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验越多的人,往往创造力越弱。庄子向惠施阐明大葫芦的用处,暗示我们思考问题不要从经验出发,这是我们保护创造力的绝妙方法。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种的大葫芦可装五石的容量。用它来盛水,它的硬度不够,竖不起来。切开它分成瓢,却又因轮廓大到不适合有什么东西放入其中。它的确很大,但我认为它没用,就把它击碎了。”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物件啊,宋国有人会制使皮肤不爆裂的药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布絮营生。有个外地人得知此事,愿意出百金买这个药方。宋人于是召集家族成员共同商议道:‘我们世代以漂絮为生,所赚取不过几斤金币。现在不过是一天功夫就能将技艺卖得百斤金币,就卖了罢。’外地人获得药方后就献给吴王,恰逢越国发动战争,吴王就命他挂帅,在冬季跟越国人进行水战,吴国士兵用药物涂于手上,免于受冻,结果打败越人,吴王就划地分封了他。能使皮肤不爆裂的效果都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得到了封官,有的人还是摆脱不了漂絮生涯,这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结果。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将它做成一条船来漂游江湖,反而忧愁它太空廓而找不到恰当的放置之物呢?”
葫芦是用来干什么的?
铁拐李的拐杖上拴有一个葫芦,是用来装酒的,走累了就打开塞盖喝一口,持破扇的济公和尚亦然。天上的太上老君用火炉炼丹,炼好的仙丹也是放进葫芦里。地上的道士也多效仿,用葫芦装丹。
神话中的人物用葫芦装酒,老百姓就用葫芦装酱油或醋。
神话中的人物用葫芦装仙丹,老百姓就用葫芦装盐巴或花椒子。
葫芦就是用来装液体或颗粒状的东西。
可能惠施从小时起他爸爸就是这么教他的。他爷爷教他爸爸也是这么教的,关于葫芦的用途,惠施的经验来自传统。
什么是传统?
传统就是有人告诉你某件东西别人是怎么用的,你就这么用。
传统就是告诉你要跟别人学。
传统就是告诉你不用思考就可以获得方法和答案。
我们大多数人同惠施一样,凭借传统经验做事。但需知传统不是万能的,总有些问题你在传统中找不到答案。例如那个有着五石容量的大葫芦,它无论装什么都不适合。装液体或颗粒状的东西,对大多数葫芦都适合,唯独这个不适合。
传统的经验是针对大多数的普遍发生的情况而定的。但我们日日遭遇的事情,却总是新的。总与书上记载或人们流传的同类经验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我们遭遇的事情总是个性的,总会有惠施一样超出传统规格的葫芦。惠施与葫芦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困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传统的经验,但传统的经验并非全能。
所以在哲学中产生了一个将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形中的命题,说明凡传统经验与实际问题解决中间还有个空白地带,需要你去填补。
如果你在现实问题的处理中如鱼得水,这一定不是得益于传统经验。每个在某一领域有着超乎寻常能力的人,总能对你讲出一大堆他的经验,其中绝少是传统的东西。传统的经验不是你的经验。重要的不是积累传统,而是积累你自己的经验。
孙武是兵法圣手,他积累的经验全在《孙子兵法》中,不管是理论的还是实战的都多。赵国的赵括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但为何在长平之战中一败涂地呢?
赵括读懂的是《孙子兵法》,没读懂的是他所面对的实战情形。同一本《孙子兵法》,在兵法家韩信手里的读法就不一样。兵法上讲士兵要靠山作战,免遭背后伏击,腹背受敌。而韩信却领兵背水作战,战后士兵们对他说:“大帅的方法不合兵法所讲呀!”韩信则说:“兵法书上虽然讲了要靠山作战,但它还讲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怎么能说我的方法不合兵书呢?”
