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与宝藏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上说;“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大事因缘就是为帮助众生断除一切烦恼,了脱一切生死和获得一切智慧。”这一段经文其目的是希望世间一切众生,获得象佛陀一样的智慧,只有得到这样的智慧,才能“离苦得乐”“断惑证真”。
释迦世尊从成道到涅盘的五十年间,到处说法度生,听他说法的有国王、后妃、大臣、平民、乞丐和奴隶,遍及当时社会每一个阶层,他说法度生的场所可分三类:
1、精舍说法——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国的祗园精舍以及其他各处精舍;精舍即释迦牟尼亲自所办的学校。
2、应供开示——释迦牟尼在世时,常常接受信徒们的邀请,到他们的家里应供,食毕随缘讲说佛法,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照着佛法的正规而行;
3、民间布施——释迦牟尼还经常深入民间、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说法。
释迦牟尼所施怫学教育,着重于戒、定、慧三学兼施。他先以戒学,提高弟子的道德修养;次以定学给弟子锻炼身心;然后再以慧学,以启发弟子们的智慧。这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德育、体育、智育三项。而现代教育的体育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释迦世尊的定学,则包括身体和心录二个方面的锻炼,
同时三学还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三育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强了。
佛学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浩翰,其中经藏的内容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所及内容无所不包。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已涉及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律学、语言学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方面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营养、卫生学、天文学等等。其说理透彻,概念正确。在科学尚未形成的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有此论述,真令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举医学方面为例,在《行事钞》第二卷和《有部百一羯磨》中,更详细地把维护生命的食物和药物归纳为四种:
1、在每天中午前可以经常吃的食物——米、麦、豆类和其他无毒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汁类的食物如一切果汁、米汁、乳、酸和豆浆等。
2、如果有疾病,过了中午到夜间,可吃些果汁、米汁和药汁。
3、限七天服一次的食物和药材,例如疗病的酥油、生酥、蜜糖和石蜜等。
4、终生可用的药材和食物、例如胡椒、呵梨勒……以及某些药草的根、茎、花、果等等。
《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九卷中,还详细地记载了不同季节,吃不同食物来促进身心健康,消除疾病。
在《五分律》第八卷中,释迦牟尼为了使出家佛弟子能专心用功,早日成就智慧,因此他认为最好是每天只吃中午一餐,佛陀认为一天吃一餐比一天吃三餐,对一个人的身心有更多的好处。例如可以减轻胃和肠的负担,身心不易昏沉。睡眠安稳,而且睡的时间也会自然减少,除去淫欲与疾病。同时,佛陀还强调每次吃饭,不要过饱,这样才有益于健康,他认为稀饭对人很有好处,在《十诵律》二十六卷中提到八种好吃又富有营养的粥,如酥粥、油粥、胡麻粥、小豆粥、大豆粥、麻子粥、乳粥、薄粥等。
释迦世尊说法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佛经中记载了成千上万……例如阿阇世王因为佛陀亲自到战场化解不必要的厮杀,听了他一句教化的话,取消了攻打略跋耆国的念头;又有一次,两个种族为庐泗尼河的用水,争得难解难分几乎动起武来,佛陀就挺身而出,化解这场冲突。
释迦世尊曾使许多国家国泰民安,人民各得其所,相互关怀帮助,而无违法犯罪的现象,这些都是佛陀教化的现实效果。故《大般涅盘经》中记载释迦世尊在涅盘时有数十万弟子,深深地怀念着他。
释迦牟尼自立志追求无上智慧以普渡一切众生以来,更是博学一切经典,熟习世间所有技术、医术、语言、逻辑、韵律。在处世利人方面,他本着“不以善小而不为”和。“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不断地广修各种善行,并且以各种纯善法教化人民。甚至不惜生命从不退却。更不希求受惠人的恩报和名利。据《涅盘经》描述释迦若干世前到雪山求法,专心勇猛的情形,还曾为半首偈而舍身以求正法。《金光明经》还记载他在若干世以前是一位萨埵王子,曾舍身饵虎,所以《菩萨善戒经》上记载他已永断一切烦恼,成就了最高智慧者,因而对于一切事无所不知。
