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给别人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让别人经历什么,有一天自己也将经历,就像你怎么对待父母,将来你的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因此,若想被人爱,就要先去爱人;希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想要别人善待你,就要先善待别人——这是一个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定律。
不因无谓的琐事得罪人
两千多年前,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曾经给人类说过一句忠言:“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一些小事了!”这句话,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值得品味和借鉴。
说句老实话,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就是由无数的小事所组合而成的,甚至对那些大人物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中,小事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如果你过多地拘泥、计较小事,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了,触目所及的必然都是矛盾和冲突。
想一想,你挤公共汽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或者你去买菜时,有人无意间弄脏了你的裙子;有时走在路上,说不定从道旁楼上落下一个纸团,打在你头上!此时此刻,如果你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是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说不定会闹出什么祸事来。
20世纪80年代末,在辽宁某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看电影时,被后面的男观众无意间碰了一下脚,尽管男观众当面道歉,但那名女子仍然不依不饶。她硬说对方是要耍流氓,竟然回家叫来丈夫将那个人用刀砍伤解气。结果,因触犯刑律,夫妻俩双双锒铛入狱。
人生中有许多梦想要去实现,有许多事要去做,如果把大好光阴消耗在生气上,既浪费了时间,又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古人云:“让一让,三尺巷。”人生之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得过且过又何妨?人活在世上,理应开朗、豁达,活得超脱一些;凡事斤斤计较,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豁达乐观的人从不因为小事而得罪他人。因为他们知道,因小事得罪人无异于自找苦吃,自缚手足,自己给自己设限。
不过在生活中因计较小事而得罪别人,以及自寻烦恼的人很多,特别是有些年轻人。如有的年轻人对个人名利过于苛求,得不到便烦恼不安;有的人性情多疑,老是无端地觉得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烦恼;有的人嫉妒心重,看到别人的成就与事业超过自己,心里就不舒服。最为典型的自寻烦恼是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自怨自艾,这无异于引火烧身。
聪明的人往往是虽处在让人烦恼的环境中,但自己却能够寻找快乐。因烦恼本身是一种对已成事实的盲目、无用的怨恨和抱憾,除了给自己的心灵以一种自我折磨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为了不让烦恼缠身,最有效的方法是正视现实,摒弃那些引起你烦恼不安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你完全满意的工作、配偶和娱乐场地,不要为寻找尽善尽美的道路而挣扎。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在生活中遭受磨难的人,在精神上都会烦恼不堪。
相信很多人对生活的磨难、不幸的遭遇,往往是付之一笑,看得很淡;倒是那些平时生活安逸平静、轻松舒适的人,稍微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会大惊小怪起来,引起深深的烦恼。这说明,情绪上的烦恼与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生活中常碰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仅仅是可能引起烦恼的外部原因之一,烦恼情绪的真正根源,应当从烦恼者的内心去寻找。大部分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到了多大的个人不幸,而是在自己的内心素质和对生活的认识上,存在着某种缺陷。因此,当一个人受到烦恼情绪袭扰时,就应当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烦恼,从内在素质方面找一找烦恼的原因,学会从心理上去适应你周围的环境。
狄士雷里说过:“生命太短促,不能再只顾小事。”“这些话,”安德烈·摩瑞斯在《本周》杂志里说,“曾经帮我经受住很多痛苦的经验。我们常常被一些小事情、一些应该不屑一顾并忘记的小事情弄得非常心烦……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我们浪费了很多不可能再补回来的时间,去愁一些在一年之内就会被所有人忘了的小事。不要这样,让我们把我们的生活用在值得做的行动和感觉上,去运用伟大的思维,去经历真正的感情,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因为生命太短促了,不该再顾及那些小事。”
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自尊自大、孤芳自赏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安德森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头脑一向很聪明,在大学期间是令人羡慕的“学习尖子”。或许正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所以其他人在他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时时感到自己是“鹤立鸡群”。他不仅看不起周围的同学,连一些教授他也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讲的课程对安德森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学业上的优秀使安德森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变得极为挑剔,容不得别人有一点毛病。一次,有位同学向他借了一本书,书还回来时弄破了一点,虽然那位同学一再向他表示歉意,但安德森仍然无法原谅他。尽管碍于面子,他当时什么话也没说,然而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理睬那个借书的同学了。
渐渐地,安德森成了其他同学眼中的“怪人”,大家不敢再和他交往,甚至不愿和他交往。当然,这种“集体排斥”并没有阻碍安德森在学业上的成功。
安德森的功课门门都很优秀,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国际性竞赛并获得了奖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数年寒窗苦读后,安德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大公司。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准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不过,上班后的生活远远不像在学校里那样简单,每天都少不了和上司、同事、客户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安德森对此感到十分厌烦。原因在于,他在与人交往时仍然抱着那种挑剔的心理,一旦与人接触就对他人的弱点非常敏感。
毕竟,安德森太优秀了,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他对别人的挑剔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成对他人的厌恶。他讨厌那些平庸的同事、低能的上司,有时甚至说不清对方有什么具体的缺陷,但他就是感觉不对劲。
