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造就维新变法的新人,梁启超曾亲自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梁办时务学堂也是成功的,有再造民国之功的蔡锷就是他的高足。梁启超在治家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他有九个子女,他们都各有自己的成就。他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很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他非常细微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为每个子女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但又不强迫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而是反复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他对子女们非常慈爱,从1923年起到1929午去世,先后共有五个孩子到国外求学或工作。他非常想念他们,为了培养子女成才,他又很能控制自己的痛苦,鼓励他们向上。在1925年给女儿梁思顺及梁思庄的一封信中说:“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你们走后我很寂寞……思顺离我多次了,所以倒不觉得怎样,庄庄这几个月来天天挨着我,一旦远行,我心里着实有点难过。但为你成就学业起见,不能不忍耐几年……但日子过得很快,你看你三哥(梁思永)转眼已经回来了,再过三年你便成为一个学者回来,帮助爹爹工作,多快活呀!”
他教育子女做学问不要只注意专精,还要注意广博。梁思成在国外求学之时,他在信中说:“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又说:“凡做学问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的工夫,不独于你身子有益,即为你的学业计,亦仆如此不能得益,你务要听爹爹苦口良言。”这些活恐怕也是他自己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总结。
他还不断地鼓励指导子女战胜学业上的困难,重视培养子女的实践能力,具体指导他们加强外围知识。他给梁思成的信中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对社会亦总有贡献。”当梁思成在美国取得建筑硕士学位之后,又在1927年12月18日信中说:“我替你们打算,到美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容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天。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能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为自己子女事业想得多么细致、周到,看了这封信,不能不令人感动。
怎样治家,古人有许多专门的论述。现代社会里。家庭问题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每个家庭方法不一。有的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家长对于子女的管教特别严格,每当子女犯了过错,就立刻暴跳如雷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和事业漠不关心,放任不管。这种粗暴和冷漠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处理家庭关系同样要讲究方式,那种家长式的作风早已成为过去,许多家庭矛盾往往要假以时日消除或者婉转一下才能沟通。家庭和社会不一样,家人总是朝夕相处,因此和睦的家庭,融洽的气氛就成了事业成功的基础。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
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别人轻微的过错,不要随便揭发个人生活中的隐私,更不可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做到这三点,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灾祸。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翘首以待,总希望能有个好结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儿争论功劳大小了。刘邦觉得,也该到了封赏之时了。
封赏结果,文臣优于武将。那些功臣多为武将,对此颇为不服,其中尤其对萧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为不满。于是,他们不约而同,找到刘邦对此提出质疑:“臣等披坚执锐,亲临战场,多则百余战,少则数十战,九死一生,才得受赏赐。而萧何并无汗马功劳,徒弄文墨,安坐议论,为何还封赏最多?”
刘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说:“诸位总知道打猎吧!追杀猎物,要靠猎狗,给狗下指示的是猎人。诸位攻城克敌,却与猎狗相似,萧何却能给猎狗发指示,正与猎人相当。更何况萧何是整个家族都跟我起兵,诸位跟从我的能有几个族人?所以我要重赏萧何,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众功臣私下的议论当然免不了,但毕竟与萧何无仇,对此事再不满也就算了。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观望,只见一群人在宫内不远的水池边,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一个个看去都是武将打扮,在交头接耳,像是在议论着什么。刘邦好生奇怪,便把张良找来问道:“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毫不迟疑地答道:“这是要聚众谋反呢!”
刘邦一惊:“为何要谋反?”
张良却很平静:“陛下从一个布衣百姓起兵,与众将共取天下,现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亲族,所诛杀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这怎么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后难免被杀,朝不保夕,患得患失,当然要头脑发热,聚众谋反了。”
刘邦紧张起来:“那怎么办呢?”
张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个问题:“陛下平日在众将中有没有造成过对谁最恨的印象呢?”
