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领导当众讲话艺术
1798200000014

第14章 领导当众讲话之尺度把握艺术——让讲话内容更加实用(1)

由于职务和责任的关系,我们知道,领导是少数人、是精英,然而,在一个团队中,领导和下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一个人,脑袋指挥躯体的行动,但脑袋离开了躯体就是一个骷髅,这告诉我们领导尽管是精英,但离不开下属。用俗话讲,两者是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之间只可加强,不可有一点的分离,每当有面临当众讲话的时候,任何一个高明的领导都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向听众表白和加深这种关系的机会,著名相声演员冯巩,每当与观众见面时,第一句话总是:“我可想死你们了”,这也是每个领导当众讲话需要借鉴的。

§§§第1节最适合的语言——因人而异

听众将领导者的讲话认真理解和落实,这就是领导讲话的巨大成功,领导讲话如果想达到迪一效果需要与听众先建立起一种近距离的美系,具体说来:

一是看对象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语言反应上存在差别,两者对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多半是由性别的心理差异起的。因此,对男性和对女性说话应注意有所区别,有些可以对男性说的话,未必可以对女性说。

一般说来,男性对于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较强,如通常的玩笑就不会让男性觉得难堪。而女性对于语言情境的承受能力则较男性弱,即使是通常的玩笑也要特别注意。

二是看对象的年龄差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经历不同,志趣也各异,跟他们说话要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如对健康的中青年人,说某某人不行了、某某人死了,不般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也不会让对方产生什么联想和反感。但是,如果是对老人说这些话肯定不妥当,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很不愉快,有时还会造成伤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看对象的文化程度差异。由于接触的人多种多样,领导者在面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时,所讲的话也应该注意有所区别。如文化水平低的人不习惯使用书面语言,跟他们讲话应该尽量口语代。如果用书面语言。或典雅的词句,就产生沟通、交流障碍。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则爱听委婉的话,不爱听质问或不客气的话,也不爱进行平淡的对话交流。

四是看对象的民族差异。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它的语言中有所体现。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不同,其语言也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句话对于不同民族的对象,其反应也往往迥然不同。因此,领导者必然充分了解讲话对象的民族特点,尤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因为不当的讲话引发民族矛盾。

五是看对象的职位差异。在管理层次中,对上级与对下级;在本单位中,对中层领导与对一般员工;在社会中,对公务员与对一般的老百姓等,由于每个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讲话的语气,表达的方式都要注意把握。有的话对公务员讲可以语气重一点,但对一般的群众讲,却要缓和一些,要求也低一些,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讲话的效果,有的所而产生误解,事与愿违。

俗话说,看人说话,量体裁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莫对失意人,而谈得意事。”也是告诫人们要看准对象说话。只有不引起对方反应感且能了解信息、交流情感的讲话,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2节用语言表达情感——真诚与信赖的力量

言为心声。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之外,就是情感信息。这种情感信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功能不仅是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也要打动人的情感。精彩艺术性的讲话,不仅以理服人,还能以情动人。领导者说话一定要充满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领导者当众讲话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性,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因此,“情”是成功讲话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话语所饱含的情,就会在传递信息、思想的同时产生言语魅力和感染作用,从而取得圆满的交际效果。俗话说,“情自肺腑生,方能入肺腑”,“通情达理”。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才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和忧郁。”这就是说,说话人的话语一定要受到发自内心的充沛情感的支配,才可能产生感染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世界最著名的演讲家之一,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其高潮部分是这样的: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亚拉巴;回到南下罗来纳去吧;回到佐治亚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窟和黑人居住区去吧。要知道,这种情况能够而且将会改变。我们切不要在绝望的深渊里沉沦。

朋友们,今天我要对你们说,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我依然怀有一个梦。这个梦深深植根于美国梦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作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这些话完全发自肺腑,道出了千百万黑人的心声,使得在场的听众有的呐喊,有的喝彩,有的悄然流泪,有的失声痛哭。话语之“情”,出于肺腑,方能入肺腑,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2001年,薄熙来由大连市市委书记调任辽宁省省长,在告别大连的会议上讲话时,他说:

