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心理
18282200000011

第11章 快乐交友(3)

从众,也叫随大流。这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只要你留神,处处可见。水果摊、菜摊上只有几个人买,紧接着买的人越来越多。开会,心里本不想发言,看到许多同志都发表了意见,觉得不说几句,不好交待,于是也勉强地说几句。有的同学借故不上操,如果不加制止的话,不几天,就会有许多人跟着不上操。在社会行为的影响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想法,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动的现象,就是从众现象。

心灵氧吧

有关从众现象,心理学家阿西做了科学的实验。他请大学生参加视觉判断的从众实验。实验是用18对卡片。每对左边一张卡片画有1条线段,右边一张卡片画有三条不同长短的线段,其中有一条与左边的线段相等。8个被试者为一组,按顺序围桌而坐,坐在最后的人是真正的被试者。其他7人事先商定好,口径一致地说,右边的线段1与左边的线段0相等,故意作出错误判断。当真被试者听了前面7人的回答后,陷于迷惑之中,难以作出判断。结果,受暗示性强的人,每次都附和别人,造成错误的判断,这些人占真正被试者的32%。在这容易的比较判断中,占有这么大的比例,是个不小的数目。

实验结束后,通过与被试者谈话发现,有些被试者尽管开始很确信自己的判断,但在众口一词的影响下,信心就动摇了。有的说:“如果他人有所怀疑的话,我可能会改变盲目情况。但他们都是如此确信而不容你置疑。”也有的人承认自己的心里并不相信他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怕在别人眼中显出自己的愚蠢。有趣的是,如果自己的判断得到另一个人的支持,从众的人数就会从32%降到5%。

可见,从众是一种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随大流”或“人云亦云”的心理现象。记得小时候,老师讲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走叫“从”字。前面一个人,后面跟两个人,就是“众”字,大概“从众”就是这样来的吧。那么,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现象呢?

第一是团体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来自实际压力,也可来自想象中的压力。一位新转来的插班生,到了一个学习用功、秩序井然、团结友好,互相帮助的班级,迫于实际集体舆论的和集体气氛的压力,也往往会跟着大家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如果不这样的话,心里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位好学生,安排在学风不正、纪律松弛的班级里,如果他安分守己,努力勤奋,就会受到小团伙的冷遇、讽刺、打击,在小团伙的压力下,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荒废学业。

又如,有的班级课间时,女生留在班内看书、谈天,男生在室外,男女界线分明。如果有名男生留在教室里,就想:“我一个人呆在教室里,其他的男同学会怎样议论自己呢?”结果,决定还是不在教室为好。

第二是心中无数。信息缺乏,对事物认识不清,心中无数。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多数人的意见,做法或知情者、行家的话作为自己的参考而出现从众行为。如有的学生,经过自己冥思苦想,终于把一道难题做了出来。答案对不对?心里没把握,就问周围同学,发现自己的得数与他们都不一样,于是怀疑起这道题是不是算错了?经过反复修改,得数终于与他们一样。实际上周围同学的答案是错的,自己原先的答案才是对的。

从众、随大流好不好?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如果说多数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风气,班级舆论和良好习惯的形成,这种从众行为就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有的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利用从众心理,培养集体正确的舆论,形成同学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为了刹住给老师和同学起外号的风气,他们动员积极分子在会上谈认识、讲危害,并表态,落实在行动上。经常有这样行为的同学,看到大家踊跃发言,觉得不说几句表表态,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全班就会统一认识,形成舆论,今后只要谁再起外号,就要受到谴责。

如果众人的舆论、行为不利于形成团结奋斗的良好风尚,就是一种消极的从众,如有些人上课不举手发言,我也不发言;他们上课说话,我也说话。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集体有很大的腐蚀作用。

不经独立思考的从众,容易上当受骗。如在农贸市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在一个水果摊上买苹果,不知价格与质量是否合适?正当犹豫不决时,挤进几个“顾客”边捡边说:“好苹果,便宜!”于是,这人就想,这么多人买,价钱一定合适。结果也随着买了满满一书包又贵、质量又差的苹果。其实,刚才这些人是扮成“顾客”的摊贩的同伙。如果买之前多问几家,心里就有了数,就不易上当。

青少年是爱思考,不盲从的一代,愿你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盲目地随大流!

下面介绍怎样的批评才使人不生气并与之谈话的艺术。

既然是好朋友,当然彼此应该开展批评。看到对方有缺点,有毛病要诚心诚意地指出,要不怎么能算是好朋友呢?

但生活里的情况却令人费解,有时我们出于好心给朋友提了很中肯的意见,本以为对方会“闻过则喜”,不料对方很不高兴,从此关系疏远,甚至从此反目成仇了。是人们不愿接受批评,不能接受批评吗?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现实,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人们并不会完全否认缺点。但指出优点,是一种肯定,使人感到顺利,自然是愉快的,而指出缺点是一种否定,使人感到挫折,会产生心理冲突。所以接受赞扬毫无困难,而接受批评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了,这就告诉我们注意方式,讲究说话艺术。这在赞扬他人时虽然也必要,但在批评中就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了。批评的方式不好,对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但影响接受,而且还可能伤了感情,给对方留下恶劣的印象。想起那些好批评而不讲方式的人,人们会说:“他不管有没有就胡说一气。”“他专门爱揭人家的短,整天挑毛病、找茬儿,好像自己多高明”。所以,批评要讲求效果,就是要考虑对方的心理反应,这就不仅有动机问题,还有方法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环境,对任何人都可以用“竹筒倒豆子”办法的。高明的批评不仅在于使人不生气,还能冷静地考虑你的意见,事后充满感激之情。

那怎样批评才能使对方乐于接受呢?你可以试试以下的方式:

1.批评要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进行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对方改进,更好地进步,而不是让对方害怕、退缩,所以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是最重要的。不管你的意见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指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不给他留一点儿台阶,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露了丑,因此发现了对方的缺点后,最好找两个人单独在一起的机会,私下里谈。

2.批评之前,先肯定对方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优点都是主要的、大量的。我们不但要想到这点,而且也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深知他的优点和成绩,所以在批评之前应先就对方的优点成绩指出来,予以褒奖,这样可以使双方谈话气氛和谐、亲切,使对方安心,知道自己不是在遭受攻击。如果我们上来就叫住对方:“嘿!李立,听着,我对你有意见,你太差劲了……”被叫着名字指责的人,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对立反应来维护自我。一旦产生了这种自卫态度,他就千方百计地来抵挡外来的攻击,也就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了。如果改一个方式,说:“李立,你近来真为班里干了不少事,大家都很佩服你。……只是有一点,如果再改进一下就更好了。”后面的意见,李立是一定乐于接受的。

3.就行为本身评论,不要人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