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因为地震受损成为危房的情况下,我加紧协调解决县医院住院病人临时病房,将医务人员办公场地暂时迁移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了住院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组织成立了县和乡镇的救灾医疗队伍,积极救治伤病员;安排好各种救灾药物的发放,要求严把发放药品的有关程序。并号召开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爱心活动。截至28日,我具体分管的县红十字会已收到捐款115896元、价值10000元的各类医疗设备和价值11699元的药品。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逐步深入,灾后疾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在芦山县发生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迅速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名义拟定下发了有关加强灾后疾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出任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疾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组织开展了灾后疾病防控工作。要求县疾控中心加强灾后环境的消毒和杀虫灭鼠工作,加大生活饮用水水质、食饮具、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大规模开展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按照省卫生防疫电视电话会议“逐级下派卫生防疫人员,负责落实卫生防疫工作”的要求,从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抽调卫生人员下派各村组全面负责疫情监测、环境“消杀灭”和防病知识宣传等各项工作。组织卫生执法人员开展了以省道210线路飞仙至铜头段餐饮业、食品经营单位、集中式供水单位、宾馆、旅店、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等为重点的监督检查。要求县爱卫办发动全县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集中开展环境消杀灭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群众做好日常卫生工作,预防各类疾病发生。
在我和芦山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县教育、卫生部门的抗震救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全县已有部分学校的学生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开始复课,其余学生的复课问题也在逐步解决中;学校受损校舍的维修工作正全面展开,重建和新建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规划设计。县医院病房及办公场地已基本得到有效解决,各乡镇卫生院已全面恢复正常运行;卫生执法部门每天坚持对全县食品卫生、商店商铺、酒店等进行督促检查,至今无一例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坚持每天对公众聚集场所、学校等地进行消毒处理,并加强了食品、饮用水、传染病疫情的监测,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至今全县无一起传染病传播流行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此次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涉及民生的持久战,作为一名由省委组织部选派的领导干部、农工党员,尽管自己的妻儿在成都也在经受地震灾害的折磨,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平安。自5月12日以来,我一直和芦山县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共同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做到了靠前指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将一如既往、全身心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决不辜负上级领导的精心栽培和关心。
(作者系农工党员、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副总队长、雅安市芦山县副县长。本文成文于2008年12月)
地震重灾区一个普通医务人员的亲身感受
刘斌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我接到医院农工党支部禹主委的电话,要我们宣传委员尽快把这几天的抗震救灾的真实事迹写出来。尽管和所有医务人员一样,经过连续几昼夜的紧张工作,全身酸痛,但我还是想把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
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突然降临。手术室里一台开胸手术正在进行中,医院大楼在剧烈地震动和摇晃。此刻,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没有一个人抛下病人,没有一个人选择逃离;有的紧紧保护着已经打开的病人胸腔,有的牢牢抱住晃动的氧气钢瓶。通信和电源瞬间全部中断,没有外援,没有电梯,在房屋的晃动中,医护人员硬是将病人从7层楼抬下来,在露天旷地、没有麻醉机和监护设备的情况下,靠人工控制呼吸继续完成了开胸手术。
也是在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许多医护人员想起了还在病床上不能逃生的病人,他们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剧烈晃动的住院大楼,不到20分钟,把上百个病人背出大楼。慌乱中,有的护士伤了腿,有的医生伤了腰,有的累得瘫在地上……大地震几分钟后,附近不断涌入地震伤员,所有医务人员立刻忘记了自己的伤痛,开始了连续几昼夜的艰苦抢救。
绵阳市中心医院的富临分院正好处在这次大地震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北川县城到绵阳的公路入口,整车整车的伤员首先在这里进行初步救治和分流,工作量远远超过人们想象。在灾害突然降临的第一天,没有通信、没有水电,没有食物,在志愿者不多、外援还没有到达、风雨交加的夜晚,医院几乎耗尽了所有人力和物力。面对满地的伤员,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在不停忙碌。伤员实在太多,他们只有一个念头:救命和止血!作为麻醉医生的我手拿气管导管和插管喉镜,呼唤着每个伤员,重点抢救垂危病人。只要没有神志、呼吸微弱的病人到来,首先冲上去建立人工呼吸气道。所有专业,不分内科外科,不管医生还是护士,都在不停消毒、止血、缝合及包扎,随着病人不断涌来,只能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一个又来一个,抬走一个又来一个……地震中的伤者大部分有骨折,这可忙坏了骨科医生,到处都在呼叫他们。医院的吴瑞智老师不停给骨折伤员固定、残段修整、减压保肢,累得说不出话来;农工党绵阳市委副主委、中心医院骨科王军主任一直坚守在抢救最前线,在抗余震的简易手术棚里,流水线一样地不停做着各种手术,连续战斗的他已经挪不开步,直不起腰……
傍晚,北川县源源不断送来从废墟中营救出来的重伤员,医院的空地很快就摆放不下了,紧急救治的主战场不得不连夜冒雨转移到附近一个足球场。高新区管委会很快在那里搭建起临时手术台和伤员停放处,尽管无法完全挡住风雨,但让医务人员和伤员们倍感温暖。在简易手术棚里,手术医生管伤管病,麻醉医生管痛管命,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似乎没有停止的时候。在四处漏雨的手术棚里,地震当天我们就实施了三台剖宫产手术,在余震的威胁中取出了三个鲜活的小生命,感动得在旁边的记者不停拍照。也是在那个灾后最艰苦的雨夜,当我推着产妇出手术棚的时候,繁忙的人群中一个熟悉面孔拍拍我的肩,说了一声“辛苦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那人不就是我们农工党绵阳市委沈其霖主委吗?安顿好病人后,在雨夜的人群中虽然没有找到他,但不时听见有人在指挥,将重伤员马上转到沈主委所在的市中医院。
深夜一点钟,志愿队紧急重新搭建的更挡风雨的抗震台和手术棚完工了,他们又和我院医务人员一起冒着大雨搬运手术物品,转运伤员。此时,有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送来泡方便面的开水,嗓子已经干涩的我,没有来得及说句谢谢,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心里却是感动连连、敬意深深。
第二天早晨,绵阳志愿者大量涌现,就连我那几天没有见面的医生爸爸和警察妈妈以及仅有12岁的儿子也想参加志愿者。所有的志愿者们都竭尽所能,搬运伤残病人,运送救援物资,与我们肩并肩继续战斗着。很多居民都自发地给伤员和灾民送来衣物棉被和热腾腾的饭菜……绵阳被真情拥抱着,每个人都感动着别人和被人感动,我真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到现场来,一起体会人间最真实的情感,患难中爱心与真情在自然涌流!
