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但这正说明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比如一只茶杯,套用那句话便成了“所谓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白饮酒,便成了酒杯。这么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置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认定茶杯为实有,乃世俗之见,只有研究过科学的人,才知道瓷是真的,茶杯是假的,瓷是有、茶杯是空。也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途,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事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如再套用那句话:“所谓瓷者,即非瓷,是名瓷。”因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的;茶杯虽假、瓷是真的。瓷的成分不外氢氧铝矽。再进一步氢氧铝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集合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而转,正缘行星绕日而转。那未矽也不是氢氧铝矽,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罢了。这四种原子还是可以套用那句话来说,作空、假、中三观来看的。这样推至原子核也是如此。
5、随缘而生
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定律,一是能量不灭定律。这两个观念原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被否定,而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而变为非物质的能量,正是物质的本体的空。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少量的铀变成巨大的能量,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为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石从东边移到西边,把整个广岛摧残,也就是说广岛面目全非。不是原来的广岛,变成另一个“广岛”,根据物理学对于能量的定义,是力和距离的乘积,力是物体移动的表现。而动是空间与时间联合起来的概念。时间是从物体移动而生的概念。时间、力都是互相依靠而显发,没有一个是独立真常,可以拈出来给人看的。
然而,现象的变灭并非本体的断灭,物质的毁灭也只是现象灭、本体不灭。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量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换,灭不是真灭,生亦非真生。因为物质能够变为非物质,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空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表达,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变化,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
二、佛的世界观
1、大千世界
基督教说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日月星辰和地球。但这茫茫的宇宙,何来开始,哪有终结……
佛教以每一千大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立方)的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从前天文学界也有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有边际的,可是这个假定终将被高度的天文望远镜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所否定了。宇宙的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一致的意见。
佛教对于地球的形成,认为最初是一团泡沫,逐渐凝结而成为固体。这跟现代科学家的推断也是很接近的。佛教认为,地球属于“器世间”的,因此它的发展,必然是循着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的规律。
从前,依照‘托勒密’学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运行。当时也被罗马教廷认为不容置疑的真理。后经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说,为此,他们差点把老命送掉。但宗教的权势终于阻遏不了科学的真理。现在连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只不过是宇宙无数星球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会自转,同时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佛教的一个佛国土(佛所教化的地区)有1000立方=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的一座星云。一个恒星由一群行星、卫星环绕着构成一个太阳系。太阳周围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及二十七个卫星和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可想而知一个佛国土有多么浩瀚无边,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仅就《阿弥陀经》的说法从地球到极乐世界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十方虚空如同我们所说的“太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太空中亦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无边无际的。但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还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是无边无际的,太空的星球更不可计算。佛以‘不可思议’来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计算得完,而且连想象也无法推测。不是一个具有伟大深邃智慧的先知先觉,是描绘不出这样伟大、神秘、浩翰的宇宙真像的。
2、芸芸众生
佛法告诉我们,宇宙众生也是不可数的,不可想象的,除了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众生之外,宇宙中无数星球上也有众生存在;除了我们用肉眼所能见到的众生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曾指着桌上的一杯水说,这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八万四千在佛经中是表示数目很多的意思)
今天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终有一天,科学家们会证实佛教所说的正确。宇宙中尚有无数的众生存在。
而今天在显微镜底下,一杯水的微生物何止千万?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迎牟尼不用显微镜观察就能说出这样合乎科学的事实,能不使人钦佩心服?