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释迦对教化众生全力灌注,富于热忱,达到忘我的境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流露出的激情,使释迦以教化众生为乐,从不感到疲倦。佛陀不嫌一切智能低下,屡教屡犯的众生。他教导人们的慈悲心就是慈爱与关怀。“慈”能给人们快乐、“悲”能拔除人们的痛苦。前者近乎“爱心”后者相当于“关怀”。
在佛所住的竹林精舍中,有位弟子身患恶疮,常流脓血,别人见了都害怕。这位弟子只好一人住在偏僻处腐朽木屋里。当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立即到他住所为他服务,用水洗净他身上的脓血等脏东西,用药治好了他的疮。这位弟子高兴得不得了,他还渴望佛陀能进一步对他说法,以解除心中的烦恼,于是佛陀告诉那位弟子说:“我是来向你报恩的!”那位弟子听他这么一说惊喜异常,接着佛陀向他说了解脱生、老、病、死、苦的方法……那位弟子听了佛陀的教导以后,心中所有疑虑和烦恼马上消失了。
化度众生必须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对于教导智能低下,善报欠缺者尤其如此。信心是一切行为功德的根本,它不但可以帮助一个人恭敬行善和追求智慧,并且可以消除一切疑惑和傲慢。释迦在化导过程中,即使受种种辛苦,也绝不会因对方的习性和智能低下而生懈怠之心。
佛陀在说法中常常运用各种方式把话题说得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还运用譬喻,使接受者听起来轻松愉快。他的声音有六十四种美妙的变化,主要归纳为八大特色:
1、极妙音——佛陀智慧深广,能使听闻者悟解微妙的真理。
2、柔软音——佛陀无限慈悲,他讲的话能使听闻的人改过向好;
3、和适音——佛陀的语言和谐适当,能使听闻的人自然领会正确的道理;
4、尊慧音——佛陀品格超绝,故他的声音能使人肃然起敬;
5、不女音——佛陀的声音刚毅有力;
6、不误音——佛陀智慧广博,他的讲话没有错误的地方,使听闻的人获得正确的见解;
7、深远音——佛陀说话的声音清沏远闻;
8、不竭音——佛陀说话的声音源源不绝,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佛陀的讲话非常宏亮清晰,柔和悦耳,顺利流畅……佛陀的说话句句精彩,而且音质也十分优美,他的音调会使人产生无比信心和欢喜,他的话使人听起来很明白,有洗涤烦恼,鼓舞你向上的作用。他说话从不讥笑别人,无毁谤或浮躁,佛陀的声音真是引人入胜。
佛陀的语言生动有趣,幽默诙谐,使听者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自然消除疑虑,接受劝教。如果当一个人正出恶语的时候,佛陀会平心静气地对他说:“朋友!假如你把这句话当礼物送给别人,而别人没有接受,你是不是仍旧拿回来?”这句话就会使他顿悟前非,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佛经里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父子二人,共同耕种葡萄园为生。可是那个儿子很懒惰,不愿意工作。因此老子在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说他有黄金埋在葡萄园里。那个儿子一心要挖到那些黄金,在他父亲死去不久,便开始挖葡萄园的泥土,但地翻遍了整个园了,还是没有找到父亲埋藏的黄金,当时他很不高兴。但由于他努力翻了葡萄园的士,那年却换得了一个葡萄的好收成。他想了很久,才明白父亲临死前所说那句话的意思。从此,他也就改掉了懒散的习惯,努力耕种了。
二、我佛慈悲
1、不杀生
“不杀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危弱的动物施救放生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再加以残杀呢?
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是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在过去世中,我们曾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师长,由于我们还没有得真正的觉悟,没有智慧了解这些,所以不明白如果我们今天随便杀害动物,可能杀害到我们生前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朋友,所以佛教不杀生。
或许有人反问“如何得知又如何证明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甲:请问有没有风?
乙:当然有的。
甲:那么,请用颜色、形态、大小来指出这个风给我看好不好?
乙:这是不可能的事。
甲:你既然不能指出这个风给我看,那么意思就是没有风这样东西了?
乙:不,风虽是用手抓不住,摸不到的,但风还是有的,只是我不能把风指出来给你罢了。
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实虽然我们不能提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再看,今天的科学限于本身的成就,当不能解答的宇宙现象更是不计其数。而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难道又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了解吗?
