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层谋划,多几分胜算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在战场上,如果没有事前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就很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会在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我们心中有数,才有可能获得主动权。如果在事情发生之前你毫无准备,不曾谋划,那么事到临头时就只能选择被动接受了。
因此,只有事前拟好了行动的计划,把做事的步骤梳理通畅,那么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谋划得越多,那么胜算也就越高。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十分善于施展计谋的商界高手,他运用计谋战胜了许多生意上的竞争对手。他曾对此总结道:商战用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胡雪岩与“隆昌”米行的斗法正是他施展连环计的一个典型例子。
“隆昌”米行的谭柏年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真正的老板名叫石三官,是个纨绔子弟,把生意上的一切事务全部交给舅舅谭柏年,委托他全权处理一切,连账本也不过目。只要米行每年按时交付赚来的银子,便不过问。谭柏年得了授命,且仗着长辈关系,所以虽不是老板,却胜似老板。
尽管自己的外甥待自己不薄,年俸可观,外加不少红利,但毕竟自己不是真正的老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银子必须如数交给石三官,所以谭柏年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打起了“小九九”,要做老板。谭柏年干米行生意,屈指算来已有30多载,精通业务自不必说,米行生意的个中奥秘亦了如指掌。所以在账目上做手脚,略施小计,石三官看不出来,这里头揩的油,抵得上两三个档手的年薪。但雕虫小技,难成大器,真正大把捞进的机会在于存米销出的方式。谭柏年一直在寻找这种机会。
一天,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谭柏年闻讯前去码头相迎。两人是老相识,言谈之间,谭柏年得知对方有意要在上海收购大批谷米,运往北方。原来是潘家祥见到《申报》刊登快讯,知道齐鲁适遇大旱,庄稼歉收,急需赈米救灾。两相印证,潘家祥肯定要做一笔大生意。
谭柏年决意做成这笔生意。因为这样一笔生意下来,除了应付石三官,自己还能落下一笔银子。但万没想到,在商谈正事的时候,潘家祥却说他与胡雪岩已经签订了契约。谭柏年颇为吃惊,没想到他会在上海米行中抢生意,谭柏年事先排定的上海各家米行名单中,偏偏没有想到过胡雪岩。这是因为胡雪岩的海运局主要收购谷米北运,与潘家祥干同样营生,而非售米。这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令谭柏年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按他的筹算,隆昌米行的存米全部出手,他至少可得两万两银子的外快,而今却打了水漂儿。于是谭柏年使尽了伎俩,费尽了口舌,终于使潘家祥毁了约。
胡雪岩很快得知潘家祥毁约的消息,他不因为对方愿付一笔罚金而高兴,反而陷入莫名的烦恼之中。因为潘家祥的毁约若传到圈内人士耳中,将有损他的信用。潘家祥系山东富商,垄断了北方民间粮米市场,在商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胡雪岩向来以诚为本,视信用为生命,如今不能取信于潘家祥,有何面目见商场同仁?于是,胡雪岩打定主意为自己的利益而战。他沉思良久,想出了一套连环计。
第一环,寻找谭柏年的弱点。
胡雪岩在商场征战半辈子,极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和疏失,予以痛击,无往不胜,十分灵验。胡雪岩凭直觉认定谭柏年身为隆昌米行档手,老板不在店内主事,他必然营私舞弊以售其奸。石三官放任谭柏年作主张,岂无肥私劣迹?
胡雪岩搜索枯肠,细细回想与谭柏年做交易时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早就会忘记这些小事了。但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他记忆力惊人,很快就记起一个情节:有一次在同谭柏年讨价还价时,谭柏年并不在意谷米的价码,只是要求按一厘二的回扣,把钱存到“裕和”钱庄户头上。胡雪岩觉察到这笔钱可能被谭柏年私吞,而石三官毫无察觉。生意场上,档手欺骗东家,“账房吃饱,老板跌倒”,这现象比比皆是。可以推测,此次潘家祥毁约与隆昌成交,谭柏年必然竭尽诋毁诽谤之能事,而为一大笔回扣力争,使他获得成功。
胡雪岩自知抓住对方狐狸尾巴,只须用力拖拽出洞,使其真面目大白于天下,则可战而胜之,挽回败局。
第二环,抓住谭柏年的把柄。
胡雪岩以存二十万两银子为条件,让资金紧张的“裕和”钱庄的档手谷真豪把“隆昌”米行档手谭柏年在“裕和”的存款数目告之。
谷真豪果然送来明细账,胡雪岩大喜过望,立刻按谭柏年每次存银的数目,推算出“隆昌”近年来的生意情况,隆昌米行再无秘密可言,而谭柏年从米行中攫取的不义之财也暴露无遗。
第三环,入股“隆昌”米行。
胡雪岩假冒“裕和”之名,将谭柏年在“裕和”的存银和利息结算账单故意误送至老板石三官处,使隆昌米行的老板石三官知道了谭柏年的所作所为。胡雪岩又找到了石三官,以入股三成、负责米行事务为条件,帮助石三官整顿米行,挽回损失,获得石三官的允许。
第四环,收服谭柏年。
胡雪岩把谭柏年的罪证出示,并说:要么送官处置;要么跟他安心管理米行,为他奉差,而且俸银必翻番,任谭柏年选择。在胡雪岩的威逼利诱下,谭柏年无路可走,只好死心塌地替胡雪岩效力。
第五环,对付潘家祥。
潘家祥并不知道隆昌米行的变故,他绝对信任谭柏年。签约付定金后,潘家祥急忙返回山东,寻找销售谷米的合作伙伴。此时,北方数省旱灾严重,庄稼连年歉收,饥民成群,朝廷严令各省督抚,开仓赈灾,安抚饥民,以防民变。潘家祥看到这种情景,心中暗喜。饥民愈多,谷米愈不愁销路,正可囤货居奇、待价而沽,谋求最高的价钱抛售出去。
就在他在物色代理商时,胡雪岩请的一位官大人翩然来访,愿以每石十五两银的价码,购买两万石谷米。潘家祥估算一下,已高出进价近两倍,除去运费打杂开支,这笔生意净赚了十多万两银子。当下潘家祥乘小火轮飞快回到上海,只等谭柏年如期交米。
眼看第二天便是行期,隆昌米行毫无动作,潘家祥闻讯急忙打轿到隆昌问罪,谭柏年一迭声致歉,言称米行已换了老板,他做不了主,凡事可问胡雪岩。潘家祥这才知道中了胡雪岩的圈套。此时交粮日期迫近,另找米行已来不及。到此时,潘家祥只好服输,以每石二十两银子向胡雪岩买了两万石米。由此一算胡雪岩反败为胜,并且净赚了十万两银子。
《中庸》里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做事要有谋划,但更要方向明确,目的健康。这样才能办出正事、实事。
所以说,多一层谋划就多几分胜算。只有事前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临阵不乱,笑看风云。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学会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筹划,制订一份明确具体的计划,才是面对所有困难所必不可少的法宝。做好计划,然后切实执行,失败就会被你踩在脚下。
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三步
《菜根谭》中曾这样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者,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跳远运动员下蹲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拳击运动员把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在做事上也是一样,有时候退一步,是为达到前进三步的目的。
