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就是这批被迫害和被迫流亡的清教徒,搭上了著名的“五月花”号,经过颠沛流离在1620年来到新大陆。这批清教徒上岸后,面对这块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其建设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不到数月,他们就因为恶劣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减员近三分之一,而那些生存下来的追求自由崇尚奋斗喜欢冒险的人则变得更加务实。他们中有一个叫“哈佛”的传教士,在登陆不久就开始操心和忧虑一件事,他忧虑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担心这里谋生太艰难,以至于子孙后代很有可能在开辟荒野中遗忘了他们初来时的精神和文化,这样的话,他们逃亡建立新世界的目的就毫无意义了,可能会又建立一个和旧世界无异的国度。于是,他建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大家从现在起,就应该节衣缩食办一所大学,让后代受到必要的教育。
这个叫做“哈佛”的人捐出了他的藏书、财产,建立了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就是今天的哈佛大学。这些清教徒们怀着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美国创业,将在美国自由而平等地开拓疆土、扩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以追求财富、贡献社会为信仰,为美国留下了利于千秋万代的产业和基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典范和原动力。
而约翰·哈佛作为当时从英国来到美国渴望开拓这一片土地的清教徒之一,把“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句话作为哈佛建校的训言,表明了那一代人求实崇真的精神和追求。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10月28日,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哈佛最初的校名不叫哈佛,叫“剑桥”。1638年,作为哈佛创建者之一的约翰·哈佛先生因患肺病而逝世于查理斯镇。临死前,他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图书(约400本)捐赠给这所新成立的学院。这是该学院成立以来所接受的最大一笔捐款,占到了当时学校全部资本的四分之三以上,而哈佛所赠的780英镑捐款,在当时为校方增加了不少的“硬件”和“软件”。为表示感谢,马萨诸塞州议会一致决议,将这所尚无正式名称的学校命名为“哈佛大学”。
著名的“三个谎言”的轶闻就这样产生了。
第一,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最早建造此校的是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70个建校委员。
第二,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并非“1638年”。
第三,哈佛校门前的雕像原型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人们按照想象,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做模特儿。
尽管如此,谎言却丝毫没有减损哈佛雕像的魅力,它依然是哈佛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求实崇真。三个不实之词,也一点儿都没有让人看轻哈佛的校训:“与真理为友”。因为虽然时间、人物、名称搞错了,但是这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从哈佛大学创建者们创建这所大学开始就从来没有得到丝毫削弱。
多年以来,在美国的学术界渐渐形成了一种学术标准,对真理的认真探索以及道德水准的提高至今仍然是这一标准的核心,而这一标准的源头,正是出自于哈佛大学追求真理的哈佛精英培育法则。作为哈佛创办者,清教徒们的思想折射和衍生出一种求真崇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份出版于1643年的小册子阐明了哈佛大学的存在:“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这句话,也能形象地体现出美国之初清教徒对精神对文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对“三个谎言”的典故一笑而过,挥之不去的感受却是肉体的速朽与精神的永恒!约翰·哈佛只活了短短的31年,后人连他长什么样也无从想象,但他所代表的哈佛大学创建者们的思想却因为这一高尚的选择而获得了永生。经过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对于优良传统的秉承和不断努力进取,哈佛由追求真理这样一个最初的思想,最终形成了一种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培养哈佛精英的重要学术标准和道德标准。
哈佛人对于哈佛的影响容易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不错,人的肉体容易速朽,但是人的精神、思想却能得到永恒。
三本书的三种解释和一个启示
一所大学之所以三百年来成为美国的精神领袖,成为世界的科学源地而不衰,就是因为它以办学的终极目标作为自身的最高信仰,坚持着自身的独立人格。而这也应成为我们求学和做人的榜样。
哈佛校旗以哈佛红为底色,中央印有盾形的黄色校徽,校徽主体部分以三本书为背景,其中两本书朝上翻开,一本书朝下扣着,在上面的两本书上分别刻有“VE”和“RI”两组字母,在下面的一本书上刻的是“TAS”,这组字母“VERITAS”在拉丁文中就是“真理”的意思。这是简化了的哈佛校训和座右铭。关于这三本书,流传着三种有趣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扣着的那本书是1644年的设计者向上帝表达敬畏之心,它象征着人类对上帝创造的知识不可能全部掌握。当校徽在1836年“复活”之时,哈佛早期的宗教色彩已经完全消失(1708年哈佛校长便不再由牧师担任了),把那本象征敬畏上帝的书朝上翻开,意味着教育和宗教应该各司其职,不应搅在一起。
这一种说法正说明了在宗教和真理面前,哈佛更是一所崇尚真理的现代化大学。
另一种说法是:翻开的书象征着知识、真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扣着的书象征着不是所有书中的知识都是真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从书本中获得——真理需要独立思考,打破迷信权威,在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这一种说法证明了哈佛以真理作为评判学术的最高标准和求真崇实的作风。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动力关系。
这一说法揭示了哈佛大学注重思考和创新的理念。
不管这三种说法到底有多大的可信性,但是它们均在每个哈佛人和倾慕这所学校的人口中流传至今,也说明了哈佛人对哈佛“与真理为友”这一校训的自豪。
三本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获得真理不仅要破除外在因素带来的压力,还要在自身上下工夫,做学问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只有坚守最高的、最基本的原则,才不会偏离轨道,只有向着最初的、最高的目标前进,才会有所收获。