“我35岁到金县,那时候的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先是到省委组织部报到,由省委组织部同志从沈阳送我到大连,到大连以后住的大连饭店。我接触的第一个大连同志是计委副主任施国良,当时,我跑到“天百”买了一个大皮箱,就到金县了。十几年前的事,现在想起来,就跟昨天一样。我还记得买完皮箱一出来,对面有一个卖海鲜烧烤的在那喊“不热乎不要钱”。这句大连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十几年都忘不了这个小镜头。今年我已过51岁了,到7月份就52岁了,在大连整整16年。我觉得,一生中最忘,最有意义,也最动感情的16年就是在大连度过的,今后无论走到哪我都忘不了大连。我跟一些同志讲,要讲感情,在地球仪上我最热爱、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这块版图了,在中国的版图上我最热爱的就是大连。

这段话融入了真挚的情感,勾起听众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听完后备感亲切、自然。

情与理的巧妙结合,是提高讲话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增强讲话说服力的根本保证。如果您想在讲话水中说服对方,让对方动心,主试着先去用真情打对方,再用道理说服对方。

§§§第3节用心待人——领导者接待上访的精髓

接待群众来访,是现实情况下各级领导的一个重要工作,但要把上访群众接待好,使结果让上访者满意,领导在接待工作中的讲话艺术直着很大的作用。因不讲究语言艺术,结果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也是常有的。轻者,越级上访,影响生产、工作、生活;重者,使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安定,甚至闹出人命来。因此,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上访者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尽可能使气冲九霄的来者平静下来,达到心平气和,如实反映情况,以利于事情的解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要说交心话。这里所说的交心话,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没有原则的投其所好一类的话,而是指接待者动之以情,言之有理,使上访群众能够听得进去,接受得了的话。常言道:“人逢知己于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竖的好吃,横的难咽”,“人无难事不求人”。凡到政府机关上访的人,大都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层单位或部门“卡了壳”、“顶了牛”,万般无奈,才来上访,他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在接待他们时能够说些宽慰、富于人情味的话,对方会视你为知己,对你产生信任感,寄以希望,这样就利于解决问题。反之,尽说那些“呛茬”话,即使是百分之百符合政策,上访者也会不爱听,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严重时可能发生冲突。

二是要依据具体情况组织要讲的话,不要说千篇一律的“官样话”。在接待上访者时,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身份、素质、特点等,说些有针对性,适合对方身份、素质、特点的话。比如,对知识分子上访,要围绕其陈述的问题,说些有些知识面、有点理论深度的话,这样上访者会从心理上产生对你的好感与尊敬。来访者如果是农民,就要跟他谈点庄稼院的话,说一些他们能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这样上访人就会感到你这个“干部”挺对劲的。假如说些文绉绉的话,农民一听就反感,认为你在打“官腔”,这样既不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三是不要说过激话。对待来访者,由于接待者说话不适度,有的说了过头话、过激的话,往往会发生来访者和接待者谈“崩”的情况,这就更不利于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注意,上访者大都心烦、心焦、性急、气盛,这种心情在来访时难免有所流露,甚至因此出现偏激的语言和行为。对此,应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待他们,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境遇、心理、情绪。无论来访者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道理、情绪如何烦躁和冲动,都要冷静沉着,心平气和,和蔼豁达,宽宏大度,对上访者提出的具体问题,说些适度的话,而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用任何过激的言辞刺激来访者的情绪。

四是要说实在话。一般来说,上访者大都有一个共同心理,被接待后总想当面讨个“底”来。作为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对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是不是违犯党的纪律,符不符合政策,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只要用政策和法律法规一衡量,心中都会有个谱。因此,当上访者反映了问题和提出要求后,就要明确给予答复。能解决,就告诉他根据什么政策;不能解决,也要把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表述出来,如实告诉上访者为什么不能解决,以免让来访者产生你在敷衍他的误会。上访者最讨厌的是那些说“调查调查”、“研究研究”、“商量商量”、“办办看”等一类的活络话,这些活络话让人的心是悬着的,上不沾天,下不着地,觉得白跑一趟,有的甚至会为此纠缠不休。

