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法与人生
17901900000019

第19章 万物本原——慧学(2)

世间万事万物以三类区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三科中的内根是能取,即能受用;外境是所取,即所受用。主现方面和客观方面发生受用的交涉,主客观交织而成人生现象和其他万事万物,由此而称为受用缘起。

蕴、处、界三科中最能体现受用缘起的特征是五蕴。五蕴以色蕴(物质现象)开头,识蕴(认识作用)终结,即以客观一边和主观一边为首尾,主客观两边交涉发生作用是中间受(感受)想(理性活动)和行(意志活动)三蕴。五蕴中识和色的接触首先发生感觉,感受,由此由受到想,从想到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受,即领受客观的作用,将客观所生的印象结合主观需要,并形成喜欢或厌恶的心理,这样就决定了以后思想和行为的总趋向,从五蕴的因果关系来看,客观影响于主观。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好恶心理;主观的开展又反作用于客观。从受到想都随着好恶的心理支配了行动,这种实际行动又势必会影响乃至改革对象。由此也可见,人们的心思、行为离不开受的指导,五蕴现象可以归于受用之内。

十二处,十八界也是如此。如十二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应地各别摄取它们的境界,成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根、六境交涉就会产生好恶的反应,从而摄取客观的一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反作用于客观,影响和变革客观现象。

受用缘起论着眼于客观环境对于人生趋向的作用,从主客观交织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观察人生现象的,由于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也就把宇宙的一切现象看成相互依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这包含了辩证法观念。

三、万物自有缘

1、圆成实自性

在黑夜里行走,见到绳子而误以为蛇,随后看清楚了,明白是绳而不是蛇;再进一步看,知道了绳是麻做的。起初误绳为蛇是遍计所执自性;第二步明白是绳,绳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依他起自性;第三步分析绳的本质,认识到绳为麻所织成,成就了圆满的评价,为圆长实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普观察性”。“遍”周遍。“计”,计度,度量。“遍计”周遍计度,即普遍观察思量的意思。“执”执着,“所执”是由普遍观察思量而有虚妄分别。把现象执为种种实有的差别。所谓“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把名言、概念表示的一切现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执为实用。当然,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不正确的分别,也就是对现象的主观的虚妄的解释,于是在夜色迷蒙之中,没看认真,便把绳当作蛇了。人们在认识没有达到圆满的阶段,往往有对自我和事物的偏执,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而产生种种颠倒,招致种种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白白地让这“蛇”吓了一大跳。

依他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他根性“离言自性”。“依”依托。“他”指各种因缘。也就是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是幻化不实,似有而非有的。人们遍计所执的种种现象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托的,它所依托的自性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就是说,现象没有自体的性质。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自性所带的痛苦后果有所觉悟,逐渐减少乃至根绝对自我和事物的执着,就会体会到事物并不是由原有事物整体的自然生出,而是由各种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所以是没有自身的真实性质的。看清楚“蛇”原来是绳的朦胧之际。蛇乎?绳乎?

圆成实自性,也称“圆成实性”“成就相”。“圆”圆满,遍于一切现象,没有缺减。“成”成就,不生不灭,没有变易。“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现象的实性。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自性的谬误,去掉一切虚妄成分,由此获得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为圆成实自性。人们在逐渐加深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完成从杂染到清净的转变,达到究竟圆满。

2、三乘种性。

“阿赖耶”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藏,阿赖耶识种子是什么呢?是怎样构成的呢?阿赖耶识种子是一切现象的本原,是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最直接的原因,它涉及生命个体的起源和解脱。是以植物的种子能生长结果借喻藏有产生世界一切现象的根源。这种子有外种和内种二种,外种是世俗意义的种子,如稻种、麦种、是一种物质现象,是假立种名,不是实种子;内种,是佛教讲的种子,即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是实种子。

“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阿赖耶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种子是产生形形色色事物的不同功能,是依托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精神性、意识性的功能、作用。种子有六种特性:1、刹那灭、永在刹那生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原因、产生结果。2、果俱有,种子显现行起,变现为万有时,能生的种子和所生的结果,同时存在,和合不离。3、恒随转,长时间地随阿赖耶识转起,没有转易间断,从而保持生果的作用永不息止。4、性决定、原因产生结果,其性质是决定的,不杂乱生。也就是善种生善的结果、恶种生恶的结果。5、待众缘,种子生果还须其他条件的和合,不是一因独立不待众缘就能生果。6、引自果,种子各各引生自果,也就是说,某种子只对某种果来说是种子。

