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事情。当孩子想做点家务事时,父母也说:“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你都不用管!”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人,这是头等大事。要知道,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孩子一辈子,但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一定会危害孩子的一生。
孝心才是成才的第一步
天下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成才呢?难道学习好,每次都能考好成绩就能成才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德行。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德行都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德者,本也”,与道德相比,一个人的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
而德行的根本就是孝心,孩子一旦有了孝心,就一定会在其他任何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学习更是如此。传统经典《弟子规》说:“亲所好,力为具。”其实,这就是说,一个有孝心的孩子会满足父母的愿望,因为孩子孝顺父母,而父母希望他能学习好,那颗孝心就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所以说,孝心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思考一下:“我有没有看到过或听说过,一个孩子非常孝顺父母,但就是学习不好?”应该是没有这样的孩子的。
学习固然重要,但孝顺父母更重要。一个孩子曾这样说:“我在家拖地板,我妈总是抢过拖把,打发我去看书。她说:‘你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用操心。’”一位初中生家长这样说:“家里条件好了,用不着孩子干啥;再说,就这一个心肝宝贝,也舍不得让他干。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们就是想让孩子多学习,长大后,只要他有份好工作,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当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德行是根本,其他都是枝末。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以误枝末为根本,要下气力培养孩子的德行,德行一定要从孝心抓起。
在暑假,王磊除了要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外,还要完成一项社区布置的“孝心作业”。“孝心作业”主要包括:每天向父母道一声温馨的问候;每天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每天帮父母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与父母共同参与一项活动。王磊的妈妈说:“孝心作业”让孩子成熟了许多,也拉近了孩子同父母之间的距离。
社区负责人介绍,以往在两个月的暑假里,孩子们除了看电视、睡觉,就是上网玩游戏。而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暑假成了孩子受教育的断档期。针对这一问题,社区干部广泛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决定在本社区的几个院内,推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孝心作业”活动。社区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暑期“孝心作业”档案,及时把孩子的“孝心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在案,开学后以信函的形式向学校反馈。
社区居民李先生有个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平时很少跟父母沟通,他为此十分头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先生把“孝心作业”的活动安排给了孩子。没想到,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迅速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家里也出现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孩子们在完成“孝心作业”的过程中,有了很大改变,他们说自己“体会到了许多以前不太懂、不太在意,因而也没太珍惜”的东西。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求忠臣于孝门”、“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孝道的重视。《说文解字》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若无孝道,无以为善”。
孝为众善之本,而不孝是祸乱的根源。一个有孝心的孩子,不会冒犯长辈,更不会扰乱社会,所以先有“孝亲”才能“敬老”,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他人、忠于国家的人是没有的。儒家的理想是平天下,而平天下的根本是修身,修身就是提升自己的道德,而孝为道德之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不过,孝顺自己的双亲是狭义的“孝”,父母应该让孩子把孝的范围扩展开来,推己及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遗憾的是,如今许多孩子只想吃好的、穿好的,什么都想要父母顺着他,总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不知道感恩。稍有不称心,就会大发脾气,好像父母欠他的,难怪有人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重阳节那天,《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知道重阳节与敬老之间的关系。
有机构就亲子关系及孩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对100名学生做了一次测验,测验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75%的学生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82%的学生不清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准确年龄;2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46%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爱好;61%的学生不晓得父母最要好的朋友是谁;35%的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自理能力很差……
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孝心!时代在发展,尊老敬老的美德也应该发扬,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但为什么孝顺这一美德在孩子的身上找不着影儿呢?
实际上,孩子的孝心需要父母来培养。但是,因为今天很多家庭的教育错位,导致了孩子孝心的缺乏与弱化。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呢?
第一,给孩子做榜样示范。
古时候有个少年叫孙元觉,他心地非常善良,对长辈十分尊敬。可是,他的父亲却对祖父极为不孝顺,看到老人年老多病,就很厌烦。
一天,孙元觉看到父亲把祖父装在一个土筐里,要推到山沟里扔掉。孙元觉放声大哭,跪在父亲面前哀求,父亲不理会,硬是推着小车上山去了。元觉在后面跟着,边哭边喊,但也拦不住。到了山沟里,父亲将祖父连筐一起扔到了地上。父亲正要转身推车回家时,元觉却哭着把父亲扔在地上的土筐拾了起来,放在车上。
父亲说:“那个土筐咱们不要了!”说着,就要把那土筐给扔掉。
元觉连忙阻拦说:“不,别扔,我有用。”
父亲不解地问:“有什么用?”
元觉一字一句地说:“将来等你也像祖父那样老的时候,我就用它来装你,也把你扔到山沟里。”
父亲一听,大吼道:“哎呀,你是我儿子,怎么能说出这种无情无义的话来?”