释迦世尊早就看穿了这一层道理,所以他对弟子们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希望佛弟子尽量去研究,了解可能被了解、被解释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相信佛所说的了。因为有些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解释清楚的。所以佛典上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话。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解过去世的情形,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这种能力(神通)是经过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
对一个瞎子说这个世界的桃红柳绿,他懂吗?对一个白痴说某某人是他父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够了解吗?
既然佛教是主张戒杀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杀生,用鸡、鸭、猜来拜佛的,记住!那绝对不会是佛教。
2、修行与吃斋
素食乃佛教鼓励之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因为“五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有生命的物体,都有生物信息场,当他的生命遭到毁灭时,会发出生物信息波,这信息波有的很强,有的很弱。当人屠杀畜牲时,牲畜会发出信息波来干扰和影响屠宰人的信息场,因而干忧和影响屠宰人的修炼,甚至会带来恶果。
佛教的戒杀生、不食肉,也从慈悲心出发,因一切有灵知动物,都有佛性,将来都能成佛,依因果轮回说它们可能是我的过去父母亲属。因此佛弟子应该逐步从不杀生,不食肉进而放生才是。当然佛教并没有规定必须素食后才能学佛,但必须逐步减少肉食为持六斋、十斋过渡到长斋,不能以种种借口贪享口腹,而长期吃众生肉。
身为佛子,必行佛事。佛陀要弟子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提倡吃素、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以践佛示。之所以佛不强调非素食不可,乃不得已之事,只是少数地区蔬菜稀少,不得不暂从权宜,佛方便制定“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
宋朝大诗人陆游有诗:“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又愿云禅师诗云:“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原同佛性种,祗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奠教阎君断,自揣应如何!”可见佛陀要求徒众素食乃发慈悲心,以广度众生。
释迦世尊在临涅盘前所讲的《大涅盘经》对弟子能否肉食,作过详尽指示:“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问佛:“何故先听食三种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断肉义。”佛又说:“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去?”佛告迦叶:“当以水洗会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在《遗教品》中佛又对阿难说:“怜悯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幼,应施无畏,口业清净,离诸遇恶,莫食肉,调服心蛇,令人道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佛陀对弟子们必须断肉食的指示也是很清楚的,只是初信佛者,应在家庭中先从不杀活动物做起,逐步少食肉类,时刻想到一切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看到禽畜被宰杀时惨状,生起恻隐之心。日久自然会实行素食。从因果报应来说,戒杀放生,必获少病长寿。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道:“修净业者,欲生彼国西方极乐世界,当修净业三福。”其中就有“慈心不杀”等善业。已故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居士曾作《护生画集》数百幅,由弘一大师等大德长者配合每幅图画题辞,可见他们爱护物命的悲心。
3、阿弥陀佛
往生净土,是凭阿弥陀佛伟大宏深的慈悲愿力接引。何处消业才得往生?答曰,惑业不净,势必迷恋着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虽来接引,但因心迷染业而不见佛,错失往生良机。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临终不见佛,如何能往生?
有好多念佛人,或因贪恋着金银财宝而落为守财鬼;或因迷恋妻子儿女而堕为看家鬼;或因迷于坟墓美好庄严而论为守尸鬼等等。如果欲往生西方,但又迷恋着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着岸上的木桩去摇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进,西方如何能得生?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只要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只要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为梦幻泡影之不可得,而不去追求,贪恋它。反过来,全心全意地用“心念耳闻”的念佛法来勤勤恳恳地着力念佛,再大的业也不难消亡于无所有之乡了。因为业从心生,非从别来。心心不异、念念在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还有业的立足吗?
再说,当人临终往生的刹那,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其它一无所见,还有什么业不业?这正是平时念佛的功夫将业消去了。也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把业消除了。
下品往生人,心未空净,还着相,还有处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士。这:“凡”字正是指带业众生。若是上品,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净秽不别,东西不分,心空意净,而不见空净,绝学无为而莫知无为,也就无所谓带业不带业了。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而不觉,执相习深,积垢厚重。今虽深悟,但旧习卒难顿除,还须久久扫荡打磨,方够渐臻上乘,绝非一下子即够将无明习障彻底消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