黄埔同学书》是陈布雷送给蒋介石的见面礼,或者说,是一篇倚马可待的命题作文。蒋介石后来愿意重用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会写文章,是支好笔杆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蒋介石明白,要想做个合格的领袖,身边没一支生花妙笔不行。

陈布雷是蒋的文胆,在他自杀前,蒋介石所有重要文章、通电、演讲稿,包括某些日记,譬如畅销一时的《西安半月记》,都是陈的杰作。版权所有,其实是版权没有,顺便说一句,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自传也是别人代笔,这部书的稿费,比当一百年总统的薪水都高。

陈布雷很会写,随葬品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支派克金笔。“文革”中的造反派,心头充满了恨,常有些匪夷所思的革命行动。一生气,便大义凛然地将人家祖坟给刨了。傅斯年母亲的头颅,挖出来,浇上洋油点天灯。以讹传讹屡屡发生,徐志摩的墓被挖了,据说当年飞机失事,脑袋撞没了,家里有钱,下葬时安了个金头。民间听到“金”字眼睛就会放光,陈布雷坟里有金笔,所谓金笔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笔尖,老百姓才不管这个,先挖出来看看再说。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与蒋介石老家奉化一样,都属于宁波市。他生于一八九○年,属老虎,与陈寅恪先生同年。虽然同为文化人,与做学问的陈寅恪相比,陈布雷显得更传统,更像旧式文人,依附于权贵,奔走于豪门,当幕僚,舞文弄墨耍笔杆子。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往好里说,搁在唐朝,他就是写《讨武氏檄文》的骆宾王。

往不好里说,也就是陈伯达姚文元之流,只能帮闲或者帮倒忙。陈布雷的理想,原先只是当个好报人,办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当主笔,激扬文字指点天下,然而拒绝不了权贵的引诱,终于上了蒋介石的贼船。成也在此,败也在此,领袖欣赏他,有恩于他,他便投桃报李,生为蒋之人,死为蒋之鬼。考察为蒋重用的文武大员,尽忠殉节者寥寥无几,陈布雷应该算一个。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更愿意相信他是眼见着蒋介石大势已去,心有不甘,心有不忍,才最后选择了自杀。

江苏作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颐和路二号办公,隔开一个门牌号码,就是陈布雷公馆。很漂亮的一栋小楼,铁门紧锁,从旁边走过,我忍不住会想起当年的主人,想到他绞尽脑汁,想到他写的那些奇妙词句,铿锵有力,金属铸造出来的一样,扔地上都会有声音。

说老实话,文人混到陈布雷这般境界,确实不容易。人生的成功莫过于富贵,莫过于尽其所用,想想我们的那作协,也算是个养文人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有些虚名,有点蝇头小利,可是诸位的笔力与陈布雷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彭德怀的大姨子浦熙修是位很有名的记者,她采访陈布雷,问在门派林立的国民党内部,他属于哪一派。陈对于这问题有些恼火,知道来者不善,苦笑着一口气报了很多名字,说这些同志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意思很明白,各派都不愿意得罪,根本无意于朋党之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布雷只有一个信念,始终保持忠诚,即使事实证明,蒋介石已错了,已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