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有些学佛的人往往舍本逐末,还没有真修实学就想求“宿命通”,想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这是错误的观念和追求。
“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世时,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为免后学者求神通不成,反而走入邪途,便向佛陀提出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修行才能证果、得知宿命?
佛陀在这里提出纠正:“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净心,即是漏尽、烦恼尽除、心无挂碍。人因为有欲爱——痴心、爱重、情迷,所以心不清净。而学道就是要回复清净的本性,守住学佛成圣的最初那一念志愿,并终身奉行。
世间人往往行事颠倒,譬如为了一次“作醮”*大拜拜,可以连吃三天清净素、守不淫戒。但在三天的清净戒之后,却又大开杀戒,这样根本没有用。我们的修行,要终身守志,不能只发短暂的心,这样才能回复清净的本性。“可会至道”,在返回本性之后,就能与道会合,真正体悟佛陀的教法。
*“醮”的原始意义是祭神,后来人把僧人、道士搭坛献祭都统称为醮。作醮是民间信仰里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生乐利与人丁兴旺等。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古时候的镜子是由铜或石器制成的,制镜时,都需要经过一番打磨,磨得越光亮,照得越清楚。不过,一旦镜面蒙上一层雾或染着尘埃,就无法清楚地映照出万物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磨镜为譬喻,就是要我们好好地磨炼、修行,若能触境而不动心,人事尘埃才不会污染心镜;也唯有修行净心,去除烦恼,纯良的本质才会显现。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爱欲若能断除,心境自然明朗。因为爱欲会使人愚痴,无法认清现前的境界。眼前的事理都辨认不清,要如何了解过去、未来呢?因此,一定要断除爱欲,把现前的境界分清楚,要了解过去、未来也就没问题了。
本章提问内容着重在“宿命、神通”,而佛陀的回答则重在“会道”。能够了解道理、心与理会合,自然能知道宿命,也就是要我们好好地脚踏实地修行。
不仅佛教有这方面的探讨,儒家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弟子问:“敢问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时候,做人的道理都还不知道,何必问死后的事?同理,修行也是要脚踏实地去修持,不要一开始就只想求神通。
一个有修行的人,必定会了达宿命;而知道宿命的人却未必真有修行。例如一些帮人算命的人,往往自己的命却算不准。慈济曾有一个救济个案,案主原本以卜卦算命维生,他能预知问卜者未来会得到什么功名或遭遇厄运,并为他们指点迷津;但是他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落魄,到后来还得被救济,连他的后事也是慈济代为处理。像这样的“宿命通”,又有什么用呢?
又如,“催眠术”就是让被催眠的人忘掉现在的事,引导他说出过去生的事。另外,通灵也一样,必须先让现实的境界消失掉,才能通灵。这都不是自然的现象,而是一种邪术。
不管是催眠或通灵,只是很短暂的时间,而且是迷昧的状态,不是出于自己清楚的意识。修行若能修得应用自如、能克服诱惑,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真正有神通。总之,必定要先修心、回复本性后,自然万事无障碍;能明心会道,自然明白宿命,通达无碍,切不可舍本逐末,以免落入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