哈佛精英第12课:为高傲的哈佛骄傲
不为势所压,求真崇实
在哈佛人眼里,只有真理,没有所谓的权威,甚至挑战权威本身就是证实他们自己价值的方式。
学校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追求真理,不畏惧各种压力,敢于说出事实是哈佛大学一向鼓励它的学生要发扬的精神。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1978年哈佛大学颁赠给俄国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荣誉博士学位,在典礼的开场白中说,“哈佛的校训是‘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必须全神贯注,稍有疏忽即易迷失。而且,‘真理’通常无可避免地会惹人不悦,因为真理常常意味着与习惯的生活轨迹或统治方式不合。与真理为友的人于是时常不得不与权力为敌,如果这权力越过自己的界限而变成一种肆虐的权力的时候,这种对峙状态常常会逼迫他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要么放弃真理而服从权力,要么坚持真理而遭受非议甚至是迫害。”
哈佛大学塑造的精英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曾在一次联谊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学者”的讲演。在演讲中,他强烈抨击了美国社会中“灵魂从属于金钱的‘拜金主义’,资本主义劳动大分工使人异化为物”的现象,强调人的价值。这一演讲轰动一时,在民众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要知道,爱默生极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言论而遭到社会多方人士的指责或抨击,但哈佛的教育却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他觉得他有义务说出事实的真相,揭露出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以及人们心中的不良思想。即使因此遭到打击或不公的待遇,他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说法。他认为,作为学者,其根本任务便是“自由而勇敢地从事物的表象中揭示真实,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导人”。
爱默生正是本着对真理对事实的不断探求,不因压力而违背自己的思想认识,才最终树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格魅力的。爱默生面对的是来自社会、政治方面的压力,而真理的诞生最容易受到的威胁就是来自对学术权威的迷信。但是在哈佛人眼里,只有真理,没有所谓的权威,甚至挑战权威本身就是证实他们自己价值的方式。
然而在这些人坚定执著的外表下,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面对各种压力追求真理的人心中承受的压力。他一方面感受到了真理的“美丽”和确定无疑,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是坚定踏实的,必须像马丁·路德所言的那样:“我就站在这里”,“这就是我的立场”。然而,看见真理的人还是快乐的,虽然他只要不离弃自己的同胞,就得像柏拉图“洞穴的寓言”中所说,在看到阳光之后仍然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回到以影子为真实的同伴那里去。告诉他所看到的真相,虽然他将为此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那曾经瞥见过真理的人们,却往往再也不愿以任何东西来换走这种使他不再安逸却弥足珍贵的滋味。
哈佛对于真理的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与办学上,还表现在社会道德等其他方面,比如面对种族歧视和偏见,哈佛大学是民族平等主义的一贯捍卫者。
1848年,在艾佛雷特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校方决定招收一位名叫威廉姆的黑人入学,这引起了一些白人学生的强烈不满。他们到校长办公室提出抗议,威胁说如果校方招收这位黑人学生,他们将会退学。对此,艾佛雷特校长沉静地回答说:“如果这位黑人学生通过考试,他将会被录取。如果你们退学,那么哈佛的收入将会被用为这个黑人学生的教育费用。”那位黑人很幸运,因为他成为了哈佛校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学生。
哈佛不只不把肤色作为考察学生入学资格的条件。另外,在每年毕业生的招聘工作结束后,哈佛会公布一个取消其第二年来哈佛进行招聘资格的公司名单,其中有一类就是因为哈佛认为其存在种族歧视的倾向。
不为形势所压,不管它是来自社会的还是宗教的,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真理,这就是哈佛人的品格。我们做人,做学问,也应该如此。那些没有立场,像墙头草随风倒的人,其实质是心理在作祟,是人格有问题。坚持自己的,不趋附于权势、即使最后证明你是错的,但是这种精神和人格仍然要比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值得人们敬重。
就像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说的:“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有着良知的正直的学者没有谁会逃避真理之光的眷顾,而屈服于各种势力的淫威下。
不为利所诱,坚持真理
哈佛大学能够在三百年来坚持“以信念为本,以真理为本”的道德操守,无疑给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坚持追求真知,坚持职业操守,维护真理与正义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哈佛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地抵抗着各种可能迫使它偏离正确轨道的压力。在众多压力中除了权力,还有就是来自商业利益方面的压力。
2009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发动了一场运动,抗议医药公司的金钱资助与各种拉拢行为影响了医学知识的纯粹与公正。一个例子是,某教授在课堂上猛讲某种胆固醇类药物的诸多好处,对质疑药物副作用的学生不屑一顾。事后学生在网络上查到,该教授在相关的医药公司里有一堆兼职。
哈佛医学院大约200名学生以及持同样立场的教职员要求曝光并制止公司对课堂以及实验室的控制。运动的领导人之一,24岁的一年级研究生Kirsten Austad说,医学领域越来越商业化,科学的真实性在其中日益被扭曲。
随即,哈佛医学院院长DrJeffreySlier宣布成立一个19人委员会,检讨学院的政策。委员会成员中,有三位是学生。另外,学生们还争取到了一项政策,要求教授和讲师在课堂上公开自己的“工业关系”。最惊人的结果是,有一位教授“交代”了他在医药行业总共有47份兼职。这项“地毯式排查”政策目前只是哈佛独领风骚,尚未有其他顶尖级医学院实行这项政策。
哈佛在商业利益面前坚决捍卫科学的果断行动,不仅为它挽回了名誉,更重要的是它还让哈佛的每个人都看到坚持真理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哈佛的唯一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