做为领导者在接受上访者时,如果能接照以上所介绍的几点要求来组织和设计自己的讲话时相信绝大数的上访者都会到此为止,至少不会为难你。

§§§第4节拉近听众的距离——低调的魅力

有时候,领导者讲话并不一定要盛气凌人。特别是作为初来乍到的“空降兵”,适当的谦虚与低调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你是领导者,这个无需用你的气势来证明,而听者也不是你的敌人,他们将会成为你一个“战壕”的亲密战友。所以说,拉近彼此的关系,对于开展工作更有益处。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刚到法国当大使时,在一次演讲中是这样开头的: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法文,但我从来没有在法国工作过。比起我的前任蔡方柏大使,我有很大的劣势.蔡大使前后在法国度过了23个年头,当了8年大使。而我在此之前,到法国的各种出差加。起来不到23天,我不了解法国,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

话音一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吴建民先生的演讲之所以能赢得听众的掌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的开头主动示弱:学的是法文,但没在法国工作过,显得谦逊;拿前任蔡方柏大使“在法国度过了23个年头,当了8年大使”与自己“到法国的各种出差加起来不到23天”相比较,言下之意是“请各位多多关照”,显得不张扬。这样,他就在第一时间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听众的好评。

可见,在讲话的开头话语中表现出低调的色利更容易让听众亲近你。

有一次,知名学者司马南应邀到云南大学作演讲。在他出场之前,何柞麻、陆佑楣、方舟子、张博庭等四位社会名流已经作了演讲。司马南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以上四位分别就有关怒江水坝的话题进行了演讲,讲得都很精彩。何祚庥、陆佑楣两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张博庭据我了解是硕士。我是什么“士”你们知道吗?——我,啥也不是!(笑声)

可云南大学门口今天立了一块广告牌子,上面写着“司马南,著名学者”。如果一定要把司马南说成是学者,当然不错。但我得附加声明:我这个学者,跟他们的那个学者是同一个“学”字,不是同一个意思。他们是“学有所成”的“学”、“学有专长”的“学”。“学贯中西”的“学”,我的“学”字,只是表示司马南还比较爱学习的意思……

何、陆、方、张四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演讲很精彩,台下的大学生早已过足了瘾,如果司马南没什么“高论”,听众很可能就会感到疲惫,甚至躁动不安。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司马南先生在演讲的开头,就从容不迫地将自己与前面四位名流进行对比,从学历到称谓,故意自我“贬低”一番,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尤其最后一句“我的‘学’字,只是表示司马南还比较爱学习的意思”,激起了满堂喝彩。

司马南这种幽默中饱含智慧、自嘲里不乏调侃的开场白,既充满情趣,又引人深思。这就告诉我们,在演讲开头恰到好处地示弱,不但可以使自己摆脱尴尬、脱离窘境,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效果。

2007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上任伊始在发表演讲时,也曾主动放下架子,故意“展示”自己的弱势。他是这样开头的:

我这个人当过农民,当过工人,当过技术员,在企业里面工作过,也做过管理工作,经历虽然很丰富,但我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来上任的。为什么呢?一个是管理经验不足,一个是对岗位的敬畏。经验不足就不说了,我根本就没在这样一个位置呆过,管理一个学校、一个企业,和管理一个大部,那是完全不同的。我是这样想的:无论是当校长,还是当部长,都必须对自己岗位的权力有一种敬畏,只有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在运用权力的时候才会充分考虑。怎么敬畏?一个要勤,一个要慎。“勤”就是要多做调研,多找专家谈,多找各方面了解情况,要掌握全面的情况;“慎”就是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慎熏,要科学地、民主地、集体地来做好这项决策。一个人只有对责任敬畏,才能够保持谦虚、保持稳重,使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个协调。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