种子有两大来源:一是“本有”,即无始以来先天具有的;二是“始起”,指后天熏习而成的,也称“新熏”。始起种子是心有所见闻觉知,发生认识,形成经验,就在心理上遗留印象,痕迹,积淀成阿赖耶识,成为以后认识的依据,以后的认识就从这样的依据重新产生出来,也就是有发生再认识的功能,作用。这种认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并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叫做“熏习”。熏习所成就是种子。总之,所谓种子是指人们的先天本领和后天经验,尤其是后天经验。后天经验属于认识,可见种子主要是由认识所构成的,是指人的认识作用,主观意识的分别作用。

阿赖耶识其量无数,是众生各有各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森罗万象的世界。众生能不能解脱,也因各众生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就有不同的种姓之名,众生具有五种不同本性,划分为五种姓:一是声闻种姓,未来成就阿罗汉果。二是独觉种姓,未来成就辟支佛。三是菩萨种姓,未来成就菩萨或佛。以上三种统称为“三乘”,都具有内在先天的决定根姓,都是一定会相应地达到果位的。四是不定种姓,虽具有三乘本有种子,但能否达到果位则不一定。五是无种姓,是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毕竟不能入道,得不到解脱的。

阿赖耶识种子生出人的八识,这八识为发生作用必于自识内变现种种影像,如眼识变现形色,耳识变现声音,即能把识的一部分转变为心的对象,作为自身接触,认识的对象。心外的色、声、香、味、触乃至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实有事物,真正能变现为心外的实有事物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摄藏了一切万有所由以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总依据。

“外境随性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外境是随人的情识设置变现的,所以是无,内识是依因缘而生的,所以是有。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内识的变现。

“唯识”含有多重相近又不完全相同的意义,主要是(1)一切现象都不离识,称为唯识。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依存于经验,意识的东西。所谓“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现象都不能单独脱离识而独立存在。(2)唯是简别的意思,即排遣执著心外之境为实有的迷妄。识是了别,是内心的作用。所谓唯识就是唯内识,就是识有境无。(3)一切以识为性,称为唯识。识是能分别了达,境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是识的所分别了达。能分别和所分别都出于识,就是说,一切现象归根到底在性质上都属于识的一类。

3、大日如来

世界万物,众生乃至佛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造成的。

六大,也称“六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世界的六种大种。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流质性的东西。火大,谓光、热一类的东西。风大,指气体。大,即虚空。识大、指心,包括五蕴的受、想、行、识四部分。六大有六性、五用、六形和六色。按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顺序,六种性质是坚、温、暖、动、无碍和了别。六种业用是不坏,摄持、离散、长养、自在和识别。六种形色是方、圆、三角、半月、宝形和杂形。六种颜色是黄、白、赤、黑、青、杂。一切现象都不出这六性、六用、六形、六色。六大的前五大属于物质现象,后一大属于精神现象,六大就是心物二元,由心物合而构成万物。且地、水、火、风、空色法归于理,识为心法则归于智,色心不二,理智为一。

六大周遍整个宇宙,互具互融,所以为一切现象缘起的本源。六大无碍分为“异类无碍”和“同类无碍”两种。异类无碍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互具,即六大中的任何一大互具其他五大。如一地大中,具其他五大,一水大中,也具余五大,其他大也如此。二是各具,即六大各守自性,互不相乱。六大相互无碍,彼此涉入,由此而生成万物。也就是说,有一大必有其他五大,一滴水,一杯土也有其他五大,非情识的金石,草木也有识大。一大中就具有一切现象,无碍一体。反过来说,全宇宙任何一处都是地大,或都是水大,乃至都是识大。六大无碍涉入。同类无碍是指彼此六大相望,无碍无障,相互涉入。比如此之地大,与彼之地大,无碍涉入。此之水大,与彼之水大,无碍涉入。火、风、空、识也是如此。由此也可说,一地融摄无穷无尽的地,一水融摄无穷无尽的水,火、风、空、识也是如此。再是,此之六大,与彼之六大,也无碍涉入。如众生之六大与佛之六大也是融会无碍的,由此也可以说,众生外无佛,佛外无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综合异类无碍和同类无碍,可见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至广大众生,至菩萨、佛,虽有高下,凡圣的区别,粗细、大小的不同,但无一不是六大所成,都是互相涉入,圆融无碍的。

