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共进午餐:向巴菲特请教投资心经
1803800000016

第16章 共进午餐的要诀(1)

不亏钱很重要

一家新的午餐店开张营业,他们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盈利。没有利润的生意是不会有人去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午餐店都能做到这一点,市场上有多种因素左右着午餐店的经营状况。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历,让巴菲特比别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不亏损的重要性。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出生后没多久就随父母移居纽约。他的父亲原本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数学教授,可是到了美国后却改行当了一名机械师和民用工程师。

到美国后没几年,格雷厄姆的父亲就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寡母三个孤儿。那一年格雷厄姆只有9岁,在母亲亲戚的资助下他才得以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他聪明好学,刻苦努力,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的天份开始展现出来,受到卡贝尔校长的关注。经过几年学习后,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由于对格雷厄姆的极为欣赏,卡贝尔校长将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推荐到了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做了一名信息员。所谓的信息员,其实不过就是一个跑腿的差事,他主要负责传递各种证券和支票。但是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做这些,显然有些大材小用。没多久,他就被提升到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债券部当助手。

从那个时候开始,格雷厄姆正式开始接触债券和股票,他发现自己对这些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后,格雷厄姆写了关于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债券的研究报告,结果大受客户和老板赏识。不久,格雷厄姆就又被提升为证券分析师。升任证券分析师是格雷厄姆一生事业的真正开始。

当时,人们主要关注债券,很少关注股票,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尚停留在十分原始、粗糙的阶段。格雷厄姆通过对那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系统研究,发掘到一些具有巨额隐蔽资产的公司,使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大赚。1920年,格雷厄姆又荣升为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的合伙人。

格雷厄姆从一个童年丧父的不幸小孩,到26岁年纪轻轻时就成长为一家证券经纪公司的合伙人,可以说是一位少年得志的天才。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离开了纽伯格·亨德森·劳伯公司,决定自立门户。他成立了格雷厄姆投资公司,资金规模为50万美元。格兰赫基金运作一年半,其投资回报率高达100%以上,远高于同期平均股价79%的上涨幅度,但由于股东与格雷厄姆在分红方案上的意见分歧,1925年格兰赫基金最终不得不以解散而告终。

1926年1月1日,32岁的格雷厄姆成立了一个新的小投资公司本杰明·格雷厄姆继续进行投资管理。1926年至1928年间,格雷厄姆管理资金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0.2%,远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上涨速度。

由于格雷厄姆的业绩非常好,他的公司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3年以后,到了1929年年初,公司资金规模已从最初的40万美元上升到250万美元,上涨了6倍多,大部分资金规模增长都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客户额外投入的资金。这时格雷厄姆才35岁,他已然成了百万富翁。当时的美元可比现在值钱得多,那时的百万富翁相当于现在的半个亿万富翁。格雷厄姆踌躇满志,准备把公司做得更大,赚更多的钱。

令他没想到的是,1929年9月起股市持续大跌,10月29日,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达11.5%。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是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二”,华尔街股市彻底崩溃。道·琼斯指数于1921年从75点开始上升,1929年达到牛市最高峰381点,随后在“黑色星期二”之后的几周之内就跌到了200点以下,并于1932年达到了最低点—41点。在大跌之前,只想赚更多钱的格雷厄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但没有及时撤离,反而逆市操作,结果越陷越深,最终濒临破产。在1929年1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自豪地拥有250万美元的资金规模,但在1929年到1932年间(经济复苏之前),公司损失了70%。到了1932年年末只剩250万美元的22%的钱了。

许多客户开始全部或部分地抽回了本金。鲍勃·马罗尼就是其中之一,他要用这笔资金偿还其他债务。当鲍勃发现自己百万美元以上的投资几乎全部亏损时,这位意志坚强的爱尔兰人也不禁泪流满面。客户们基本上把钱都撤光了,格雷厄姆没钱可管,公司濒临破产,看来只能关门了。这个时候,多亏了格雷厄姆的合伙人纽曼的老岳父艾理斯·雷斯,他看到,这两个年轻人打拼得不容易,于是决定支援他们,他从口袋里掏了5万美元,给这两个年轻人来管理,这样公司才免于破产。