“靠山作战”是个教条,“置之死地而后生”则是活道理。活道理不用而用死教条,必死无疑。
庄子所讲的惠施与葫芦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将传统活学活用,不可拘泥于教条,这是解决传统与个性化问题的人生困境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庄子所讲的善治药物的宋人,世代以漂洗布絮为生,这就是宋人的传统,外地人却发现了该药物在战争中的妙用,那么宋人为何没有发现?一个宋人可以没有发现,为何所有宋人都没有发现?难道宋人的智商不如外地人?
情形是这样的:传统经验使你产生某个问题得到解决的错觉,不再对它进行思考。宋人认为这种药物用于漂洗布絮,功能问题得到解决,便不再深究。而那个外地人站在传统经验之外,他需要遭遇这个药物的功能问题,这遇到这个问题之前,没有任何成型的经验指导他,所以凡他想出来的,必是自己的点子,必是一种创造,故外地人发现药物的新妙用,不是偶然的。
庄子对惠施讲了这故事,揭示出这样一种困境:传统与创造性乃是一种悖论。而人在每个方面几乎都面临这个悖论。
人怕的就是学会某种技能,一会了就会带上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厨师炒菜,每次炒的味道都相似,技能会成为他的经验,经验会成为他的传统,致使他的思维形成惯性,使其慢慢丧失创造性。
人一边在学习某种技能的同时,一边就在丧失他的创造力,所以普遍意义上讲,寻求做事的经验要去找老人,寻求新鲜的创意要去找年轻人。
而二三岁的小孩他什么也不会,但却是最逗人爱的,因为你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他的每一个动作和每句只有三四个字的话,都充满了创造性。所以道家作为一门哲学是盛赞婴孩的,认为孩子的语言和行动充满了光辉。
从教育学上讲,我们也可以应证同一个问题,现在叫得最响的是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思路就是从各个方面回避传统思维方式,从中可窥见传统与创造性的尖锐对立。
所以我们对传统一定要小心。
庄子是深识传统葫芦的用途,但他并未局限于传统,把五石大葫芦做成船,飘行于海,这是极富有创造性的,懂得传统但又不被传统所羁绊,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庄子讲惠施与葫芦的故事,只在提醒我们:我们既不可抛弃传统,但又要超越传统。
相同的情况还有一例: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它的树干木瘤盘结,不合绳墨曲直;它的枝桠卷曲别扭,完全不规矩。放它在大路旁,木匠都不理睬它。现在你所说的话,华而不实,夸大无用,因此大家都不予理睬了。”
庄子回答说:“你难道不曾见过野猫和黄獐吗?它们缩着身子潜伏起来,等候捕捉过往的动物;它们四处逃窜,不管地形高低,往往触及到捕猎机关,死在罗网里面。还有那种牦牛,它太像天边的一朵云了,可它却不能捉老鼠,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愁它没有用处,为何不把它栽植在辽阔的原野,可以在它旁边终日徘徊,清静无为,躺在树下,逍遥自在。它不再遭受斧头砍伐,什么东西也伤不着它,没有什么用场,又哪有什么困苦呢? ”
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缺点,哪怕它看起来十分完美,野猫和黄獐虽然狡滑聪明,但死于猎人陷阱的恰是它们。牦牛虽大而威武,却又动作笨拙,捉不住老鼠。
当我们需要一件东西的时候,为什么老盯住它的缺点不放呢?
那棵大树优点是大,缺点是长得很不规范,如果从缺点上看,正如惠施所说,没有人会理睬它,但从优点上看,却可以福荫一大片。
不用考虑它会消失,因为谁也不需要这块木材,如果它真生长在旷野,你将发现它是那么恰如其分,仿佛天生它就该长在那里,福荫人类,好像它就是为这个目的而长成这样的形状,缺点也不再是缺点,而被视作其独特的魅力。
一件东西,如果它正发挥着它的功用,你将发现它很完美,毫无缺点,它所有的缺点都是为了促成它形成这一功能。
人亦如此。
庄子用这个比喻来告诉我们:我们思考问题不要从经验出发,而要把对象的实际状况作为思考的起点,这是保证我们行事不至于陷入传统不能自拔而又具有创造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