对于即将30岁的人来说,在不能前进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后退一步呢?退并不是意味着放弃,而是一种谋略。就像在拔河比赛中一样,只有“退”得将别人拉了过来,才是胜利。退让并不是软弱,一时的退让,只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做的铺垫和准备。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因为遭受陷害,被迫离开晋国逃亡。在逃亡过程中,晋文公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时他就承诺说:要是他当了国君,希望晋楚两国永远和好,但是万一两国开战的话,他一定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楚国的恩情。当时,楚成王笑了笑,并未当真。
后来,晋文公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公元前634年,楚国以宋国投靠晋国为借口,派成得臣率兵攻宋,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于是决定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晋楚两国直接对上了。
这时晋军的力量虽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他结成联盟,从而也很有实力。当晋、楚两军直接相对,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初您在楚国为客时,曾对楚王说,万一交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现在可不能失信啊。”晋文公听了不语,身边的部将都纷纷反对。狐偃又说:“成得臣虽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我们退避三舍正是对楚王表示谢意,并非怕成得臣啊。”大家听狐偃讲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楚军见晋退兵,以为晋军害怕了,就在后面追。晋军将士奉命撤退,见楚军这样气盛、猖狂,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楚军。晋军一退就是九十里,待扎下营来,成得臣派人送的战书也到了。第二天两军对垒,都想借此一仗置对方于死地。交战开始,晋军主帅先辛左派三军中的下军去攻由陈、蔡联军组成的楚军中的右军。这是一个薄弱环节,晋军一个冲锋就将陈蔡联军击溃了。接着晋军主帅又命上军主将狐毛假充晋军主帅,迷惑对方。楚左军主将斗宜申看见晋军主帅旗,即指挥兵士冲杀过来,狐毛抵挡几下假意败逃,斗宜申不知是计,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忽听一阵鼓声,晋军主帅先斡率领精锐部队拦腰杀出,狐毛也率队反击,两边夹击,楚军顿时慌乱。成得臣见势不好,急令收兵,才避免全军覆没。
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后,退到了卫国的城堞,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等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样,表面上的退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还有点软弱,在向对手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有文章,表面上的退步其实是为换取更大的进步和胜利。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若想成就自己的事业,那么就必须拥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以退为进是一种大智慧,“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暂时的隐忍,勾践若不卧薪尝胆,何以作出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韩信若不忍胯下之辱,何以有“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成就。连老子都说“以退为进,以与为取”,可见“退”是一种何等的谋略。
著名的“企鹅沉潜规则”中曾提到过:企鹅上岸很有意思,它先是猛地从海面潜入水里,尽力沉下去,直到一定的深度,才会奋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漂亮地冲上岸。企鹅尽管身躯肥胖笨拙,却能借助海水的压力和浮力,以让人意想不到的特殊方式上岸,这种上岸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蓄势待发、以退为进的策略。沉得足够深,才有力量浮上来。
对于未满30岁的人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到达罗马的方式也有很多。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选择暂时的退却,做好一切准备,换种方式再前进,何尝不是一种明智呢。
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说,他们都拥有一个长远的志向,而对于那些没有志向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在不停地给自己定下新目标,结果到最后一个目标也没有完成。
一个有坚定目标并为之而迈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如果你想在30岁之前成功,那么你一定要吸取故事中贾金斯的教训。
美国一位成功学家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多年前,有一个人正要把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便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结果没锯几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贾金斯无论干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废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是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就这样,贾金斯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贾金斯也恋爱过好几次,但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掉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无妨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后来,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五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贾金斯的情形每况愈下,越来越穷。他卖掉了最后一项营生的最后一份股份后,便用这笔钱买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终生年金,可是这样一来,支取的金额将会逐年减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时间长了,早晚得挨饿。
对于贾金斯式的人来说,他们永远无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因为他们总是徒劳地在自己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中徘徊,永远不懂得坚持。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目标或者中途转向其他目标会使精力有所损耗,从而使其他的目标更难达到,最后的结果也必定是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