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赞扬、肯定应该是诚恳的,而那种言不由衷的阿谀奉承、应酬,是得不到好感的,是不被人喜欢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喜欢的态度与完成工作的好坏,得到肯定、否定评价间的关系,指出,人们最喜欢很好地完成工作,得到实事求是的肯定评价;最不喜欢很好地完成工作,得到否定的评价;也不喜欢很差地完成工作,得到缺乏事实的奉承的评价。
出自内心的善意、中肯的批评和讲究方式方法的批评,会使被批评的人感到对自己是一种补偿,使彼此之间心理距离接近,批评者也可被视为值得交往的人,是个被喜欢的人。
也许有的青少年朋友问,过去我是个不被人喜欢的人,今后还会被人喜欢吗?让我们再来看看阿让森和林德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发。他们将实验分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真被试知道充当假被试的实验员始终赞扬自己,喜欢自己。而另一种情况,真被试知道假被试开始对自己持批评、否定态度,不喜欢自己,而后对自己逐渐怀有好感,不断听到赞扬,表现出越来越喜欢自己。实验结果是真被试都喜欢假被试,但是,两者相比,真被试更喜欢开始持否定态度,而后来改变为持肯定态度的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开始不被喜欢的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决心从“我”做起,自尊自重,尊重他人,去掉自己的不良性格,就会成为一个更被人喜欢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被人喜欢,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阻碍人际交往呢?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富于同情心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人。而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被同伴喜欢的人。
尊重他人,就是承认他在集体中的地位,使人获得安全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给人以温暖,使被关心的人获得肯定的情绪体验,产生感激之情,进而尊重你、关心你、体贴帮助你、喜欢你。两者间就容易架设起友谊之桥。
相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嫉妒心强的人,是不被人喜欢的人。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是双向的。以自我中心强的人,不恰当地把自己放在支配的地位,把别人变为从属地位,把双方的交往变为单向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很少能与他人主动地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处处自己说了算,不尊重他人,不考虑他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容易造成他人的心理挫折,使人丧失自尊感,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人。
人们相互交往,总是喜欢聪明能干,学习成绩优良、热心为同学服务的人,而不喜欢平庸、不求上进、无能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阿诺生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听四个不同人的录音。第一个人,聪明、有能力,学习成绩优异;第二个人,也是聪明、有能力,但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出了差错;第三个人,智力一般,学习成绩平平;第四个人,智力、学习成绩一般,但不小心也打翻咖啡杯。听完录音后,问被试者,四个人中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回答是,最喜欢聪明、有能力而成绩优异,并打翻咖啡杯的第二种人。最不喜欢智力和学习成绩平庸、打翻咖啡杯的人。人们所以喜欢第二种人,是因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在学习、工作中犯点错误,在所难免,只要勇于改进错误,比不犯错误的聪明人更被人喜欢。
一般来说,被人喜欢的性格特征还有:
1.热情、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往、喜于交际;而不是冷漠、孤僻。
2.自尊、自重、保持人格独立性,而不是过分依赖、缺乏自尊心。
3.求知欲强、虚心好学、兴趣广泛,而不是不学无术、狂妄自大、固步自封。
4.待人持重、耐心、忠厚诚恳,为人大度而不是虚伪、气量狭小、爱吹毛求疵。
5.思想活跃敏感、幽默、涵养、礼貌而不是思想呆板、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神经质。
愿青少年朋友,做个被人喜欢的人。
人缘好
一辆满载着学生的大轿车在公路上疾驰,车厢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坐在王敏身旁的姚琼已经第三次被大家热烈的掌声所邀请,用她那甜润的歌喉唱着动听的歌儿。王敏心想,“我要有她那么好的人缘该多好啊。”这是青少年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希望别人能更喜欢自己,特别是在同龄人中,希望自己能吸引同伴,有很好的人缘。
那么,什么是人缘好,怎样才能使自己人缘好呢?人缘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如工作单位、学习环境、班级、邻里、伙伴中,一个人能使别人产生好感,令别人喜爱,他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大家乐意同他交往。
