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改革开放后,人才由固定变为流动,职业这个新名词也开始在生活中普及。个人开始自主选择职业,但也开始初次尝到了职业竞争的压力。如何找到更好的职业,也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职业定义
所谓职业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种类。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里,职业是人为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个人发挥才能与获得发展的条件,是个人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基本岗位。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要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同时也接受社会为自己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本篇主要从职业特点、职业分类、职业特征、职业规划重点等方面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职业的具体体现
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职业的特点有所了解。
1.社会性
劳动者为社会所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叫做职业。劳动是职业的基本内涵,比如农民种地、工人生产、教师教书育人都是劳动的一种,这些各不相同的职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也正是人们在不同职业岗位上的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创造了财富和文明,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2.平等性
社会本身的多种分工,形成了种类繁多职业。这种差异往往体现在社会责任与职业层次的不同、工作方式与报酬高低的不同、工作环境与对象的不同。职业最本质的地方就体现在:职业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平等的社会成员。
3.持久性
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社会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分工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维系生存并得以发展的基础,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职业分工方面也就会越精细。这种分工,要求劳动者相对稳定,这样在不断丰富各个职业门类的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劳动者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各种职业本身才有可能不断发展。说一个人有无职业,主要看他是否从事某种相对稳定的工作;反过来说,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不能说这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
4.经济性
是指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工作是有偿的,凭借自己的工作取得经济收入。劳动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一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或者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一定的收入。工人生产产品得到的报酬是工资,农民劳动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可以去市场换回货币,这也是报酬。显然,职业已成为一个人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家庭衣食住行的经济基础。由此可见,稳定的经济收入应该是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这种经济收入,劳动者本身及其家庭,才会有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来源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