六大就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梵文摩诃毗卢舍那如来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舍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舍称为大日。“如来”是佛的称号,大日如来说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尊奉的主要对象。这也就是说,六大就是佛身,佛身就是六大。宇宙一切现象都由六大构成,也无非就是大日如来。宇宙间大至山河大地,小至一尘一毛,都具有六大,都以大日如来为体,是大日如来法身的显现。一切国土无非是大日如来所依的密严净土。把一切现象归结为佛的显现,使得佛教更加达到神秘主义的境地。

四、宇宙的心

1、一心二门

世界万有是宇宙的心的生起和显现。宇宙的心也称为一如真心,心真如,众生的心原是离开妄念而有其体的,可谓“真心”。真心是大智慧光明的,遍照世界的,真实识知的,甚至是具足了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真心就是宇宙的心。

众生的心原来就没有清净过,如何使不净改变为清净,这要经过持久的修持,逐渐地改变,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这一心的心是本,是天地之本。一心就是宇宙之心。它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成佛的主体和依据。一心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包括一切境界的世界的整体。这样,对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即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所谓“心真如门”是说心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它是“绝相”的,也就是非生非灭,非染非净,无差别相,不动不转,真实如常的,也就是绝对的本体。所谓“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不同,具有体(体性)、相(相状)、用(作用)“三大”。心生灭门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一心之中,为什么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呢?虽然真如是非生非灭,断绝言象的,但是因“无明”之风忽起,使心现出生、住、异、灭四相,随任因缘而生灭,生起内外,染净的森罗万象,心真如门显示心的本体,绝对,无差别的一面,心生灭门则是显示心变现生灭现象,相对,有差别的一面。虽然一切现象随任染净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是真如本体仍然恒静不动,反过来说,虽然真如湛然不动,但一切现象生灭不已。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不碍生灭。没有真如就没有现象,现象不离真如。真如虽显现为现象,但仍保持自身的不变性。真如显现现象,并不是直接生起现象,现象是由外在的无明所造的。

2、真如与无明

“真如”,梵文意译,其意义是真正如实的,常住不变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质,真实相状,佛教一般用以指无生灭,变化的永恒真理,最高真理,世界本体。先天所具有全部佛教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也就是真如。宇宙一切现象的本原、本体,也是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依据,宇宙的一切都属于真如,真如统摄一切。

真如分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两种。所谓“离言真如”是说远离妄念,没有各种相状,没有一切差别、无言可说,无名可附,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离言真如是真如的本来面目,本来状态。所谓“依言真如”是说真如虽不可说,不可念,但为了向人们解释真如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产生信解,勉强用名言来诠显其性质,称为依言真如。依言真如又有两种意义:一是“如实空”。这是指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念,因此也没有虚妄的境界。一切妄念,妄境都空无,从而能显示出真如自体的真实。二是“如实不空”。真如自体清净本然,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本然的功德,所以说如实不空。真如实不空,就是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称“如来藏”。如来藏,“藏”是胎藏的意思,有如矿中之金,有其真实的原有含藏。众生具有无量功德,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为如来藏,实际就是指佛性,即成佛的根据。

真如的根本特征是“自性满足一切功德”即不由修行而有一切善德。真如的具体特征有六条,即真如具有的一切善德的展观为六个方面:

(1)具有伟大的智慧和伟大的光明之相;

(2)普遍地广照一切地方;

(3)没有妄知,也没有分别识,而有智慧的真实知识;

(4)脱离一切染污,没有无明,没有烦恼,自性清净;

(5)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常在,充满欢乐,身具一切佛法,断除一切烦恼;

(6)没有妄感的热恼,没有果报的生灭,清凉不变,圆满自在。

由此看来,真如是充满具有佛教一切功德的实体,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真如作为佛教道德、智慧的集中体现,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真如不是神灵、不是造物主,不是一般意义的绝对精神,而是一切众生普遍具有的道德与智慧相结合的精神性实体。

真如湛然不变同时又随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一切现象。这随缘也有两种意义:一是“违自顺他”即隐藏真如自体,显现出种种虚妄现象;二是“违他顺自”,和违自顺他的意义相反,对治虚妄现象,显现真如自身的一切功德。违自顺他,生起一切染污,就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妄念,是于不生不灭平等无差别的真如,起生灭差别的妄见,成为不变真如生起现象的缘,即生起一切现象尤其是染污现象的根源。一切现象无非是妄念,妄见的产物。

3、一切法如镜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