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法与人生
17901900000020

第20章 万物本原——慧学(3)

不生灭的真如和生灭的无明妄念和合叫做阿赖耶识,“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如来藏即真如,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无明是有生有灭的,两者和合成阿赖耶识。如来藏是净,是不生不灭,无明是染,是有生有灭,两者混合,成为开展一切现象的源泉。

为什么阿赖耶识能统摄,生起一切现象呢?因为它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阿赖耶识因为具有不生不灭的如来藏(真如)和有生有灭的妄心两种属性,从而有觉和不觉两种意义。所谓“觉”是觉照、觉明,也就是能照见万事万物的真理,了解真如自体的智慧。所谓“不觉”是迷妄,是不觉悟了解真如自体的无明。不觉即无明。它由细转粗,千变万化,现出一切妄染的境界。这样,迷与悟,染与净,无一不是阿赖耶识所具有。阿赖耶识是一切现象缘起的总体,宇宙万物的根源。

执着虚妄现象的无明生成九相,其中有前后,细粗区别,分为三细,六粗两类。起初无明为因,生三细。因微细难知。故名为细。三细后生六粗。因粗显易知,故名为粗。三细,第一位是业相,真如依不觉无明起动的最初一念,开始形成生灭,但主客未分,状极微细。也叫做“业识”。第二位是能见相,依前一位业识的起动,转成能见之相。妄心既起,转而生成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一切现象的作用,称为“转识”。第三位是境界相,既然有了主观的见照分别作用,那就能映出种种与之相应的客观境界。所以又称“现识”。三细相属阿赖耶识。六粗,第一位是智相,也称智识。主观对于现识所现的客观境界,不明了是自识所妄现的幻影,误以是心识以外的实有境界,不生起智慧,对境界作染净、善恶、是非、爱憎等种种分别。第二位是相续相,也称相续识。依第一位智相所作种种分别,于喜爱的境界产生快乐的感觉,于不喜爱的境界产生痛苦的感觉,数数起念,相续于前。第三位是执取相,依第二相续相,对于所感受的痛苦快乐的境界,不明了是虚妄不实,深起取著。第四位是计名字相,由于顽固执取苦乐,要在所执取的相上,虚妄计度,立怨亲,美丑、是非、善恶等种种假名。第五位是起业相,依前计名字相,寻怨亲,爱憎、苦乐、是非等名,执著更深,从而生起贪,嗔等烦恼,并有言说行动,造种种业。第六位是业系苦相,既已造种种相,必招来生的苦果,从而在六道中循环,生死长缚。

这六相中,前四相是惑因,第五相是业缘,第六相是苦果。这一切妄染境界的本原。就是根本无明,根本不觉。随缘真如是因,根本无明是缘,这因缘和合便转成阿赖耶识了。同时,根本无明作为一切妄染境界诱发起种种妄念,是生灭的缘,因缘和合,生起一切现象。由此看来,根本无明是阿赖耶识的一个方面,两者不同层次,一切现象的生起,根原于阿赖耶识,而更直接的根源是阿赖耶识中的根本无明。这两个根源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所以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又说:“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众生要通过修持,使本来具有的真如去熏习、影响无明,即以“本觉熏不觉”从而根除妄念烦恼,灭绝无明,不起妄心,也不起妄境。妄境是无明生起一切现象的缘。无明已灭,妄境缘也灭,这样主客观都空;同时,由生灭还归不生灭,“从染入净”,也就返归真如,显现真如的本来面目,证明涅盘。

