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712200000048

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张

老子,亦称老聃(丹),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巳无法确考。据司马迁说,好象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后来他眼看周朝衰败,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去当隐士了。现存《老子》一书,又叫《道德经》,是—本富有哲学内容的书,它是以民间谚语写成的韵文诗,全文五千多字。虽然这本书成于战国初期,不是老子写的,但基本上可以代表老子的思想。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湖南马王堆的汉墓中发现的《老子》帛书,其编排方法,与传统的《老子》不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对于这一情况,目前还处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今天,我们仍以传统的《老子》一书,作为分析老子的思想材料。

老子是生活在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兴起的过渡时代。从《老子》和《史记》老子传来看,老子是代表了这个时期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思想。老子在动荡的社会面前,既对现实不满,但又无能为力;他既感到自己的没落,但又不甘心就这样灭亡,他幻想开历史的倒车,企图挽救自己的命运。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盗竽”的强盗。但老子并非替人民说话,只不过是下了台的旧阶级,对新上台的暴发户的谩骂。那末,老子所理想的是什么社会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昧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闻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老子这种倒退的历史观,在哲学上就表现为他的唯心主义。老子对宇宙观(哲学上也叫自然观,本体论),在离开上帝和神之外,提出了“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这似乎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恍惚的东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人们的认识,人们对它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物、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书中,也称之为“无”、“大”、“一”等等。

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也就是精神如何变成物质呢?老子说,这个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道”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由它产生的世界万物,它也不去“主宰。它,这叫自然无为。老子这种宇宙生成论,似乎不同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说法,但他以虚无的精神性的“道”,作为世界的根源,仍然是唯心主义。把“道”悬于人的认识之外而存在,在哲学上这就叫做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在宇宙观上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当他观察社会动乱和自然界复杂变化的时候,尤其是他看到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新、旧统治阶级之间变动无常的时候,产生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把复杂的变动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着的双方,一方要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矛盾的统一观,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如此,老子还提出事物的发展,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是老子对“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认识。老子这些朴素辩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把对立面的转化,看做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转化,把对立的统一夸大为绝对,成了相对主义。因此,老子离开一定条件来谈转化的辩证思想,在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中,不得不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上去。

在老子以后的一些唯心主义者,如庄子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相对主义与老子一起在历史上成为“老庄哲学”,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加以引申和发挥。而唯物主义者,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成为唯物主义的“道”,并继承和正确的发挥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因此,老子和《老子》一书,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它的一些哲理名言,也常常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