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作而工作,人生无乐趣可言;为活着而活着,人将成为一条癞皮狗。别让使命葬送了你的一生。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太疲困了。
这句话揭示出的人生困境之一,就是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见识广博的人,必将劳累终生。问题还在于见识广博的人同样会死。知识无法救赎人死亡的宿命。情形就杨朱所说,高尚者清廉者死了是一堆枯骨,富贵者卑贱者死了也是一堆枯骨,枯骨与枯骨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何必费尽心思去做一个高尚而清廉的人,所以杨朱说:“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想让我有利于天下,哪怕只拔我一根毫毛我也不答应。
与我相关联的世界,只有一世的光阴。在我出生以前,世界并不存在,因为我不曾见过;在我死后,世界也将毁灭,因为我不能见证。我不能参与也不能见证的世界对我有何意义呢?所以世界是与我一同诞生,与我一同毁灭的。
这是一种人生虚无主义的论调,一种丧失使命感的自圆其说。尽管如此,它仍不能给你心灵的空缺进行有效的滋补。当你觉得一切都丧失意义,自圆其说也就没有意义。所以突破这一困境的根本,在于奠定你活着的意义。你活着,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给自己一个说法,尽管你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上。
你被迫活着,这并不能证明世界是遭人厌弃的。所有人都是不由自主地来到世界上,但那么多人热爱着世界,热爱着自己。这说明爱与喜好不是提前命定的,而是悄然发生的。一个人觉得活着毫无意思,本想寻死,却吃上一顿鲜美的鱼肉。他感到非常满意。为了吃到更多的鱼肉,他就得活下来。活着,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很荒唐,关键是不能活得太糊涂。
据报上记载,英国有一个男子不能忍受每天要穿衣脱衣而自杀。
给自己任何一个理由你都可以活下来,给自己任何一个理由你都可以死掉。
你要想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累极了,每天都要额定学习许多个小时,牺牲大量的睡眠时间,牺牲陪老婆看电视的时间,牺牲逗儿子玩乐的时间,你不得不这样。
不独求知是这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为广博而广博,你就会成为一台不情愿的学习机器。为工作而工作,人生无乐趣可言,为活着而活着,你就会成为一条癞皮狗。
无爱,活着必然疲累。
知识没有带给你喜悦,你没有享受到知识的妙用,那么求知必然是疲累的。所以问题还在于人的自身。牛顿为研究物理而废寝忘食,连吃没吃饭都不知道,这对于以吃饭为乐趣的人是不可理解的。而实际上牛顿研究物理时远比享受吃饭要快乐。
庄子所揭示的求知之困境,在这里被爱所消解了。
世界是无法穷尽的,知识也是无限的,如果你想要穷尽天地之奥妙,你必然失败,你活不过它。在这里,使命感成为最大的问题。为自己设计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等于葬送你一生可能拥有的欢乐。因为欢乐产生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而使命从某个角度来说,对人乃是一种约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揭示的人生困境之二,就是人活着不能没有使命,但使命却不能使人快乐。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姑娘,性格活泼开朗,爱好读书跳舞。但结婚之后,为了讨丈夫的欢心,她放弃了她所有的爱好,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花在小家庭的建设上。这是一个包括公婆在内的五口之家,每天有着做不完的家务,繁重的家务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她,使她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她不再修饰自己,穿着马虎随便,蓬乱的头发也不修理,日渐消瘦的身材和憔悴的面容使她过早失去了女性的魅力。突然有一天,丈夫提出与她离婚,随着一张“离婚协议书”的生效,她没有了住房,没有了孩子,什么也没有了……“为了这个家,我丧失了青春,丧失了自己,我真是命苦啊!”她如此哀叹并心如刀绞。
然而这个女人并不知道,正是她为这个家而疏忽了对自己的照顾,强烈的使命感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实得其反。当你一心一意想把某件事做好,往往不能奏效,因为使命具有一种目的性,目的性使人舍弃了许多与目的无关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恰恰就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更有趣的是,有些看似与目的无关的细节,往往是事情成功的必备因素,所以,有许多事情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完全出人意料,有的人费尽心机成不了事,有的人却因一个小细节而成功,按宗教的理解,这是个人福报的因素。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庄子曾讲过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触到的地方,肩膀所靠到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顶到的地方,皮肉筋骨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运刀之际的咔嚓声,没有一处不和合音律,正合符《桑林》的舞蹈,又合符《经首》的节奏。梁惠王说:“好啊!你的技能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说:“微臣所喜好的是道,它超过了技巧。当初微臣在宰牛的时候,所见的没有一头不是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也看不见一头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微臣用心领神会而不用眼睛来看,器官感觉止息了,可心领神会还在进行。按照天然肌理,劈开筋骨交接的地方,伸向骨节之间的空穴,顺着它本身的结构。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用来切割;一般厨师一个月换一次刀,用来砍劈。现在微臣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过几千头牛,可刀锋仍像刚在石上磨过一样。虽然如此,每逢到了骨骼聚集的地方,我总是谨慎为戒,观察凝止了,行动迟缓了,用刀却非常细微,随着哗啦声响骨肉已经分离,就像土块一样掉到地上。”
庖丁解牛的水平神乎其神,原因何在?
因为他目无全牛。
当他头脑中有一整条牛的概念时,心中便怀有一种使命:把整条牛切割开。正因为这个使命使他无法深入细节。然而解牛全部是由细节构成的。
当他头脑中不再有整条牛的概念时,充塞在头脑中便是牛的各个关节和肌肉结构。刀运行到哪里,庖丁的脑中就意识出哪里的结构,使得他刀不虚发,游刃有余,这就是使命感消失之后的一种自觉的意识状态。这正是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最佳状态,庄子称之为“道”的境界。
只要你头脑中有功利心存在,有目的性存在,有使命感存在,你就无法进入“道”的妙境,“道”的妙境,“道”之所以至高无上,化生万物,就是因为它不被任何东西所利用。它的大门只对无所求但又善于感应的心灵敞开。
进入“道”的妙境——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却正在以高妙的手法完成某件事情。庖丁解牛时并不知道自己在解牛,他只知道手中拿着刀在牛的肉与骨骼之中穿行。就像你走在一条宽阔的大道上一样随意。
而被使命所驱使的人,是头脑在扬着鞭子驱使他去做事,而非心灵。所以他不曾走在大道上,而是步入荆棘之途。荆棘之途杂草丛生,总会绊住你的脚。这样的人做事就会被各种规律所左右和限制。
消除使命感,这是进入“道”妙的要义。不再记得你要去哪里,但你的脚仍在走,朝着某个方向走下去,奇妙之门将向你敞开,奇妙的事情会逐渐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