元觉说:“父亲,您就是我的榜样。你这样对祖父,我也会这样对你。”
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表率是培养孩子孝心的最好方法。要孩子做到的,父母先要力行。如果身为父母,却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期望孩子孝敬你呢?为人父母者,只有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孝敬老人,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心灵中播下孝心的种子。
第二,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孝心”训练。
教会孩子同情人、关心人、体贴人、照顾人,并且要长期坚持。如对长辈应有礼貌,早上起床应向父母问声“早上好!”出门上学应对父母挥手说“再见!”见到老师应说“老师早!”放学回家见了父母应打招呼“爸爸(妈妈)好!”父母下班回家,应说“爸爸(妈妈)辛苦了!”长辈给自己东西或替自己做了事,应道一声“谢谢!”长辈病了,应主动问候,并能诚恳、主动地为病人端水送药……
第三,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成长。
父母绝不能用家长作风来替代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了一种亲子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责任。所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是爱的最高表现,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是无节制的溺爱,应该是智慧的爱。
第四,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要让孩子从小明理,让他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会为父母分忧解难。
第五,培养孩子孝心应注意细节。
可以给孩子多讲些古今故事,给孩子机会去行孝,因为真正的孝心要通过实践去培养。平时,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让他分担一些家务劳动,等等。慢慢地,孝心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
是否懂得孝顺父母,不仅表示一个人是否具备了做人的基本标准,也决定他是否能拥有幸福的生活。孝心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孝心,其他的美德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只是一句空谈。一个人如果连对父母最基本的孝道都做不到,那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不会很平坦。
教子小贴士:
“孝,其为人之本也”,只有懂得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如果能教会孩子这些,他的生命就会因为学会了知恩报恩而变得更加美丽!
不阻碍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
动手能力是孩子生存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与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生存成长的机会。
俗话说:“心灵手巧。”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也就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而手的灵敏动作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对每个人来说,都不能全盘依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科学家王大珩曾经向青少年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从书本上学会了游泳的要领,比如,如何呼吸、如何用手划水、用脚蹬水等,每当遇到人的时候,他总是向大家宣称,自己已经学会了游泳。后来,大家要他到河里去游泳,这个人自以为自己会游泳,就大胆地跳进深水里,结果却被淹死了。
王大珩告诉学生,实际上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践的人。
他说:“应该强调的是,要想得到深刻的知识,特别是当你想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必须通过实践。学数学,要做大量的习题,这就是一种实践;学物理、化学,要做各种实验,这也是一种实践;学社会科学,要进行社会调查,这同样是一种实践。不通过这类实践,无疑是学不深、学不好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只读书本那是死读书,只有懂得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霍普金斯是英国著名医学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早在少年时期,霍普金斯就被小伙伴们亲昵地称为“有魔法书的幸运儿”。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霍普金斯一家与伯父一家去郊外野餐。霍普金斯和他的堂弟、堂妹非常高兴。大家都陶醉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不一会儿,霍普金斯抬眼向天边张望了一下,对大家说:“马上就要下雨了!”
霍普金斯的父亲说:“孩子,这么好的天气怎么会下雨呢?”谁知,霍普金斯坚持道:“爸爸,你看那天边的云块,快收拾吧,马上就要下雨了。”父亲还想说服霍普金斯时,发现乌云已经飘到头顶了。于是,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把东西搬上马车,并躲在马车里面。大家都在庆幸没有被雨淋到,同时觉得霍普金斯非常神奇。
郊游回来后,霍普金斯的堂妹就注意起他的行动来。她发现霍普金斯经常一个人躲在书房里看书。堂妹问:“你在看的是不是那本让你知道哪天会下雨的书?”霍普金斯说:“这的确是一本具有魔法的书,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什么样的果子有毒,什么样的虫子晚上能够发光,甚至当你被毒蛇咬伤时,应该怎样去处理……但是,这是个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你不要告诉他人。”堂妹高兴地答应了。
每当霍普金斯对小伙伴们说一些让他们惊讶的故事的时候,堂妹总是对大家说,霍普金斯有一本魔法书。
有一次,霍普金斯的父亲听到院子里传来孩子们的惊叫声,于是赶紧出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院子里居然放着一块巨大的冰块。当时正是大热天,那时还没有电冰箱,这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霍普金斯骄傲地对伙伴们说:“其实,只要在冬天用草把冰包好,然后埋在地下,埋得深一些,这样到夏天冰也不会融化。”堂妹又说:“哥哥,你的魔法书真是太厉害了!
“霍普金斯有魔法书?”父亲很惊讶。后来,父亲才知道,霍普金斯拥有一本百科知识全书,他把书中的内容都运用到生活中来了。这样,大家还以为他拥有一本魔法书呢!
再后来,霍普金斯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医学研究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动手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书本知识,那么,他的思想永远无法超越前人,只有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有所突破。
父母要注重让孩子在做事中成长,在成长中更好地做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慧,明道理,使孩子成人成才。所谓做事,就是让孩子动手解决他生活中自己能解决,也是他应该解决的事情。这里强调两点:一是生活中的、孩子自身需要的事;二是孩子亲自动手,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事。强调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强调孩子亲自动手,就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不会使用筷子和勺子,父母喂他吃喝,以此满足孩子饥饿的需要。等孩子慢慢长大,再喂他饭时,他就会把头躲开,并伸手去抓父母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父母,他要自己吃饭。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动作中察觉到他的需要,并为他做好自己吃饭的准备,比如,给他准备好不怕摔的碗、适合他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他坐的椅子等。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当孩子把第一勺饭送到嘴里时,孩子的表情就会变得非常满足。
另外,当孩子在正确需要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该创造一定条件使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需要。
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坏了,回到家里,他自己拿出工具准备修理一下。
母亲看到了,就对他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送自行车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
这位母亲的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怀疑孩子的能力;第二,想通过花钱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孩子的很多积极需要就在父母随意的问话中被抑制了。将来孩子一旦不会做这件事情,父母又会说:“这点小事都不会做,真笨。”孩子感觉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后什么都不想做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做。有个初中一年级学生说:“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