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如果没有急于对母亲的叹气表示不满的话,他紧接着就会听到母亲安慰并鼓励的言语。但是,他的不满同时引起了母亲的不满,争吵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语言能够立刻传递双方的情绪,而文字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绪的碰撞。如果母亲用信件的方式,即使写了一个表示叹气“唉”字,孩子只会往下读到母亲理解和鼓励的话,也就不会受到叹气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的情绪不太稳定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接用文字鼓励孩子,不但可以避免不愉快的发生,孩子也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建议三、借助信件表达关爱和感谢
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的确让父母感到愉快和欣慰,但很多父母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用信件来传递心情。
何松是一个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在他初三即将毕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于是,父母认真地给孩子写了以下的文字。
亲爱的儿子:
15年来,聪明懂事的你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快乐!上初中后,你虽然学习压力大,但却克服了种种困难、一次次战胜了自己,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希望你记住老师和同学给你的关心、帮助、支持和宽容!
我们还要感谢你!你成绩上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欣慰。不仅如此,你的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总是感染着我们,而且,你还是我们家务中的好帮手。我们由衷地因为你是我们的儿子而满足!
当然,你也会调皮、也会闯祸,我们也会急躁、也会霸道,对你还犯过不少错误,可这些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化解为家庭生活的趣事,从中你成长了,我们也成长了!
现在,你长大了,即将走进一个更为广阔、更能自由驰骋的世界。请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也别忘了,世界上始终有两个人关爱你、支持你!我们也期待着和你一起成长下去!
相信很多孩子读完这样的信都会感动得流泪,因为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父母的满足和感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父母的孩子的尊重。如果父母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又怎么能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了呢?
所以,父母不要怀疑自己的孩子够不够优秀,而是反问自己有没有发现孩子的优良品质,有没有感恩因孩子存在自己才对生活有所感悟。如果父母能够因孩子的成长而受到启发的话,表达对孩子的感谢一点都不难。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尝试着用文字给孩子说一声:“谢谢!”
建议四、借用书写的过程整理思维
语言是一个即时性的表达,父母如果要对孩子说很长的话时,建议用文字的形式,而不是语言。即使父母在心里打好了“草稿”,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会有回应的,而回应就很有可能打断思维或扰乱原本说话的用意。
所以,父母如果不想在谈话中出现语无伦次、表达不清、跑题等现象,那就最好借用书写的过程整理思维,一气呵成地对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孩子也会一口气读到热血沸腾。因为热血沸腾,所以孩子会激励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让父母失望。
因此,父母有时不用着急得一定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静下来,理一理思路,用最完整最真诚的文字来达到激励孩子最好的效果。
【教育箴言】
父母是否用信函的方式激励孩子是因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父母不用刻意想着一定要用这种方式。父母自然而然地传递,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接纳。当然,父母用信件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真诚,只要真诚才是尊重孩子的体现,孩子才会从中体会最深的感悟。
33. 从文学作品中为孩子寻找榜样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乡镇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劳动人民为伟大目标而奋斗的美,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所以,父母要善于通过文学作品让孩子感受人性道德的美,从而激发孩子向善的本质。
【经典事例】
暑假即将来临,陈昊的父亲推荐给他一本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自从拿到这本书后,他每天都读得津津有味,鲁滨逊的航海冒险经历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有时还很有兴趣地给父亲念一段,之后感叹两句说:“太惊险了,太刺激了!”
父亲也会回应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经历啊!”
“是啊!爸爸,想想看,要是我,我恐怕没有那么大胆量!”陈昊和爸爸探讨起来。
“呵呵,我们要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去体会他的精神,通过他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看看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父亲这样启发道。
陈昊“嗯”了一声,表示赞同。
几天之后,陈昊对父亲说:“爸爸,我终于看完了,我感触很深!”
“是吗?有什么感触?”
“爸爸,他的勇敢让我惊叹。他遇到太多次困难,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退缩,他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我很佩服他,爸爸。”
“嗯,我也很佩服他,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像他一样有坚强的毅力,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呢?”父亲很有感触地说。
“爸爸,鲁滨逊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要像他一样不退缩!”