五、三千世界一念中

1、六凡、四圣

一切有情识生物可分为凡、圣两大类,即六凡、四圣十个层次。六凡即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圣指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每一有情众生主观所见的宇宙各不相同,佛所见不同于人所见,人所见也不同于鬼所见,由此构成六道。六道、四圣构成十种法界。再是十界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随缘出现或升或沉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互相蕴含,互相转化的。如四圣中的最高的佛可以出现在六凡之中,变化为人,为鬼,六道中低级的地狱,饿鬼也可以经过修持向上达到佛的地位。因此,每界都具备其他九界的可能性,都蕴含其余九界在内,这样,十界互具就构成百界。再分析百界的体性,基本上不外乎色、受、想、行、识“五蕴”,称为“五蕴世界”。进而由五蕴构成有情个体、称为“有情世间”。有情个体还有居住的环境即山河大地,称为“器世间”。这样又都有三种世间。百界各具备三种世间,共有三百之数。十如和三百界相配合,成为“三千如”所谓“十如”:(1)相,呈现容易察的形相。(2)性,内在的不变的本性、本质。(3)体,体质,众生具有的不同色身。(4)力,功能。(5)作,造作。(6)因,业因,招未来果的直接原因。(7)缘,间接的原因。(8)果,结果。从所习的因,得相应的果。(9)报,由前面的因所感的来世的报应。(10)本未究竟,“本”指初相,“未”指第九的报,“究竟”指所归趣处。本未究竟是指从本相到未报,究竟平等,没有差别,也就是一切众生都具十如是法,没有缺减。而“三千如”中的“三千”是形容整体宇宙的名词,不能拘于三千名目的数量。“三千”就是指世界的一切万有,森然罗布,千差成别,无边无量,是现象的总和,和“万法”、“诸法”的意义相同。因为显示一切万有的别(十法界)、总(三世间)、事(十如中前九如)、理(十如中最后一如)的圆融无碍、而称为“三千”。

整个宇宙相貌即“三千”的实相就存在于一念之中,谓之“一念三千”。所谓一念,也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短暂时刻。一念三千就是宇宙的相貌念念具备在众生的日常心思中。万有森然具备,无须另有本原。心就是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就是心。现前生起的一念,必属于十界中的一界,由此也就具百界,三百界乃至三千界。一念动处,就是宇宙的整体。如见一花开知天下春,睹一叶落知天下秋,所谓六凡、四圣乃至整个宇宙,都不过是介尔一念心的产物。介尔一念心就是一切,没有介尔一念心也就没有一切。

2、一心三观

《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说“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假有,是俗谛,“亦是中道义”的“中”是非空非假,是中道、中谛。三谛里的真谛讲一切现象的总相、共性,俗谛讲各具体现象的自相、个性,中谛讲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这样,一心同时从空、假、中三个方面去观察一切现象,成为一心三观。智慧的境界不外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一心三观就是穷尽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把握真理。宇宙的森罗万象当体就是三千三谛的实相,千差万别的事相都是圆融三谛的体现。“三是偈”含着空、假、中三种实相互相联系的统一精神,不过是分别说成三谛。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有其在认识上所执著的自性,如物质现象(色)以质碍为自性。但是,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产生,既然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也就没有“生”的自性,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成了“空”如色空就是空去这种质碍的自性。同时,一切现象和事物虽然是空,却显现出如幻如化的相貌,历历宛然,这是认识发生的作用,也就成为“假”。“空”和“假”这两种实相都是现象和事物自身的真性如此,不待造作而有的。通过认识发生作用,就可以认识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中”。认识空、假、中三者并不是认识上的先后次序,而是于一心中同时存在、相连相印,互不妨碍,这就“圆融三谛”。

空、假、中三层义理在任何境界,任何一件事物上都存在,在任何现象都可以见得到空、假、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包涵的情况。也就是说,任举一事物,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如以空为例,说假,说中,都有空的意义。因为空就是从因缘生,缘生就无实体而空,说假也是由于缘生,说中也属于缘生。缘生是空,假和中也是属于缘生,也是空。也就是说,非但空是空假和中也是空,于是一空一切空,按照同样道理,从假来看,空和中都有假的意义,从中来看,空和假都有中的意义。所谓“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讲空、则假、中在其中;说假、则空、中在其中;讲中,则空,假在其中。空离不开假,中,假离不开中,空,中也离不开假、空。三谛圆融,三一无碍,举一即三,全三是一。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一三三一,即空即假即中。

圆融三谛去观察世间现象,分析世界,就把握了佛教的绝对真理——诸法实相。圆融三谛是一切现象的实相的基本内涵。三谛,就是真如的三方面,真如就是宇宙万物的实相,千差万别的事物,无一不是真如的显现。一切万有就是真如,任何事物都是实相,真如体现于任何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