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047

第47章 子产的主要事迹

子产,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出身于奴隶主贵族家庭,是郑国司马子国的儿子。他出生年月没有记载,据推算约生于公元前574年左右,死于公元前522年,生活于春秋中期以后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他是春秋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具有一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

从春秋中期以后,反动腐朽的奴隶制与进步的封建制的矛盾愈趋明朗,奴隶和平民反抗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在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进一步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新旧势力的矛盾和斗争的加剧;加深了奴隶主统治集团的分化,子产就是在这新旧势力斗争中向新兴地主阶级转化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在年青时,就积极参加平定国内奴隶主贵族守旧势力的叛乱,由于平叛有功,不久就于公元前543年在郑国执政。

由于郑国“族大宠多”,阻力较大,所以,子产上台执政后,一方面比较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始终表彰“忠俭”、打击“太侈”,对顽固守旧分子则毫不容情严加镇压,为了整肃政纪,他不顾子太叔(子产的支持者)的情面,放逐了子太叔的叔父子南,为了严惩大族“凶人”,他坚决镇压了子晰,逼他自杀,并暴尸示众。另方面,则比较注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开放乡校,“以论执政”。乡校原是奴隶主贵族培养其子弟的学校和他们议论时政的场所。但这时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他们对国政也要求有发言权,也开始在乡校议论政事。守旧的奴隶主贵族然明则大为不满,认为这是危害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事,要子产去捣毁乡校。子产没有采纳,反而对他们说:“让人们空闲时,常到这里走走,评论评论执政的得失,有什么不好?他们说这样做对,我就这样做;说那样做不对,我就改正,他们就象我的老师一样,为何要毁掉它呢?”子产这一措施的实施,给郑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开了方便之门,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成长。

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对郑国发生重大影响的,还是他在郑国实行的三大改革。

一、作封洫。子产上台执政,当年(公元前543年)就首先从田制改革入手。开殖田沟,重新编制公私田亩和农民住户,其主要目的是承认田地私有和给予个体农民的合法性,在私田上按亩取税。子产的这一重大改革,必然要侵犯到那些非法占田的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例如大族丰卷故意破坏国家法令,向子产挑战,借口祭祀用牲,向政府“请田”打猎,子产不许,丰卷居然向子产动兵用武,后被子产驱逐出了国境。“作封洫”这一田制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农田的灌溉,提高农业的收成,增加国家的收入,而且重要的是使田地私有得到了合法的确认,客观上有利于个体生产,为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封建剥削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这表明了当时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向着新的封建生产关系迅速转化。

二、作丘赋。就是按照田地的多少,向田地私有主征收的一种兵赋。这是在“作封洫”后的第五年(公元前539年)子产在兵赋制度上的改革。具体办法是在一丘(十六井)的范围内,缴纳过去一甸(六十四井)所负担的兵赋;这就保证了国家军费的收入,扩大了兵源,从而增强了郑国的实力。“作丘赋”的推行,其意义还不仅仅是兵赋制度上的改革,它还表明了在承认土地私有的基础上,给予了个体农民以作甲士的资格,打破了以往甲士身分的限制,加速了阶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田制改革必然带来的结果。这正如鲁国在实行“初税亩”之后的第四年又推行了“作丘甲”的兵赋制度一样,是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整个趋势的。

三、铸刑书。子产在田制和兵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接着又于公元前536年把刑书(成文法)条文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样,司法有了准绳,谁也不能光凭自己的好恶来滥施刑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势力,多少起到了限制贵族权力的作用。这比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周礼”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进步,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同时也表明旧的礼制在阶级关系已发生激烈变化的情况下,已很难再维持下去,不得不迫使郑国执政者子产在统治方式上要作相应的变革。

由于子产的这些变革,使郑国出现了新的气象,国力大为增强。加上子产在外交上的善于斗争,所以当时郑国虽小,并处于晋、楚两霸之间,在子产执政期间,却能维持郑国的独立和尊严,这和子产在郑国所实施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子产不仅是春秋中后期的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公元前526年,郑国闹旱灾,子产不信天命鬼神,坚决反对伐木求雨。过了一年,公元前525年,出现了彗星,有些人就预告明年在郑、宋、卫、陈等四国将要发生大火灾,要子产赶快用珍贵的玉器禳祭,子产不听;当偶然应验以后,那些人更抓住这一事情,又说下一年还将有火灾,要子产接受教训,赶快去祭天,子产仍不相信,并郑重地指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即认为天道和人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这种把天文现象和人事的变故区别开来的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观点,冲破了殷周以来神学观点的束缚,这对后世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