佛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无量福德智慧,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到无比高度的水平。在现象上人与人是各各不同的,但本体上则完全平等的。《中论》说“不一亦不异”就是就世间的人和物,在现象上是不一,在本体上是不异。不一亦不异就是指一切人物法则的予盾统一。佛教徒之所以能获得勇气来精进不懈地改造自己和忘我地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在于彻底地了解一信念的正确。惟其因为相信一切众生皆具无量福德智慧,所以他们不会骄慢;惟其因为相信一切众生一亦不异,所以他们会从忘我而进到无我,再从人的无我而进到法的无我。
佛又认为人的生命象瀑布一样,一息不停,一息不断。它把时间的概念推展到生命的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人有生老病死,和一切物体的生住异灭及世界的成住坏空是一样的。但死并不标志着人生断灭,人生是连续的。生老病死只是人生的现象,不生不灭才是人生的本体,因此人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的统一体。一切物质和能量的互相转换,如一块煤碳燃烧而成为二氧化碳和灰份,或如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我们知道在这转变中,质量和能量并没有丝毫消灭,也没有丝毫生长,只是一种方式上的转变。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而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一方式,但转变并不意灭断灭。佛教所倡六道轮回之说,其理论基础就在于此。因此,一个低级的生命方式可能发展成为高级的生命方式。同时,高级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为低级生命方式,尽管如何转变,其本体是不变的,在高级方式中并没有增加,在低级方式中并没有减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密切的互相关联着,人不是孤立的,犹如无数盏灯光的错综交织,每一盏灯光都照满了空间,光与光之间是互不相碍的。人不能孤立存在,其他一切物质也是如此。大乘佛教批判“自了汉”的个人主义思想,提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的广义的群众观点。
佛教认为“我”和人的界限是假定的,如果我们认假做真,那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使我们走上堕落退化的道路。从物质方面来看,人的构成首先是由于父母的精血,以后的成长是依靠于外界物质和文化的吸收,他的任何一个原子或一点一滴的知识经验都不是自己的,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及有情众生是分不开的。同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息息相关地影响到整个宇宙的有情众生和无情物质。
3、须弥山——佛教的中心
佛教的宇宙空间是无限的,是由无量数的世界所构成。每个世界各有一个太阳和月亮周遍流光所照。每个世界都有一个物质的大地为基础,人们看到的大地是它顶上的平面。大地由许多层不同的特质(轮层)所构成,底下是无限的“空”界,即空间,是大地的所依止。大地之所以形成是众生共同造的业力的结果。世界以千进,如此十亿个世界为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包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是佛祖释迦牟尼教化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世界,也称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音译,意即杂会。是说这是由六道众生杂处的世界。娑婆世界也称为“忍土”、“堪忍世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请烦恼,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恼和劳倦,故得名。
佛教认为有无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的无限空间。这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如微尘、如恒河沙数,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或十方恒沙河世界。宇宙旷远绵邈无边无际,没有空间的限量,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无限的森罗世界。在佛教的世界里,世界的中心是一应大山——须弥山。其他大地、山河、星球都围绕着它排列。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所构成,山上宫殿林立,树木郁茂、香气远闻。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梵文音译,其长度约为三十多里),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轮围山)。七重香水海位于须弥山和七金山之间,总名为内海。第七金山以外还有由铁所构成的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和无数小洲。四大洲也称“四大部洲”、“四天下”,东南西北各一洲。东方是胜身洲,此洲土地东狭西广、形为半月,以身形胜,故名。其面积为三面各长二千由旬,一面长三百五十由旬。南方是瞻部大洲,又称南由阎浮提,呈三角形,北广南狭,尖点向南,圆周约六千由旬。固有瞻部林故名。佛教起初只把印度和周围国家看为是瞻部大洲,后来整个地球都算作瞻部大洲了。西方是牛货洲,因此洲以牛为货故名。形如满月,圆周为七个五百由旬。北方是俱卢洲,也称为胜处,因系四大洲中国土最为妙胜的,故名,形方如椅面、四周相等,各长二千由旬。每一大洲又各有两个中洲(海岛),共为八个中洲,此外还有无数小洲。四大部洲所处的咸海周围,有铁围山周匝围绕,形成一个世界。每两个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之间的距离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每一个世界上空,都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和众多星星,围绕着须弥山周围各循自己的轨道不停地运动,由此而有昼夜年月的区分。太阳和月亮离海面为四万由旬,光线为须弥山遮住而不能照射到对面。它们的轨道在威海上,所以东大洲和西大洲,南大洲和北大洲的晨昏昼夜正好相反。太阳有南行和北行,南行时光射在咸海上,北行时则射在大洲上,所以有天气寒冷炎热和季节的差别。太阳的南行和北行的改变是六个月,月亮运行周而复始是一个月。星星无数,大小不等,由洁净的物质构成,为四天王天的天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