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西斯德国开始进攻苏联的时候,简直是势如破竹。但是不久形势转变,斯大林对苏联的民众说:“敌人并不像某些惊慌失措的人所形容的那样强大,魔鬼也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厉害。谁能否认,我们的红军曾屡次把大受吹捧的德军打得仓皇而逃?如果不是根据德国宣传家大肆吹嘘的声明,而是根据德国实际情况来判断的话,那就不难知道,德国法西斯正面临着崩溃。现在饥饿和贫困正笼罩着德国,在4个月的战争中,德国已经损失士兵450万人。德国血流殆尽,后备人员枯竭,不仅是陷于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就连看不到战争尽头的德国本国人都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德国侵略者正在作垂死挣扎。毫无疑问,德国是不能够长久挣扎下去的。再过几个月或再过半年,也许1年,希特勒德国一定会由于其罪行累累而崩溃。”
通过以各关键时刻迸发出的领导讲话的声音可以这样说,讲话中有了领导者由衷的情感投入,才能赢得听众的由衷信赖和产生凝聚力。凝聚力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凝聚力强劲的团队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战役”。团队就如同许多块墙砖累叠而成的房屋,而领导者在其中便如同强力胶水,每一次团队的紧紧相连,领导者的发言都着决定性作用。
§§§第6节讲话要切合大众利益——紧扣时代主题
领导者如果要想通过讲话对听众唤起情感凝聚力,要注意对当前形势的把据,因人、因事、因地、因人制宜,把严峻的形势告诉听众但也把光明的前途告诉听众,同时也把严峻向光明的转化条件清楚地告诉听众,这样从客观环境出发进行语言激励,就会产生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战中,斯大林面对法西斯德国的全面进攻的紧急时刻,向苏联人民进行总动员时说:同志们!公民们!
兄弟姐妹们!
我们的陆海军战士们!
我的朋友们,我现在向你们讲话!
希特勒从6月22日起向我们祖国发动的背信弃义的军事进攻,正在继续着。虽然红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虽然敌人的精锐师和精锐空军部队已被击溃,被埋葬在战场上,但是敌人又向前线投入新的兵力,继续向前进犯。希特勒军队侵占了立陶宛全境,拉脱维亚的大部地区,白俄罗斯西郊地区,乌克兰西部一部分地区。
法西斯空军正在扩大其轰炸区域,对摩尔曼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斯摩梭斯克、基辅、敖德萨、塞瓦斯特波尔等城市大肆轰炸。我们的祖国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同法西斯德国的战争,绝不能看成是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它同时是全体苏联人民反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伟大战争。这场反法西斯压迫者的全民卫国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消除我国面临的危险,而且还要帮助那些呻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枷锁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这场解放战争中,我们不是孤立的。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其中包括受希特勒头目们奴役的德国人民,将是我们可靠的同盟者。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自由而进行的战争,将同欧洲和美洲各国人民为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反对希特勒法西斯军队的奴役而结成的统一战线。
为了迅速动员苏联各族人民的一切力量,杭去背信弃义的进犯我们祖国的敌人,国防委员会已经成立了,它现在把国家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国防委员会已经开始工作。它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在列宁——斯大林的周围,团结在苏联政府的周围,以忘我的精神支援红军和红海军,粉碎敌人,争取胜利。
用我们的一切力量来支援我们英勇的红军和我们光荣的红海军。
用人民的一切力量来粉碎敌人。
为争取我们的胜利,前进。
斯大林能因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灵活应用语言进行激励。他的讲话既符合客观环境,又抓住了苏联人民极度仇视憎恨法西斯的情绪,犹如万吨巨石投入大海,顿时掀起狂涛巨澜;也犹如狂飚,使人民反抗希特勒法西斯的火焰,愈烧愈猛,愈烧愈旺,使语言“刺激量”达到最佳适度,充分调动起苏联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奋勇争先,保家卫国。从而达到宣传人民、动员人民、大打人民战争、消灭希特勒法西斯的预期目标。
也许我们与战争年代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领导者讲话所要包含的要素却是一样的。那便是紧紧抓住其所在的时代特点,这点对于领导者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领导者绝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的一切行为都和普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领导者和下属都处在同一时代,那么他所有的发言,只有紧扣时代的主题方向,与下属的利益有着切实的关联,才能刺激听者的大脑神经,才能让其对你所说的话感到紧迫感。
§§§第7节抓住听者的特点——讲话需有针对性
现代社会主要是年轻人展现才华的时代,他们充满朝气,接受新鲜事物快,是推动社会民展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关心、关注年轻人,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是每个领导者的责任所在。
对因领导者经常向年轻人进行传、帮、带也是必须的。那么,应该给年轻人讲些什么呢?一般说来,讲理想,信念,人生道路、事业成败、爱国主义、国际形势等等都可以做为常用的话题。在演讲中,要注意照顾青年人的特点,要给他们介绍自己的体会,从根本上融合与年轻人之间的认识、情感、观念方面的代沟和裂痕。过去著名作家兼教授的胡适先生,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毕业赠言》的演讲,可以看做是给年轻人讲话的范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已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使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先进的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解决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功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针对年轻人讲话要注意照顾青年人的特点,要给他们介绍自己的体会,从根本上融合与年轻人之间的认识、情感、观念方面的代沟和裂痕。这样,才能统一他们的意志,焕发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责任心。不同阶层、不同级别、不同环境的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若是讲话时不顾听者自身的特点,而是千篇一律,则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形。试想下,倘若对着文化知识缺乏的底层劳动者也用一种文绉绉的方式来和他们讲道理,那自然是收获不了效果;对着威武的官兵温柔细语的誓师动员,又怎么能激起将士们的杀敌热情。所以说,有针对性的讲话,是发言成功与否的一个必要前提。
