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清初那些事儿
18072000000015

第15章 创建八旗

八旗概说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设立最早、也最为典型的是满洲八旗。

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和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10万,驻防兵人数也在10万左右。

八旗起源于牛录,牛录起源于女真人(主要指建州女真)在氏族部落时期的狩猎、出师组织。当时女真人不论人数多少,出师行猎都以家族、村寨为单位进行。出猎开围之际,每人出一支箭,10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头领,指挥另外9人各寻方向,不许出现错乱。这10人小组的头领叫做牛录额真。这里的牛录额真只是临时性的出师狩猎小组的头领。在这个小组中,人们是以地域(寨)和血缘(族)为基础自愿结合的,以箭为凭证,没有专职的将官,并且事情结束后便各自散去。

牛录额真成为固定的官爵名称则是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的事情。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刚刚起兵,苏克素护河部沾河寨长常书和弟杨书归附努尔哈赤,弟兄二人“事太祖,分领其故部,为牛录额真”。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攻克栋鄂部的翁鄂洛城后,努尔哈赤不记前仇,授予城中曾射伤过自己的洛科、鄂尔果尼二勇士为统辖300人的牛录额真。这是较早的两个牛录额真成为官爵名称的例子。

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也陆续设立了一些牛录,但并不普遍,并且编制也大小不一。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强大。这时努尔哈赤已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并将矛头指向了海西女真,同时东海女真中也不断归降于他,努尔哈赤的土地和人口增长得很快。在消灭哈达,从而将海西四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后,他便开始着手对牛录制度进行改革,并加以推广和整编。他针对以前牛录制不完整不普遍的弊端,决定将牛录制在其辖区内加以普遍推广,并且在大体上统一编制,以每一牛录辖员300人为标准,每一牛录都设长官牛录额真一人。努尔哈赤对牛录的整编,奠定了八旗制度的基础,牛录额真从此正式成了后金的基层官员。

在八旗制度建立起来之前,女真还有过一个前四旗的时期。

努尔哈赤起兵后,手下部众日增,先后涌现出其弟舒尔哈齐、子褚英和代善等,实权除了本人亲自统辖部分军队和属民外,努尔哈赤让另外3人也分别统领一部分部众和军斟疆。到17世纪初(约1601—1610年)时,努尔哈赤在原来的四大势力的基础上设立四固山,四旗。四旗的旗主分别由他本人、舒尔哈齐、褚英、代善来担任。这就是所谓的前四旗。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八旗制度最终被确立起来了。

八旗中每一旗的组织形式如下:5牛录设一甲喇额真,5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即固山额真的副手)。固山就是后来所说的“八旗”的“旗”。从牛录到甲喇,再从甲喇到旗均以5为进制,即每旗下辖5甲喇,每甲喇下则辖5牛录,即每旗共计25牛录。此后随着人众的增加,每旗所属甲喇的数目也不时有所增多,但旗的总数则维持不变,一直都是八个。

八旗制刚刚建立时,旗主一职由努尔哈赤的子侄等人担任,他们被称为八“和硕贝勒”。

另外还设有“固山额真”作为旗主之下各旗的管理者。

八旗各级官员的名称前后变动过几次。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效仿明制,改称牛录额真为备御,甲喇额真为参将,固山额真为总兵官。而到了皇太极继位,为防止满人汉化,他又于天聪八年(1634年)对各级官名的满语称呼予以恢复。备御(原牛录额真)为牛录章京,政参将(原甲喇额真)为甲喇章京,改总兵官(原固山额真)为昂邦章京。清军入关后,又再次将各级组织及官员的名称译成汉语,牛录的长官称佐领,甲喇的长官称参领,固山的长官称都统。这样,入关前后八旗中各级长官的名称前后一共经历了四次变更,以牛录一级的长官为例,经历了牛录额真——备御——牛录章京——佐领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满族的制度

在入关前,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女真族(满族)的一个包括军事、经济、行政等各项职能在内的根本制度。

首先是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一名适龄男子(通常为15~60岁)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民,又是兵,在平时是平民,要从事耕猎,而到了战争时则要披甲从戎。每牛录披甲的数目并不一定,有时是50甲,有时又是100甲,这样就组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八旗劲旅。在行军时八旗兵根据道路的宽狭,或是八路并进,或是兵合一路。在作战时,八旗基本上是分为前锋、骁骑和护军三个部分。前锋军队身穿牢固的甲衣,手持长矛大刀冲锋在前;骁骑军队身披轻甲,从后发动冲击;护军则是精兵,又叫做巴牙喇,均系从各牛录中挑选出来的精锐组成,战斗进行时他们横刀立马,见机行事,以备攻杀。在入关前,八旗士兵都没有军饷,武器马匹都由士兵自己准备,其战争所得的报酬便是战胜后分配的战利品,而这也是他们的收入之一。因此每到出兵之时,八旗士兵的家人都欢呼雀跃,希望能够得到一些财物。

其次是经济制度。当时的各种行政费用是以八旗下牛录为单位分摊的。努尔哈赤早在整编牛录后、八旗制度建立起来的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就命令部众以牛录为单位交税。每牛录出牛4头、男丁10名,在空地耕田,所得收成降入公共粮库。在八旗中生产和作战并重。牛录额真既是军事将领,又是生产劳动的组织者,他的职责之一就是督促本牛录搞好生产。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还曾亲自过问各牛录庄稼收割的情况。最后,八旗制度又是一种行政制度。大小各级官员,在身为军附领的同时,又是行政官员。天命四年(1619年),努尔哈赤曾对牛录章京以上官员谆谆告诫,要求汗所任命的诸大臣以下等各级官员,“坚守法令,努力管辖”。统治后金人民的官僚队伍就是这样由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等各级官员组成的。

在当时情况下,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所能找到的最行之有效、最有利于统治的一种制度。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女真统一事业的成果得到了巩固,促进了满族的形成。这之后,后金的社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满洲八旗制度建立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人和蒙古人也隶属于其中。皇太极继位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相继建立起来了。

后来的降金明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四人奏请“以所部兵随汉军行走,上允其请”。这就是说,四人统辖的军队编制可以不作变动,但作战时他们要对八旗的行动予以配合。后来,沈志祥的军队加入了汉军正白旗。而孔、耿、尚三人所统部队则一直到平定三藩之乱后才完全编入汉军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