在1929年股市崩盘之后,很多股灾之前自以为很富有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快破产了,一个又一个投机失败者从证券公司的窗口跳楼自杀。股灾之前,格雷厄姆是百万富翁。股灾之后,格雷厄姆成了穷光蛋。1928年的大牛市,格雷厄姆税前收入超过60万美元,绝对是一个百万富翁。格雷厄姆过着有钱人的奢华生活,开着豪华的汽车,住着豪华的洋房。

1929年年初的大牛市顶峰,格雷厄姆在81街和中央公园西边一幢金碧辉煌的30层公寓大厦里,租了18和19层两层复式的公寓套房,外加阳台。这两套房子共有10个房间,他自己都弄不清到底有几个浴室,靠近顶层的地方还有几个女仆的房间。房租每年高达1.1万美元,租期长达10年。开始时他雇了好几个佣人,其中一个是男管家,兼做他的个人男仆。他的男仆的职责之一是每天给他按摩一次。

但股灾之后,几乎破产的格雷厄姆只好削减庞大的家庭开支,退掉了豪华的公寓,辞退了所有的仆人。他对自己变得特别抠门。原来他开着豪华汽车上班,股灾后他只坐公交车,甚至有时为了省几个小钱,宁愿多走两站路。在大牛市他大赚、大富大贵时,格雷厄姆还给母亲买了辆豪华汽车,专门雇了一名司机来开车。

股灾大亏之后,格雷厄姆不得不卖掉了给母亲买的汽车,辞退了给母亲雇的司机。他告诉母亲:没有汽车和司机,也能活下去。

但是格雷厄姆自己却差一点活不下去了。富人和穷人是个相对的概念—纽约的穷光蛋可能是非洲的富翁。而且对几乎所有人而言,当他失去五分之四的财富后,不管他还剩下多少钱,他都会认为这是一场灾难。格雷厄姆说:这么多的亲戚好友把他们的财富托付给我,现在他们都和我一样痛苦不堪。你们可以理解我当时那种沮丧和近乎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差点让我走上了绝路。在1932年寒冷的初冬,格雷厄姆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当时绝望得想要自杀的心情:

静静的,软软的,一如轻丝般的飞雪;死神亲吻着孤独的人心;它的触摸冷如冰霜,但总比无尽的忧伤好;它的长夜一片漆黑,但总比不绝的悲痛强;那灵魂不得安宁的人啊,何处才是你安息之地;那可怜的雄鹿啊,你又怎能逃避丛林中的追捕;烦恼缠绕着它的大脑,大地是它安息的枕头;绝望笼罩着它的心情,泥土是它解脱的良药。

但格雷厄姆最终挺了过来,在大跌、大悲、大后悔中开始深刻反思:财富的损失对我来说还不算什么,最让我感到痛苦的是,在大危机出现后我不断地自责,不断地问这是为什么,以及对大危机能不能过去没有把握。格雷厄姆凭着坚忍的勇气,汲取了教训,改变了投资策略,苦熬了5年,才把亏损弥补回来。后来又做了几年,又重新成为百万富翁。就在这次股市崩盘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的教训中,格雷厄姆总结出了一个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正是这个秘诀,保证了他以后投资再也没有亏损过,保证了他能够迅速赚回原来亏的钱,东山再起。

那么这个投资秘诀是什么呢?

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

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这两个投资秘诀你会觉得很熟悉,很像很多老婆给老公制定的家庭纪律:

第一条:永远要听老婆的话。

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作为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巴菲特比任何人都更理解不要亏损的重要性,也正因为此,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牢记格雷厄姆的教导,从不染指那些亏损的企业,同时也极力做到不让自己的企业亏损。

忘记餐厅外面的世界

有些人呆在餐厅里,却关心外面的世界。他们总是想知道外面哪里还有更实惠的餐馆,或者哪里的午餐店又在打折,更有甚者他们甚至在关心蔬菜的批发价格是多少,以此来类推自己的这顿午餐是否合适。这样的午餐者太累了,他们吃一顿饭的时间,想的问题比国家的总理还要多。

作为一个投资客,我们没有必要向这样的吃客学习,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股票之外的东西。有的人在专心致志的研究市场的走向,有的人在研究宏观经济,这些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只是自己投资自己中意的公司,而不是将钱交给了整个市场。