§§§第8节成功的讲话——在于因势诱导
成功的讲话定义其实很简单,不在于是否精彩绝伦,不在乎是否内涵丰富,最关键的是讲话的内容是否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在这方面,根据听者的不同特点因势诱导则是成功讲话的一项重要手段。
讲话是说给人听的,要让人愿意听你的讲话,你不但要十分注意研究讲话的对象和环境。还要研究和推敲你的讲话表达方式,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话须通俗方传远”。如果领导讲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一副官员腔,大话无边,空话连篇,官话十足,套话没完,听众就会听而生厌、望而生畏。讲的虽多,但抓不住听众的心,得不到听众的认同,而善于根据环境和讲话对象不断调整自己讲方式的领导,不仅能够通过讲话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而且还会增强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领导与听众由于职务上的差异,客观上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领导讲话时再居高临下,更容易拉大彼此的距离。因此,领导讲话开篇的称呼很重要,不能张口闭口“同志们”,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使用恰如其分的称呼,这样就会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赢得听众,收到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的效果。现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在过去的讲话中把居委会主任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把少年儿童称为“小天使”、“小主人”,把上了年纪的妇女称为“老大妈”、“老大婶”,叫得十分亲切。因而,他在各个阶层都很有人缘。另外,领导讲话时如果能在称呼上再幽默一点,就更能增加亲和力。
一次,薄熙来到庄河市检查工作,一位姓管的副市长准备向他汇报工作,还没开口,薄熙来先幽默地说:“管市长,你一来,我就紧张,我是市长,而你是管市长的,贷款一定给你们。”一个戏称把大家逗乐了,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大连港务局与新加坡港务局举行洽谈会,双方的局长同坐主席台上,应该先介绍谁?薄熙来一反常规,首先介绍了中方的袁局长,然后才介绍新加坡的吴局长。薄熙来风趣地说:“吴局长可别介意,要是先介绍您,就成‘无缘’(吴袁)了,那不麻烦了。”引来场下一片笑声。在大连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一大群来采访的记者,薄熙来郑重地宣布道:“我们市政府进行了体制改革,我们现在有一个董事长和三个理事长。”记者们感到很惊讶,赶忙打开采访本快速地记录。薄熙来忍不住大笑起来说:“市政府最近来了一位新的副市长,姓董,董‘事长’;市政府有三位副市长都姓李,‘理’事长。”就这样在一片开怀大笑中,几位副市长轻松地与记者见面了。领导讲话不一定都是我讲你听,也可以采取我问你答的对形式。这样一问一答,平等交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可以在不知不觉的交谈中解开听众思想上的“扣子”,开启听众心中的“闷锁”。
十月革命胜利后,深受沙皇压迫的俄罗斯农民怀着对沙皇统治者的刻骨仇恨,强烈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豪华宫殿。苏维埃工作人员多次劝说也无济于事,只好请列宁出面。列宁一上来就先“让步”:“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让我讲几句话,可以不可以?”农民说:“可以。”列宁问:“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回答:“好!”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还要不要烧呢?”农民无言以对了。
列宁并没有进行任何高深理论的阐述,而是使用巧妙的问答法,三言两语就把复杂的问题化解了。
领导讲话、作报告假如能运用一些小“道具”,临场发挥开来,就能把抽象的概念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内容讲得妙趣横生。
贺龙曾用两个大瓷碗给部队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与军民关系”的政治课。他先端起一个装满小米的大瓷碗,问战士是做啥用的,大家回答说是做饭用的。他接着问小米是从哪里来的,战士们说是老百姓种的。于是他从小米讲起,先讲吃米容易种米难,又讲述老百姓吃糠咽菜把省下来的小米送给部队,引出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的道理。然后,贺龙又拿起另一个盛满水还放了一条小鱼的瓷碗,他把小鱼从碗里捞出来,一会儿鱼就不动了。他问:“鱼为什么不动了?”战士回答说:“离开了水。”贺龙因势利导总结说:“军队和老百姓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水不能生存,军队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
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讲话入情入理,很快就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而且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易忘怀。因势诱导说白了就是从听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你是听者,你会怎么去想?然后一层层解开听者的疑问,就像导航器那样,引导着人们向你所说的结果去思考。这个技巧并不是由讲话者一个人去完成的,而是由听者。或者说,听者才是主导因素,讲话者只是起着引导、推动作用的人。所以说,要做到因势诱导,讲话者就必须像一根线一样把不同的珠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珠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