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做才是得到
18096100000007

第7章 孝顺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

1.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须弥

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说感天动地,即便在动物界也不例外。

有一次,一位动物标本制作师在热带森林采集标本,突然遇到一只金钱豹,他连忙向它开了一枪,结果没打中。被激怒的豹子疯狂地将他扑倒,经过一番殊死肉搏,他终于制伏了豹子,豹子软绵绵地瘫倒在地。

当时,他以为豹子已经死了,于是走到一棵树下包扎伤口。回来看时,豹子不翼而飞,草地上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血带。他沿着斑斑血迹前去寻找,最后在一个树洞口看见了奄奄一息的母豹,于是他又向它补了一枪。母豹不动了,他小心地走近,竟然发现两只豹崽正依偎在母豹怀里起劲地吮吸着乳头。原来,母豹在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孩子,之所以坚持爬这么远,就是为了给孩子喂奶。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眶湿润了。

还有一个故事:有两位猎人正准备向一只母猴开枪,突然,绝望的母猴做了一个手势,意为:先不要开枪,让我给孩子喂奶。趁猎人犹豫的机会,母猴先给两只小猴喂饱了,然后摘下树叶,将奶水一滴滴地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的身边。最后它蒙着脸,意思很明显:可以开枪了。猎人被感动了,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鳝鱼护卵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在古代,有一个人在锅里煮鳝鱼,但那鳝鱼的身体始终向上弓起,只有头部和尾巴浸泡在煮沸的汤里,整个腹部都露在沸汤之外。那人感到很奇怪,于是剖开鳝鱼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有很多鱼卵。原来母鳝鱼至死保持这种姿势,就是为了保护肚中的鱼卵。

在动物界,这类可歌可泣的故事非常多,而作为情志超过动物的人类,父母爱护孩子的那片心,就更是令人动容了。

佛陀在经中曾这样形容:“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意思是,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从前,有个不孝子,想把年迈的母亲背去山林扔掉。他一路走,母亲趴在他的背上,一路费劲地用树枝做标记。为了防止母亲沿着标记回来,他专挑弯曲偏僻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累得浑身是汗。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把母亲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走了这么远,看你还怎么回去!”

母亲低声说:“我做标记不是想自己回去,是怕你迷路。”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2.尊敬长辈,连动物也懂

对年轻人来说,恭敬长辈就是在积累福德,凌辱长辈就是在损耗福德。

久远之前,在一个森林中生活着羊角鸟、山兔、猴子、大象,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快乐的生活。

一天,四只动物商议:“我们应该恭敬最年长者。”为了分出谁长谁幼,它们便以一棵树为参照进行比较。

大象首先发言:“我小时候就见过这棵树,当时它和我现在一样高。”

猴子紧接着说:“当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和我现在的身体同样高。”

山兔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叶子上的露水。”

羊角鸟最后说:“我以前吃过一棵树的种子,在这里撒下不净粪,后来树就从中长了出来。”

四只动物遂排出了长幼顺序:最小的是大象,之后是猴子,再后是山兔,年龄最大的是羊角鸟。

自此以后,四只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每当途经艰险难行之处,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羊角鸟。

后来,四只动物又发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们的带动下,森林中的动物、乃至整个国家的人,也都开始持戒行善。

这四只动物就是“和气四瑞”。当时的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尊敬长辈。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具有许多功德,若能对其恭敬承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自己便可避免走很多弯路,人生也会增上吉祥。

3.不要指使父母为自己做事

有些人觉得:自己明明是好人,但为什么很多事情都不顺?其实,你不一定是好人,认真观察自己,不要说其他的不善业,单单颐指气使父母的罪业,你造过多少呢?有这样的罪业,做事能顺利吗?

现在有些子女,成天让父母买菜、洗衣服、带孩子、打扫卫生,把父亲当做佣人,把母亲当做保姆。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因为是独生子,从小被惯坏了,觉得父母为自己操劳理所应当,甚至父母已是白发苍苍、满面皱纹了,还指使他们干这干那。

有的人不想做饭,就说一些好听的话:“妈,我特别爱吃您做的饭,给我做一顿吧。”明明是自己能做的事,却想方设法推给父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从前,有母女二人各背着一桶酸奶赶路。女儿不愿意背酸奶,就欺骗母亲说:“妈,您背着桶先走吧,我要去方便一下。”女儿故意在后面慢慢吞吞,就这样,在很远的一段路途中,母亲一直背着两桶酸奶弯腰行走。

这个女儿的后世,就是释迦美女耶输陀罗,以此果报,她怀孕居然长达六年之久,生产时也痛苦万分。

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父母必须要孝顺的传统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万万不能舍弃,而且,务必要让下一代懂得。

北京曾有个10岁的小学生,母亲生病了,他一直在悉心照顾,就连最麻烦的一些护理,也是他亲自在做。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你能这样?”