刘邦说:“我最恨的就是雍齿。我起兵时,他无故降魏,以后又自魏降赵,再自赵降张耳。张耳投我时,才收容了他。现在灭楚不久,我又不便无故杀他,想来实在可恨。”
张良一听,立即说:“好!立即把他封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动。”
刘邦对张良是极端信任的,他对张良的话没有提出任何疑义,他相信张良的话是有道理的。
几天后,刘邦在南宫设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时,传出诏令:“封雍齿为甚邡侯。”
雍齿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他确信无疑真有其事后,才上前拜谢。雍齿封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将吏和雍齿一样高兴,一个个都喜出望外:“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事情真被张良言中了,矛盾也就这么化解了。
做人应当宽宏大量,不要紧紧抓住别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若行为后者,只能证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表现了自己狭隘的胸襟。能宽容待人,能容许人家犯错误,同样能造福于自己和别人,从而避免祸害。
藏巧于拙以屈为伸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窟、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临死托孤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并告诫太子刘义符,在这些人中,最难驾驭的是谢晦,应对他加以小心。
刘裕是个有作为有识见的开国皇帝。但不幸的是,一没选好继承人,二没有完全正确估计这几位顾命大臣。
刘裕死后,其长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史称营阳王。
刘裕的次子名义真,官南豫州刺史,封庐陵王。
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名义隆,封宜都王。即后来的南朝宋文帝。
刘义符做上皇帝后,不遵礼法,行为荒诞得令人啼笑皆非。
徐羡之在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准备废掉刘义符另立皇帝。按刘义符的行为,废掉他是理所应当的。但徐羡之等人因为怀有私心,贪权恋位,谋权保位,竟把事情做绝,伏下了杀身之祸。
要废掉刘义符,就得有别人来接替皇帝的班。按顺序该是刘义真,但刘义真和谢灵运等人交好,谢灵运则是徐羡之的政敌。为了不让刘义真当上皇帝,徐羡之等人挖空心思,先借刘义符的手,将刘义真废为庶人。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五人合力,发动武装政变,废掉了刘义符,以皇太后的名义封刘义符为营阳王。
更糟糕的是,还没等新皇帝即位,徐羡之和谢晦竟主谋分别将刘义符、义真先后杀死。
他们拥立的新皇帝是刘义隆。刘义隆面临的是控制朝廷大权的、杀死自己两个哥哥的几个主凶。
新皇帝当时正在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徐羡之派傅亮等人前往迎驾。徐羡之这时又藏了个心眼,恐怕新皇帝即位后将镇守荆州重镇的官位给他人,赶紧以朝廷名义任命谢晦做荆州刺史、行都督荆湘七州诸军事,想用谢晦做自己的外援,将精兵旧将全都分配给了谢晦。
刘义隆面临着是否回京城做皇帝的选择。听到营阳王、庐陵王被杀的消息,刘义隆的部下不少人劝他不要回到吉凶莫测的京城。只有他的司马王华精辟中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徐羡之、谢晦等人不会马上造反,只不过怕庐陵王为人精明严苟,将来算旧账才将他杀死。现在他们以礼来相迎,正是为了讨您欢心。况且徐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谁也不肯让谁,就是有谁心怀不轨,也因其他人掣肘而不敢付诸行动。殿下只管放心前往做皇帝吧!