为什么会对一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更喜爱,更有好感呢?这里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广泛。
首先,是外貌的吸引。漂亮的容貌,苗条的身材,得体的打扮,高雅的气质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对容貌比较好的人总喜欢多看几眼,多交谈几句,容易产生与对方接触的愿意。其实,外貌吸引对所有人并不十分公道,而且外貌也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被他漂亮的长相、潇洒的外表所吸引,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的修饰,在交往中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人们总喜欢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的人,因为,聪明能干、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说会道,而且他们的才干令人羡慕,讨人喜欢。像开头我们谈到的姚琼,她那优美的歌声就打动了不少人的心,吸引了同龄的伙伴们。还有的人能诗会画,学有专长,做工作、干事情总是那么漂亮。因此,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增长自己的才干也是使自己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但是,最能吸引人、最能够长久地被人们喜爱、推崇的还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只有漂亮的容貌、得体的打扮和某种特长、才能,只能在短时间给人以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交往,人们了解了他的全部就会得出新的结论,很可能由好感转向一般甚至厌恶。
像前边所谈到的姚琼就是一例,在刚刚组成的新集体中,她那颇具魁力的外表、动听的歌声都深深地吸引着同伴,大家喜欢和她接近,愿意听她唱歌,甚至有人因能和她同桌、同组而感到非常的荣幸。但是,没过多久,同学们一个个地与她疏远了,到新年联次会她唱歌时教室里只响了几下稀稀拉拉的掌声。为什么呢?原来,大家在半年的集体生活中逐渐了解她了——在秋游中,她毫无节制地享用着同学们带来的点心、水果和饮料,却把自己带来的零食藏在包底,到小山后面去独食;在劳动或做值日时,她不是借故逃避,就是拉拉桌子摆摆样子了事;她对家境一般,穿着朴素的同学不屑一顾,还说:“我的歌儿是唱给那些最漂亮的人听的。”……最后,便发生了前边所谈到的变化。
这就说明漂亮的外貌,端庄的仪表,超众的能力固然可以吸引同伴,建立好人缘,但是,最能长久吸引人的还是优秀品质,高尚的道德风貌,一个为人诚实、善良、谦虚、勤奋、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而一个奸诈自私、冷酷多疑、妒忌狂妄、报复心强的人,十有八九总要被人厌恶。
为什么优秀品质最能够长久地吸引人呢?因为它反映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发展方向。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人类社会将要向共产主义发展,因此,共同劳动、相互关心、真诚勤劳、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爱护等优秀品质将成为人类的共同本质,它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
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是高尚的动机。所谓高尚的动机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应考虑到社会和他人,一方面维护个人利益,决不能损公利己或损人利己,另一方面不是总围绕个人利益转而要为社会、为他人服务。
还记得雨果的名作《巴黎圣母院》吧!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不择手段地想占有吉普赛舞蹈女郎爱斯美拉尔达。多次遭到了拒绝之后,在罪恶的情欲支配下,他的追逐变成了迫害,而这时的他由那堂堂的仪表、显赫的权势、高深的知识而产生的吸引力都随着他那丑恶的品质荡然无存了。
敲钟人卡西莫多不但哑而且相貌奇丑,地位低下。他也深深爱慕着爱斯美拉尔达。但他的爱是高尚的,具有人道和自我牺牲的特点,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忠诚老实,对邪恶恨之入骨,敢于斗争,以他的智慧和力量关心着帮助着美丽的爱斯美拉尔达。他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去伤害她,并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斯美拉尔达的感情。看完这部小说或电影后的人们都很自然地憎恶克洛德,而对这个丑陋的敲钟人留下深深的印象,抱有极大的好感。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项凋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类伙伴?回答几乎是相同的——“那些具有令人愉快、令人崇拜的人,如忠诚、通情达理、诚实善良,反过来也喜欢别人的人。”
青少年朋友,要想被人喜欢,先要喜欢别人,这样你就会忠诚、合作、善良、热情地对待别人,增强他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你把这些最珍贵的东西给了人们以后,他们回报给你的也一定是最珍贵的东西。那时你就会感到你的人缘好极了。
你是两面派吗
在同学交往中,你对那些言行不一的人,一定是没有好感的。“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必然招致怨恨。友谊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言必信,行必果。”倘若同学朋友之间言而无信,言行不符,也就没有信任与友谊可言了。