他说:“老师讲《弟子规》时,说‘昼夜侍,不离床’,所以母亲生病时,我要尽心尽力地照顾。”

前几年我也讲过《弟子规》,并劝请外面的佛友学习。刚开始有人不太理解,问我:“为什么您要讲《弟子规》?这是我们汉族的传统论典,您就是不讲,我们也懂。”

可是学了之后,不少人就开始流泪了,觉得父母的恩德确实很大,以前自己不孝顺他们,反而让他们受了很多苦,现在想回报父母的恩德,但他们早已不在人世了。

在古代,汉地非常推崇“百善孝为先”,对忤逆不孝者极为呵斥。可现在的有些学校,培养学生只盯着分数看,对他们的道德修养并不重视,这实在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缺憾。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也说过,做父母的要送给孩子三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良好的教育;二是树立一个好榜样;三是给他世上所有的爱。

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

有些人觉得:自己明明是好人,但为什么很多事情都不顺?其实,你不一定是好人,认真观察自己,不要说其他的不善业,单单颐指气使父母的罪业,你造过多少呢?有这样的罪业,做事能顺利吗?

如何对待父母,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观察一下自己!

4.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报应

对子女而言,再没有比虐待父母更严重的罪业了。

《杂宝藏经》中记载,昔日佛陀在王舍城时,给比丘们说:“对于大恩父母,作一点点供养,获福会无量无边;作一点点忤逆,获罪也是无量无边。”

比丘们问:“这罪福之报是怎样的呢?”佛陀就讲了一个公案: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叫慈童女。长者很早就去世了,慈童女被母亲辛辛苦苦带大。长大之后,家里的钱财用光了,他就出去卖木柴为生,开始时一天可以赚到两个钱,慢慢又赚到四个钱、八个钱、十六个钱。每次赚来的钱,他都全部交给母亲。

许多人见他很聪明,就说:“你父亲在时,经常入海寻宝,你为什么不也这样呢?”

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父亲能够入海寻宝,我为什么不能呢?”

母亲见他非常孝顺,应该不会离自己而去,就开玩笑道:“你也可以去啊!”

得到母亲的允诺,慈童女便打定主意,寻找旅伴,郑重向母亲告辞。母亲大惊,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入海寻宝太过凶险,你的祖辈都有去无回。除非我死了,否则,怎能放你走呢?”

慈童女执意不听,说:“如果您当初不允许,我自然不敢打这个主意。但母亲已经准许了我,为什么又阻拦呢?我现在非去不可!”

母亲见他去意已决,一边哭一边拽着他的脚,不让他离开。但慈童女掰开母亲的手,把脚抽出来,在此过程中,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获不孝之报,只好放手。

他和伙伴一起入海了。但取得宝物返回后,却与大家失散了,只好独自一人四处漂泊。在流浪的过程中,因为业力牵引,他看到一座铁城,于是欢喜地走进去,结果发现这竟是孤独地狱。

他见到一个人头上旋转着巨大的燃火铁轮,白色的脑浆四处喷射。他就问那人:“你到底造了什么业,要感受如此痛苦?”那人说:“我以前损害过母亲,所以感得这样的果报。”

慈童女想起自己也损害过母亲,刚生此念,顷刻间燃火铁轮便落到他头上,他也如同那个人一样脑浆飞溅。在这个时候,他想到:“轮回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因损害母亲而感受此苦的众生,愿他们的痛苦,都成熟在我的身上,由我一人来代受吧!”

此念刚起,铁轮便腾空而去,当下他就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

这个慈童女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看了佛陀在往昔的遭遇,我们应该知道忤逆父母的过失有多么严重了吧!

5.父母需要你时,你在哪里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

在古代,儿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子女在病榻前照顾重病的父母,常常被新闻媒体广泛宣扬,觉得这种行为比较特殊。其实,父母生病时,子女陪着他们输液、打针、拿药是理所当然的。但有些人父母住院了就雇人看护,自己什么也不管,整天说“我工作特别忙”……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想想你以前生病时,父母是怎么照顾的?他们心急如焚,半夜把你背到医院,衣不解带地看护你,现在他们生病了,你能做到吗?