“好啊!爸爸也希望你能这样!”父亲鼓励道。
【教育启示】
当陈昊被书的内容吸引,惊叹“太刺激”的时候,父亲引导他要体会人物的精神,并在陈昊读完之后以探讨的方式同儿子分享感悟。同时,父亲表达了对鲁滨逊的佩服,这使陈昊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要像鲁滨逊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父亲帮助陈昊在文学作品里找到了榜样的过程,值得每一位父母借鉴。
一部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关于时代、文化、地域、自然、人性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孩子如果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通过作者对环境的表述扩大自己的视野,更会从作品的人物中感受人性的真善美,这种自然而然的熏陶会使孩子不自觉的被人物的性格所影响。因此,如果父母能够推荐给孩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孩子一定会通过阅读而受益良多,更会激励自己要向“榜样”学习。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留心搜集好的文学作品,让其中的人物帮助孩子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从故事书里寻找榜样
相信大部分10岁以前的孩子都喜欢父母为他读故事,而父母正好可以从故事书里帮孩子找到榜样。当然,这个榜样不一定是长久的,或者固定不变的,也许是今天的故事中有一个好榜样,明天的故事中有另外一个榜样值得学习。其实,只要能起到启发孩子的作用,故事就没有白读。
姗姗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也总会利用故事中的人物启发姗姗。一天晚上,妈妈给她讲起了《灰姑娘》的故事。讲完之后,妈妈说:“你看,灰姑娘多么善良,无论姐姐和继母如何对她,她始终没有怨恨。只有如此善良的人最后才会有最幸福的人生。”姗姗也努力地点头。从姗姗的表情看来,她已经领会了妈妈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陪伴姗姗入睡。讲到司马光机智勇敢地用石块砸开了水缸时,只听姗姗“哇”的一声,妈妈也说:“姗姗,你要不要像司马光一样勇敢?”姗姗说:“要,可是,我怕到时想不起来要用石头砸水缸啊!”妈妈说:“不用怕,只要你平时多积累生活常识,遇到关键时刻一心想着救伙伴,就一定会急中生智,想出好办法的!”
这位母亲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读故事,哄孩子入睡,而是通过讲述每一个故事,让孩子从中有所感悟。孩子会知道谁的做法值得学习,谁的做法一定要摈弃。在这种长时间的熏陶中,会激发孩子形成优良而高尚的品质。所以,父母帮助孩子从故事里寻找榜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建议二、对要推荐给孩子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
当父母通过文学作品帮助孩子找榜样时,父母首先要对作品有所了解。这个了解不是听到别人说“这个作品不错,适合孩子读”之类的话,就买来直接推荐给孩子。父母应该是先读一边,以自己的认知确定这是值得孩子一看的读物,才可以推荐给孩子。同时,当父母度过一遍后,如果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想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不至于一副无辜的表情,否则就会让孩子很失望,就更谈不上父母从这个作品中帮助孩子寻找榜样了。
王敏的爸爸早就听说《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很好的儿童读物,于是,路过新华书店的时候就顺便买了一本,回家送给了女儿。自从有了这本书,总是能听到女儿“咯咯咯”的笑声,爸爸也猜想,书中肯定有很多情节很有趣。
有一天,女儿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书中小豆豆的校长特意让学生们轮流每天在吃饭前给大家说一段话,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于是,小敏也在餐桌上给爸爸妈妈讲了一段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还没说完,爸爸说:“快吃饭吧!吃饭别那么多话!”小敏心想,到底是小豆豆的校长对呢?还是爸爸对?自己一头雾水,也无处寻找答案。
其实,这位父亲不知道《窗边的小豆豆》不但是有趣的儿童读物,更是值得父母一看的教育书本。书中的小豆豆某些时候表现出的品质可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但某些时候的调皮又会令父母和老师非常担心。所以,书中很多内容是需要父母引导孩子阅读的,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才能从中真正收益。
因此,无论一本书多么受大众好评,父母也一定要成为先于孩子的阅览者。只有父母为孩子把好关,孩子才会学着为自己的人生把关。
建议三、帮助孩子正确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一部文学作品里一定会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这些人物,让孩子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激励孩子向好榜样学习。特别一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之后,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同观看,这样更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理解人物。
当然,父母要避免孩子对反面人物生起极度憎恨之情。每一个反面人物的存在都是为了烘托正面人物的精神,孩子有时很容易陷入对反面人物的憎恶中,而忘记了看这部作品的初衷是要向正面人物学习。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通过反面人物的结局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实,并且提醒孩子学习好榜样才是我们的方向。
建议四、引导孩子领会人物精神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当然,人物的行为本身是与人物所处的环境相对称的。因此,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往往和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此时,父母就要引导孩子体会人物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
杨晓雯的父亲给她买了一本《二十四孝》,其中很多故事都让晓雯想不通。一次,她对爸爸说:“爸爸,这里的好多故事我看了都难受,那个《郭巨埋儿》里,郭巨的母亲很疼爱孙子,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郭巨担心养儿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为了让母亲有吃有喝,就决定把儿子活埋了!爸爸,你会因为孝顺奶奶,把我埋了吗?”