究竟怎样认识中学生言行脱节的现象呢?对青少年的心理研究表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均高,言行一致的中学生,为数并不很多。而存在言行问题者,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言行基本一致,只有偶然个别的脱节现象,这类同学约占20~25%;第二类:有较正确的道德认识,但没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类同学约占10%左右;第三类:道德认识较低,也没有表现出较好的道德行为,或者言与行的水平都很低,这类约占65%左右。
可见言行脱节的问题,反映了青少年过渡期的心理特点。比如:有的同学明明知道打仗是不好的,但看了武打功夫片后,忍不住效仿影片中的“好汉”、“豪杰”抢拳动棒地打起来。结果伤了同学,损坏了公物。对于这类行为,不可简单地归结为不良行为。这是由于青少年爱模仿的倾向使他们作出了与平时道德认识不同的不良行为。又比如老师征求同学们对教学的意见。一位同学当面说“很好,没意见”!但在他的朋友面前却发牢骚:“好个啥?上课像念经,快让人睡着了,谁愿意听。”这种两面表现,应作具体分析,从年龄心理发展看,青年正处于心理“闭锁期”,不愿在人面前讲心里话,特别是在两代人之间容易形成隔膜,但在朋友面前却肯讲真心话。这正是青年期固有的矛盾心理。再比如,一些学生能言善辩,道理讲得呱呱叫,实际行动却做不到。正确的动机和行为实践相脱节。这是因为说比做容易,这就叫“认识超前”,行动滞后。
凡此种种都表明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言语和行为的不统一,这也是他们的品德结构在知、情、意、行上还未完善的表现,因此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扣上“两面派”的帽子。
6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戏剧性交往理论,对这种言行不一的解释是有独到之处的。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特别在青年期)都想方设法在交往中给别人留下一个理想的印象。个人的行动常常是“装给对方看的”。这种装给对方看的行动可能是善意的和真诚的,也可能是恶意的、虚伪的。比如一个男学生为女学生扛一件行李,本来累得够呛,勉强支持着,却故作轻松。女学生在劳动中不慎划破了手指,伤势本不重,她却紧张得昏厥过去,引得很多同学关心、慰问。
这种装给别人看的行为是有它的明显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据悉:美国女大学生都喜欢周末有男同学的约会。在听电话时,她就开始表演。经观察证明:这些女生在接男生打来的电话时,说话声总是很高,并尽量多说几句。这里明显的意义是证明有人约会,隐含的意义是证明自我价值高。戈夫曼认为在研究人的行为时,重要的是研究隐含的意义。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有前台,他的行为是装给人看的;二是后台,别人所看不到的行为。
比如,某校高一(2)班组织新年晚会。有个同学自告奋勇拿录音机、吉他琴,并捐赠班费,以显示其豪爽大方,这是前台表演给同学看的。其实该学生家庭相当困难,父亲刚刚刑满释放,这些东西都是勉强从各处挪借的。
有的差生为了引人注意,提高自身地位,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在课堂上故意发出怪声等等,这也不过是一种自我表演。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言行不一的毛病呢?我们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来寻求杜绝这一毛病的途径。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个人有时说的是正确的,也有付诸实践的决心,但一遇到具体情况和诱因的干扰,说与做就容易发生脱节现象。比如有的学生有上课随便说话的习惯,自己也意识到是个毛病,并向组织和老师作了保证。但过不了几天,随便说话的毛病又犯了。有的学生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发誓戒掉,但一换环境,哥们儿聚会一堂,烟卷一递,忍不住又犯了瘾。这些主要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少年时代的列宁喜欢下棋,击败过许多名手,但当列宁意识到下棋耗费时间太多,容易影响革命工作时,就坚决把下棋的嗜好改掉了。
当然有的时候言行脱节是对于情况估计不足,对新情境缺乏适应性。这就需要作周密考虑,三思而后行。
对人许诺要有理智
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也经常有求于人和被人求助的情况,这是人际交往的正常现象。万事不求人,或永不被人求的人,大概在世界上是没有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求人被染上许多不健康的色彩,青少年尤其应加以注意。有的同学知道某位同学的家长是跑供销的,于是托他买紧俏商品。有的在升学就业问题上求人走后门,也有的人为几张电影票、舞票搞交易。如果仅仅为了友情,不好意思加以拒绝,轻易许诺别人,容易造成被动局面。比如某班筹办新年晚会,听说一位学生家长是高校电教室负责人,于是求他借摄像机,为班级新年晚会录像。这位学生经不住大家三激两激,胸脯一拍“包在我身上了”。然而,回家同父亲一讲,根本办不到。同学们对他都议论纷纷,说他是:“口惠而心不实。”这位同学也感到难过。我们说他是犯了空口许诺的毛病。对人许诺要有理智感、责任感,实在办不到的事情要委婉解释,不可轻易许诺。
经常言过其实的人,是不被人信任的。
总之,希望青少年朋友们注意言与行脱节的问题,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大家信得过的人,使自己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随大流好吗
心海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