古人不像我们,就算贵为皇帝,他们对父母也会细心服侍。汉文帝刘恒的母亲生病了,他一直在她身边照顾。药煎好时,他总是自己先尝一下烫不烫,不烫了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半夜生了重病,母亲抱着我连夜翻过很多山,跌跌撞撞走了几十里路去县城找医生。换成平时,她晚上根本不敢过森林,但为了救我的小命,她什么也不顾了。

想到母亲的恩德,我有时感到很惭愧,自己没有为她做很多事情,也没有很多时间陪在她身边。母亲平时如果生病,或者需要做些事情,我因为实在很忙,确实也做不了什么,只有上课前抽空去看看她,哪怕有时只有短短几分钟,她也觉得是一种安慰。

虽然母亲一个字不认识,但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在我小的时候,她就教给我了。所以我始终觉得:一个不识字的人,光凭记忆就能记下这些,是不容易的。

老年人的心,跟年轻人的完全不同,他们非常脆弱,亲人偶尔说话重了一点,对他们的刺激会相当大;而简单的一句安慰话,却会让他们开心很久。

如何关心父母,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了,需要照顾、安慰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

6.绝对不敢轻视老年人

“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快乐?什么是第一美味?什么最为长寿?”

“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修正法是最大的快乐;诚实语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为长寿。”

《杂宝藏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往昔,印度波罗奈国流传着一个陋习:当父母年老时,就将他们活埋,以节省食粮来养活子息。时间一久,竟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

有个大臣非常孝顺,对这条法律实在不能认同,总希望有一天能够改正它。后来这个大臣的父亲老了,他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将父亲藏在里面,每天以上好的饮食供养父亲。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天神现身前来相助。

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纸,来到波罗奈国王的面前,对他说:“这张纸上有四个问题,如果七日内能解答出来,我就拥护你和你的国家;如果答不出来,我就把你的头劈成七块!”说完,就立刻消失了。

国王紧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议,然而,大家望着纸上的四个难题,绞尽脑汁还是束手无策。随着期限一天天逼近,国王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他将问题昭告天下,凡是能够找到答案的人,就能得到最大的奖励——不论有什么要求,国王都会答应。

天神到底给了国王什么难题呢?“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快乐?什么是第一美味?什么最为长寿?”

大臣见到这四个问题,立即跑回家询问密室中的父亲。果然,父亲一一给了圆满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修正法是最大的快乐;诚实语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为长寿。”

大臣将答案告诉国王,国王顺利通过了天神的考验。国王高兴极了,便问他:“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吗?还是谁教你的呢?”

大臣坦白道:“请大王饶恕,我违反了国法,把父亲私藏在家中,是他回答这四个问题的。”接着他又说:“既然您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我别无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废除‘活埋年老父母’这条法律。”

国王听后深受感动,不仅废除了这条法律,还另加了一条:“凡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将治以重罪。”

所以,人老了,千万不能认为他们就糊涂了,什么事情都不跟他们商量。老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思想比较成熟,有些老人还有佛法的修证境界,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轻视老年人。

藏地有句俗话说:“老年人是个宝,如果某地老年人多,说明那个地方有福气。”

7.听老人言没错

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年轻人教育老年人不合情理,但老一辈教诲下一辈却应当应分。

藏地著名大德土观·洛桑却吉尼玛,为了利益年轻人,曾写过一篇《世间规之忠言》。我特将此翻译出来,与大家分享:

1.心地正直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正直,在此污浊不堪的末法时代,就会像乞讨者的猴子般被人戏弄。因此,把握好正直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2.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固然很好,但如果何时何地都口无遮拦,滔滔不绝地夸夸其谈,那自己内在的一切,就会被别人一览无遗。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3.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固然很好,但如果过于保持缄默,任谁都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智慧,就会像暗暗涌动、却不为人知的甘泉般不起作用。因此,把握好外显与内敛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4.虽然世人都说嫉恶如仇很好,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发起强烈的无名火,就会像看门狗一样,与所有人结仇。因此,不要轻易动怒,是我的忠告。