长此以往,安德森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彼此都感到很别扭。他经常与同事闹得不可开交,也往往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上司发生矛盾。
终于有一天,安德森彻底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尽管他确实很有才干,但上司却不再派给他任何任务,同事们也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他。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被迫写了一份辞职书,结果马上得到批准。
随后,安德森又到别处应聘,可是一连换了四五家单位,竟然没有一处令他感到满意。这位原本前途远大的青年,心情变得越来越苦闷,日益形单影只。在巨大的痛苦煎熬下,他的精神逐渐崩溃,最后被送入一家精神病医院。
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容易挑三拣四、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并且在与人相处时会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即便本领再高强,也不会受人尊敬、被人重用。而且,一个太拿自己当回事的人,即使不在言谈中将这种态度表露出来,其身上那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气质也足以令许多人讨厌、不悦。因此,做人就要放低姿态,让自己融入到群体中去,不要刻意突显什么,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
做事情切忌强出头
做事不要强出头——“枪打出头鸟”,“墙倒众人推”。你出头出好了也就罢了,一旦捅出什么篓子,你可能连现状也不如。
有一个很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一个朋友闲谈,这个朋友说:“据我分析,你的实力堪称我们地区房地产业的第一。”这位开发商笑笑。
他说,当“第一”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不被别的公司超过,便要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要花很多力气来维持“第一”的地位。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一旦没弄好,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当第二都不可能。这当然只是这位开发商个人的想法,不过他所说的却是事实,当“第一”的,必然要费很多力气来维持“第一”的地位。
当第一太累,一旦你的事业做大了,想收手都不行,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未老先衰”、“英年早逝”也未为可知。
这么说,并不是不要你去当第一,如果你有当第一的本事,也有当第一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但如果你自认为能力有限,个性懒散,又懒得挑大梁,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龙头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会给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于是兵败如山倒。力挽狂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第一”之路,真是一条不归路啊!除此之外,当“第二”还有其他的好处。
(1)静看“第一”如何构筑、巩固、维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作为你的经验和指标。
(2)因为志不在当“第一”,所以就不会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会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会降低失败的概率。
(3)可趁此机会增强自己的实力,以迎接当“第一”的机会。因此,做事宁可从老二、老三或老五做起,就是先不要当“第一”!如能好好地当“第二”,当主客观形势形成,自然就会变成“第一”,这个时候的第一才是真正的“第一”。
不止企业经营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主管就是该部门的“第一”,主管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带领手下,也要和上级搞好关系,以免遭人排挤。有功时,主管当然功劳最大,但有过时,主管也是首当其冲。但当副主管的就没这么多麻烦了,表面上看来他不及主管风光神气,但因为有主管遮风挡雨,可免去很多辛苦,何况也有当副手时没事,一当主管就出毛病的,所以很多人宁可当副手却不愿当主管。可见当“第一”的难处。会做“老二”并非真的是甘居人后,而是可以从做“第二”中尝到更多的甜头,从而使自己的创业在一开始就可以借“蹭车”获得利润。中国台湾企业的经营管理概念中,有一种叫“第二哲学”的说法,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只是紧紧跟在排名第一的后面做第二,瞄准机会再向第一冲刺。或许是暂时不愿做“出头鸟”,或许是想挂在后面搭个便车,但最终没有谁甘居第二,“第二”也只是个过渡。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学会做“第二”。
做人也好,经营企业也好,不要一心只想做第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所以,不妨低调一些,做个第二,也许会赢得另一番天地。
降低姿态与他人交往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风度、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情怀。甘于低调做人者,总能以平常心面对喧嚣的世界、纷扰的人群,在为人处世上从不表现出骄傲、卖弄和过分张扬的姿态来,让自己的举止言行融于常人,并始终把自己看做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这不仅是一种做人的标准,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听到这番话之后,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自己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尊重和取悦竞争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优雅的风度。
古代有位大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
后来他找到郭解,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他并没有一走了之。
一切讲清楚后,郭解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难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调解了此事。拜托了!”
郭解把自己的面子扯下来,心甘情愿地送给其他有名望的人,其境界之高、心态之平,实在令人佩服。
当你事业有成或获得令人羡慕的成绩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不要盛气凌人,而应该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你要放低姿态与人交往,这样才不至于触到他人痛处,惹人忌恨,还能使自己更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口头的胜利,做人的失败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思维敏捷,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脸红脖子粗,哑口无言。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个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室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能突显你仅仅是个好辩之徒且没有“心机”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粒仇恨的种子,这对你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一定能免遭伤害”。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