于是刘义隆带着自己的属官和卫兵出发前往建康,果然顺利做上了皇帝,但朝廷实权仍在徐羡之等人手中。
刘义隆先升徐羡之等人的官,徐羡之进位司徒;王弘进位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即享受和徐羡之、王弘相同的待遇;谢晦进号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同时认可徐羡之任命的谢晦做荆州刺史。谢晦还害怕刘义隆不让他离京赴任。但刘义隆若无其事地放他出京赴荆州。谢晦离开建康时,以为从此算是没有危险了,回望石头城说:“今得脱危矣。”
刘义隆当然也不动声色地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官位虽不高,但侍中、将军、领将军等要职都由他的亲信充任,从而稳定自己皇帝的地位。
第二年,即宋文帝元亮二年(公元425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即将朝政大事交由宋文帝刘义隆处理。徐羡之本人走了一下请求离开官场回府养老的形式,但几位朝臣认为,这样不妥,徐羡之又留下了。后人评论认为这几位主张挽留徐羡之继续做官的人,实际上加速了徐羡之的死亡。
当初发动政变的五个人中,王弘一直表示自己没有资格做司空,推让了一年时间,刘义隆才准许他不做司空,只做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直到这一年年底,宋文帝刘义隆才准备铲除徐羡之等人。因惧怕在荆州拥兵的谢晦造反,先声言准备北伐魏国,调兵遣将。在朝中的傅亮察觉出事情不对头,写信给谢晦通风报信。
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正月,刘义隆在动手之前,先通报情况给王弘,又召回檀道济,认为这两个人当初虽附和过徐羡之,但没有参与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事,应区别对待,并要利用檀道济带兵去征讨准备在荆州叛乱的谢晦。
正月丙寅(公元426年2月8日),刘义隆在准备就绪后,发布诏书,治徐羡之、傅亮擅杀两位皇兄之罪。同时宣布对付可能叛乱的谢晦的军事措施。
就在这一天,徐羡之逃到建康城外二十里的叫新林的地方,在一陶窑中自缢而死。傅亮也被捉住杀死。
谢晦举兵造反,先小胜而后大败,逃亡路上被活捉,后被杀死。
至此,宋文帝刘义隆由藩王而进京做上皇帝,由有名位无实权到做上名副其实的皇帝,最后顺利除掉杀“二王”的一伙权臣。
做人不必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要善于韬光养晦,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以守为攻,以??为进,同样能把主动权掌握在手里,胜券在握,潜藏不露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
奇者乏识独者非恒
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无恒久之操。
一个人如果过于标新立异,行为怪诞不群,必然不会有高深的学问和卓越的见识;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苦苦去潜修名节,特立独行,也必然没有长久不变的操守。
小丽最近在办公室处于四面楚歌的困境。往日对她放任自流的吴姓上司突然对她说“你不许这样”、“不要那样”,对小丽的态度由春暖花开突然变成数九寒天,让小丽“很受伤”。
小丽是在一次酒会上认识吴的,两人真是“一见钟情”,然后一拍即合——小丽第二天就向原公司老板打了辞职报告,第三天就来到吴所在的广告公司上班,并且立即成为广告公司的骨干人物。
但是好景不长。
小丽所在的办公室的职员集体向吴递交了辞呈,原因是他们无法忍受领导对某人的偏爱,更无法忍受小丽的“不拘小节”,其中小丽的“奇装异服”(小丽身材丰满且爱穿紧身、吊带装)被列入几大罪状之一。而更严重的是,吴的太太听到风言风语后居然找到了公司门上,小丽的处境可想而知。
小丽的悲剧在于她触到了办公室的“雷区”,比如:
穿着过于性感。衣着和外表也是一种交流的形式。如果一位职业女性脚穿高跟鞋,身着短衫和迷你裙并化浓妆,那么她表示的是性挑逗而不是职业上的交流。所以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女性的穿着应该符合她的身份。不要穿得过于招摇。
与老板关系过密。老板永远是老板,是你的上级,千万别因为老板赏识你而得寸进尺,忽略了你们之间的距离。老板一般时候也许可以维护你,但当发生情况的时候,你一定只是他手中一个棋子而已。
大声说话。打电话是件小事,但却关系到你的形象。小丽经常在办公室中大声打电话,而且眉飞色舞。在一句话末尾突然提高音调,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要提出什么问题以表现出自己对此事的不相信。办公室里打电话一定要顾及同事的感受,不可怪诞狂傲。
人活在世上,首先是个常人。至少要心淡如水,顺其自然,率性而为。不必去矫揉造作,哗众取宠,不用去标新立异,怪诞狂傲,故意去标新立异,与大众不同,总是俗世之物,会招人嫌恶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对于他人的不足之处,要想办法为人家遮掩弥补,故意暴露宣扬,那就是用自己的毛病去攻击人家的毛病;对于别人的执拗,要善于诱导教诲劝解,因为他的固执而愤怒或讨厌他,不仅不能使他改变固执,还等于用自己的固执来强化别人的固执。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做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