5.嘴甜心善固然很好,但在这个好人不受待见、坏人称王称霸的时代,过分善良软弱却会被人蔑视与欺辱。因此,掌握好软弱与强硬的分寸,是我的忠告。

6.不贪钱财固然很好,但在这个不名一文的乞丐会遭所有人唾弃、大户人家的走狗却被奉为上宾的时代,适当地积攒一些财物,是我的忠告。

7.短斤少两、不讲诚信的奸商行为,会搅得整个国家都不得安宁。摈弃贪求暴利、实则无义之不良经营方式,君子积财,取之以道,是我的忠告。

8.善于理财固然很好,但如果一毛不拔、吝啬成性,就会众叛亲离、于己不利,像守护宝藏的饿鬼一般孤立无援。因此,掌握好积财与施舍的尺度,是我的忠告。

9.朋友众多、交际广泛固然很好,但秉性恶劣的朋友却会把自己引向邪路,最终毁坏自他,以致双双坠入洪流般的险境。因此,交往的朋友不要搞错,是我的忠告。

10.无喜无忧、心态如如不动的人虽然很少,但若过于喜怒无常,就会遭人轻视、唾弃,以致失却友伴。因此,保持心境的相对稳定,是我的忠告。

11.如果对信任、投靠自己的亲友,都暗中算计,毫无怜悯之心,像野狗一样不知好歹,这种对投靠者都敢欺哄吓诈的人,就是所谓的无愧者。因此,知耻有愧、值得信赖,是我的忠告。

12.当面吹捧赞叹、阿谀奉承,背后说三道四、指责过失,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张嘴巴吐出两根舌头,就像毒蛇一样可恶。因此,人前人后都不要说得太多,是我的忠告。

13.凡事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事后也言出必行的人十分罕见。答应得越爽快,就越容易弃之脑后或拒不执行。所以,不要随便相信那些轻易承诺的人,是我的忠告。

14.心思太多,琐事也会随之增多;琐事一多,最后大多不能善始善终;若不能善始善终,则不但于己有害,也会招致别人的嘲笑。所以,不要让心思和琐事太多,是我的忠告。

15.受到众人恭敬时,要把握住自己;遭到众人排挤时,也要奋发自强。独立自主,是我的忠告。

以上内容,是关于世间法的部分。关于佛法的内容,将在别处宣说。无论是否有人听从,以上所述,都是本人以利他之心而写成的。

愿吉祥!

8.最大的孝顺是让父母不再怕死

很多人为了报答父母,拼命地赚钱,希望父母晚年过得好一点。其实,孝顺不仅是让老人衣食无忧,享受天伦之乐,更要帮他们打消对死亡的恐惧。

藏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不识字的老木匠,妻子早已过世,他和孝顺的女儿相依为命。

一天,女儿遇到一群云游的喇嘛,为首的喇嘛为她开示了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激发了她死后往生那里的心愿。从那天起,女儿不停地祈祷阿弥陀佛,心灵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平静。

后来,老木匠的身体变得很衰弱,已经无法工作了。女儿告诉父亲:“您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那儿没有痛苦和烦恼。当死神召唤您离开这个世界时,您就可以到达那永远的喜悦和宁静之处!”但是她至诚的恳求并不被父亲接受。

女儿暗自思忖:“阿弥陀佛发愿要接引任何一位忆念他的众生。

我确信死后将能往生净土,但我该如何帮助父亲,将他的心也系念在那里呢?”在向阿弥陀佛祈求后,她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妙计。

她对父亲说:“有一位叫阿弥陀佛的喇嘛,住在太阳落山的那边,想请您帮他设计一座壮丽的宫殿,还要您亲自去监工。您可以满足他的请求吗?”

老木匠骄傲地回答:“女儿啊,你看见我推卸过任何一项建筑工程吗?不论它是大是小,我一定会设计好,然后亲自监督完工。”

女儿非常高兴,知道从那刻起,父亲只会一心想着阿弥陀佛的宫殿。接下来,她告诉父亲要专注于阿弥陀佛,还有他极乐世界宫殿所需要的一切事情……

由于女儿的善巧引导,一开始对极乐世界没有信心的老木匠,因为日日夜夜的挂念,时时刻刻惦记着要去那儿,最终也被阿弥陀佛接引到了他的乐土。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运用各种方便,让身边的人不知不觉地行持善法。

比如,如今汉地许多人喜欢练瑜伽,倘若你有能力,可以开一个瑜伽馆,墙上挂一幅阿弥陀佛像,要求学员首先观想、祈祷这位“瑜伽祖师”,并把顶礼编排进瑜伽动作。这样,许多人在练瑜伽时,顺便也会积累许多功德。

其实,放眼周围,不少人就像那个老木匠一样,非常执著自己的工作和感情。如果他们能以这种精进来忆念善法,毫无疑问定会解脱。古大德曾说:“佛念若如情念,则成佛有余。”法王如意宝也常说:“如果像思念恋人一样思念阿弥陀佛,朝如斯、夕如斯,此人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