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1792300000026

第26章 第8句话 “我说不行就不行!”(4)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的独立世界,这个世界蕴藏着非常大的潜能。潜能的开发, 要靠他个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赏识与肯定。父母要平等地面对他,真正地尊重他,凡事都应该与孩子商量一下,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以自己成长的成功来回报父母。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大多数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由父母去决定,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还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在家里,孩子只是父母的附庸,没有任何独立性可言,不尊重孩子,孩子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实际上,这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好的。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贾涛要升入高二年级了,即将面临选择文理科,他在文科方面比较出色,在理科方面却显得平平。此外,贾涛十分喜欢语文这门课程,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考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以后去弘扬中华文化。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人生非常有指导意义。

可是,贾涛的爸爸却认为他在理科方面有潜力可挖,希望他能考上建筑学院,当个出色的建筑师。这天,父子俩就为选择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问题出现了一场大争论。

贾涛对爸爸说:“我希望学文科,重点学习语文这门课,为考北京大学做好准备。”

爸爸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现在还有谁喜欢语文呀,语文不用学就能考高分。我觉得你在理科方面有潜力,再说,以后出来找工作,还是理科比较好一些。在大学学中文也没什么意思,你最好按照我的话来做。”

贾涛对爸爸反驳道:“我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了,学习文科我会更加有信心,学习理科我有时还是有点吃力的。你要尊重我的选择!”

爸爸觉得和儿子说不通,开始有点火了:“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不要和我在这里争辩,知道吗?”

贾涛看着父亲一副强硬的样子,生气地走了,谈话也就不欢而散了。

现实生活中,像贾涛的爸爸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这些父母常常持有这样的态度:“你是孩子,你懂什么?让我来教你,要按照我说的去做。”父母常常低估了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能力,以为自己总比孩子高出一筹。

事实上,有的孩子思路很开阔,常常对事物有着惊人的理解和洞察力,有时甚至会说出一些比成人还高明很多的见解。只可惜父母并没用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不想接纳孩子的认识有比自己高的事实。另外,父母在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大大打击了孩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父母应该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他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积极表达意见、自主决定事情的能力。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人来对待:当他跌倒时,让他自己爬起来;当他选择爱好时,让他自己决定;当他选择朋友时,也要给他自己判断的权利。这样一来,他很快就会建立起独立的性格,并能将潜能慢慢地发挥出来。

蔡志忠先生是著名漫画家,在教育孩子上,他强调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

有一次,孩子的妈妈去法国了,蔡志忠先生负责送孩子上钢琴课。车到达目的地前,女儿却说:“我不喜欢弹钢琴,我想学的是吹笛子。”蔡志忠先生听了,竟然毫不犹豫,立刻把车调回头,一路开回家。孩子很不安地问道:“可是妈妈刚交了4000元的学费,怎么办呢?”蔡志忠先生回答说:“那只好算了。”

对此,蔡志忠先生说:“4000元对我来说,虽然不算多,可是也不算少。但我认为钱可以再赚,或者节省一些,少买一两套衣服,少吃几顿大餐。但是孩子的自由是用钱买不到的,童年也是不会重来的,强迫孩子学习所不喜欢的项目,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蔡志忠先生认为,教育孩子首先就要顺其自然。父母不要去为孩子安排未来。未来的路怎样走,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在他开放式教育培养下,女儿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她知道自己做主是最幸福的。15岁那年,女儿就独自闯世界了,虽然有些国家的语言不通,但是她还是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蔡志忠先生尊重女儿的选择,以4000元钱为代价,换回的是女儿幸福的童年以及女儿独立自主的个性。

可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就是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遇事他会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应该尊重、理解,并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对孩子课余活动的安排,父母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有分歧,则应该在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总是忽视他的想法,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很难交流沟通。

尊重孩子的选择,作为父母,只好“委屈”自己的兴趣去迎合孩子的兴趣,从根本上说,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兴趣点和特点,所以,当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时,父母对此应该有宽容的胸怀。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那么,孩子就会具备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一生来说都很重要。

哈佛大学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十分奇怪的学生。他不仅仅多才多艺,而且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他的理科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经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了,被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学音乐,他将来都不用为工作发愁,而在神学院毕业后,他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

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呢?很多教授都感到诧异。听听他的回答吧,他说:“我还年轻,工作并不是主要的,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如果不做,我活着一天都得不到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这名学生曾经建议哈佛的学生们最好每天问自己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他认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所以,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就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就永远也不会具有学习的强大动力。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正是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很有限,所以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很重要。如果不能真正认识自己,是注定走不了多远的。

兴趣对一个人很重要,对孩子尤其重要。父母在为孩子作决定时,如果父母的兴趣与孩子的兴趣相一致,以后的事进行得就会很顺利。但父母往往与孩子的兴趣并不一致,这就需要你自己决定,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还是强迫孩子屈从于你的兴趣。这一点十分重要。

很多父母都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应该听父母的,因为父母的人生经验毕竟比孩子更丰富。可是,父母应该明白一点,你的决定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往往是既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又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如果你想做有智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教子小贴士:

父母要知道,如果不论什么事,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只有遵从的份,那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不要再做习惯于指挥、命令孩子的家长了。也许你始终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但是,你能为孩子安排好一生吗?如果不能,那就让孩子培养自己事情自己决定的能力吧!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他的事情,切不可替孩子包办。如果父母有自己的想法或建设性的意见,也应该通过协商的方式,把自己对事、对人的看法提出来供孩子参考,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最后选择的权利应该赋予孩子。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又是长辈,所以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威严”,于是,就刻意地去树立自己的“威严”、“威信”!结果,方法不当,孩子并不买账,所以最终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产生障碍。父母要知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把这句话落实在教育孩子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不要再以气势服人了,所以下面的话就别说了:

“你还顶嘴?”

“去做作业!”

“这次没考好,不许玩了!”

“不许用左手!”

“我批评你是对的,不许犟嘴!”

“不准动热水瓶。”

“不许看电视!”

“住口!”

“今后绝对不许吵架!”

“看电视不许说话!”

“不许整天嘀嘀咕咕!”

“再闹着买,不要你了!”

“你敢再摔一次?”

“连父母说的话都不听吗?”

“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

“你本来就应该这么做!”

“按我说的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