“呵呵”父亲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
“爸爸,古代人就是这样孝顺父母的吗?那郭巨也不想想,他要是把儿子埋了,他母亲不是更伤心?”
父亲引导她说:“你的思维也没有错。这个故事主要是说郭巨爱母亲胜过爱孩子,他一心想着如何能让母亲过好日子,而不是想着让孩子如何过舒适。这种对待母亲的心情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父亲接着问道:“还有,郭巨虽然要把孩子埋掉,但结果埋了吗?”
“没有!”晓雯回答。
“他原本是挖坑埋儿子,但却挖到了一堆金子。因为有了金子,所以一家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供养。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有一颗至孝的心,总会绝处逢生的。”
“啊!爸爸,我明白了!”晓雯终于展开了疑惑的眉头。
“所以,‘二十四孝’里每一个人物对父母的孝心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父亲感慨道。
杨晓雯的父亲之所以能够很到位地启发孩子,就是因为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很深刻。如果当女儿提出疑问,他却对女儿说:“是啊,再孝顺老母,也不至于埋儿子吧!”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不会领会人物的精神,反而会排斥人物的行为。因此,父母首先要与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产生共鸣,才有能力引导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受益。
建议五、帮助孩子把榜样的精神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父母在帮助孩子领会榜样精神的同时,更要把这中精神联系到孩子的生活中,这样孩子才真正知道如何向榜样学习。比如,榜样表现的是勇敢的品质,父母就要针对孩子平日里出现的实际状况,让孩子学会不畏艰险;如果榜样表现出的是团结友爱,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如果榜样示范的是尊老爱幼,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一些诸如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等具体尊老的行为。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把榜样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孩子才能真正从榜样的精神中吸取养分,并把这种养分转化成自己的良好品质。
【教育箴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孩子而言是浩瀚的大海,有他们从未见过和感受过的世界。但是,只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才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榜样,才会领会榜样的精神,才会让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34.用名人的成长故事激励孩子
名人一般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会激发孩子的斗志。当孩子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时,自己就会被名人的精神所吸引,会暗暗地激励自己向名人学习。如果父母能用名人的成长故事激励孩子,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名人”。
【经典事例】
李佳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5岁那年,父母开始让她学习钢琴。等到她上学后,除了学校的作业之外,她每天都固定练习1个小时钢琴。一段时间里,她逐渐显出对练琴的倦怠,每天几乎练习半个小时之后,就极度疲倦地想要睡觉了。
母亲发现她的作业并未增多,身体状况也没有什么异常,问她疲倦的原因,她一开始只是说:“没什么!”后来在母亲的引导下,李佳说:“每天都练琴,我同学有时间就玩一会儿,可是我一有时间就只能练琴,妈妈,我不想练琴了!”
母亲说:“如果累了,当然可以放松和休息。你还记得钢琴王子郎朗吗?”
“记得!”李佳回答。
“他小的时候每天要练习8个小时的钢琴,他也厌烦过,可是,还是坚持了下去,因为他有音乐天赋、有自己的音乐梦想,为了实现梦想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你不是一直想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音乐家吗?这条通往梦想的路是要用汗水实现的啊!”母亲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李佳的期望。
母亲接着说:“还记得那次我们一起看郎朗的专访吗?郎朗在专访中说道,‘童子功很重要’,现在不为以后打基础,实现理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了!对吗?”
李佳恳切地点头。
“好了!如果累了,就洗洗睡觉吧!”母亲摸了摸李佳的头,走出了房间。
5分钟之后,李佳的房间了响起了钢琴声,听上去坚定而有力,母亲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