一些投资者认为,经济形势对于股票投资的影响的是巨大的,所以每当他们打算对某个企业进行投资时,未来的经济形势如何就成为了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经济形势此刻就像是一条绳子,总是牵绊着他们的手脚。天长日久对经济形势的担心就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巴菲特对待经济形势的态度却与他们截然不同,对此他说:“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什么经济形势,去看每日股票的涨跌,你花的时间越多,你就越容易陷入思想的混乱并难以自拔。”

巴菲特在进行投资时,很少花时间来研究整体市场的走向,他总是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对投资企业的研究上。因为在巴菲特眼里,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历史、股东回报率、管理层的素质等因素才是决定自己投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这些远比弄清楚经济形势重要的多。

作为一个投资者,当你选择了优秀的企业时,你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未来的经济走势,因为这些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超强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即使环境恶化,他们也依然可以为抵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为股东创造出高额的利润回报。

巴菲特曾经出巨资购买喜诗糖果公司,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在刚刚收购这家公司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推出了新的价格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在常人看来是对巴菲特非常不利的,于是人们便以为巴菲特会将手中持有的股份全部卖掉,但是巴菲特的决定却令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他没有因为新价格政策的影响而放弃他的股票,而是选择了继续持有。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优秀的公司并不会因为政府的一纸政策变动毫无竞争力,所以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若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担心经济形势的变化,那么最终他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永远也不会有所作为。

有些投资者连自己投资的公司管理层尚且没有研究明白,他们却热衷做的一件事就是凭空揣测未来的经济形势,然后无形之中自己就被这种揣测束缚住了手脚,导致自己在制定投资策略时总是围着这种揣测团团转转,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即使最终做出了决策,很大程度上这个决策也是错误的。

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去关心经济形势的变化、股票价格的跌涨或是通货膨胀是否出现都不是人能控制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没有人能够准确的预测经济形势。这就好比聪明的巴菲特一样预料不到越南战争会突然爆发。美国总统自然也不会将美国政府将要对物价和工资进行大幅调整的消息告诉他,至于那两次影响世界的石油危机更是让人意向不到的事情,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巴菲特成为资本市场上的大赢家。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资本市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动荡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投资者赔尽万贯家财,而巴菲特却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为他的财富王国增砖添瓦。回想起这些巴菲特总是十分庆幸,他说:“我在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没有被它们吓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没有停止我们的购买行动,我们选择了坚持和忍耐,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理智的,倘若当时我们选择退缩,那么我将用我的余生进行忏悔。”

巴菲特总是希望普通的投资者能够明白:“未来将会有千万件大事发生,但是遗憾的是除非它摆在我们眼前,否则我们永远也会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索性的是只要我们选择的是优秀的企业,那么这些事就不会对我们的长远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几十年来的投资经历,让巴菲特已经对股票市场的诡异莫测有些熟视无睹了,股价的涨跌已经引不起他的任何兴趣,不管市场上发生什么他都能够十分冷漠的对待。他总是能够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正是他这种超乎寻常的理智与冷静总是让那些暂时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企业成为巴菲特的囊中之物。

巴菲特喜欢将自己的经验告诉投资者,让他们不要因为投资而成为股市的奴隶,要知道股票市场存在的价值就是它为众多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了一个舞台而已,倘若投资者由此就误以为,它还会给你提供一些有利于的信息的话,那你就犯下了非常愚蠢的错误,因为它对于你的喜怒哀乐毫不关心。但是倘若你已经对你的投资企业的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的话,你从此就无需看股票市场的脸色行事。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完全可以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去。

对于这样的行为,巴菲特似乎比别人显得更积极一些。他总是对那些整天坐在股票行情终端机的投资者投去鄙夷的目光。在他看来,这个东西总是会束缚他的手脚,索性一脚踢开,轻松上阵,反而更能够游刃有余。

上个世纪80年代,具有世界饮料王国之称的可口可乐公司,遭遇了公司有史以来的股价大跌。巴菲特却选在此时对可口可乐进行投资,两年之后,当可口可乐公司的价格总额从当初买入的大约11亿美元骤增到了大约38亿美元时,巴菲特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说:“我看重的是它所潜藏的巨大潜力,对于它为何会出现下跌,我认为那只是暂时的。股票行情终端机上的价格帮了我一个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