第三天中午,震后的绵阳城区陆续恢复了水电、通信、广播及电视。电视中滚动播放着全国军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关心灾区人民,并亲临余震中的绵阳重灾区视察、看望灾民,特别是看到温家宝总理拥抱孤儿的电视画面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我们这群身处重灾区的医务人员,本身也是劫后余生的灾民,就是在大地震的第四天,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房屋损毁没有,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身在何处,有至今还没有见到自己妻儿的,甚至有的亲人已经永远见不到了……尽管这样,广大医务人员同解放军武警官兵在废墟中救人一样,不怕疲劳、不放弃任何生命的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伤残程度!
至今,这群普通的白衣战士仍然在救治生命的最前线坚守着……
(作者系农工党员、绵阳市中心医院富临分院医生。本文成文于2008年5月)
千里赴汶川援建见真情
彭光伟
地震震垮了我们的家园,但震不垮我们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决心!当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灾区人民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重建自己家园时,我深深地为他们的坚强所感动。当我正式作为一名援建工作者踏上汶川这片破碎的土地,零距离接触灾区的人民,直面灾区重建所面临的困难时,我更深深地被那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队伍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折服。6月11日到7月3日,在灾区的20天里,我以一名援建队医疗保障工作者的身份,见证灾区重建,见证大爱无疆。
6月11日,接到四川省抗震指挥部命令,宜宾市由市规建局牵头组织区县规建系统及卫生系统精兵强将近百人,大型设备7台,日夜兼程驰援汶川,支援灾区重建。我作为援建队医疗保障工作者随队前行。
映秀至汶川的道路仍在抢修,援建队绕道千余里从绵阳、平武进入汶川。一路只见房屋倒塌,山区的道路成片被阻断,山体滑坡,飞石不断,我们的生命时刻都在受到威胁。可工程援建队队员们想到灾区人民没房住,想到即将到来的洪峰随时会威胁灾区人民的生命,援建队仍冒着生命的危险,走一路,开一路。历经艰险,历时3天,援建队于6月14日抵达汶川。援建队迅速和汶川县指挥部取得了联系,明确了任务,对人员作了科学的分组、分工。大家有序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到汶川绵池镇居民安置点为活动板房作前期平场工作。于是,我们队伍迅速开往汶川绵池镇。
在汶川县城,看到成片的房屋断裂,90%以上的住房变成了危房。进入乡镇,房屋垮塌现象更为严重,虽然已经在电视上看过很多这样的画面,但直接面对这些残垣断壁,地震的破坏程度仍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内心。在绵池镇,我们近距离查看了路边一幢仍然矗立的两层高居民房。墙体全部被震裂,柱子和墙梁豁开的口子里粗大的钢筋被扭曲变形,正是这些钢筋支撑着这栋楼房没有最后倒塌!我们欷歔感叹不已。这里99%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人。灾民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因当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杀伤力强,中午帐篷内的温度达40度以上,根本没法住人。大家只能小心地靠在危房边的阴凉处休息,生命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在绵池我们正好遇上一次余震,山体滑坡,飞沙走石,尘土飞扬,大家纷纷跑到空旷处,几位藏族妇女的手紧紧地扣在一起,脸上惊恐的神情久久不能散去。而和她们交谈,我们更了解到,在“5·12”地震当天,当地是地动山摇,天昏地暗,她们唯一的感觉是“地球爆炸了!世界末日到了!”地震的阴影仍存在于她们的内心,挥之不去。
援建队的到来使灾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都在期盼着能尽快住进凉爽安全的平板房内。宜宾援建队队员看到这一幕幕场景,也暗暗鼓足了劲,发誓要为灾区人民争分夺秒尽快完成活动板房平场工作。
因大部分人是初到高海拔地区,很多队员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感冒、中暑等不适病症,作为后勤组长,我组织后勤组及医务人员积极地投入队员的抢救工作中去。队员要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为灾区人民多作贡献!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恨不能施展出浑身解数使他们个个尽快恢复。队员们靠坚强的意志很快就克服了这些高原不良反应,迅速投入战斗中去。在工作中,有的队员不慎划伤了手臂,有的扎伤了脚,我给他们进行了伤口处理。带着伤痛,他们再次投入工作中,回到驻地在检查伤口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中有人的伤口开始出现化脓感染,可他们笑笑说:“和灾区的困难比起来,这点痛算什么!”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在他们心里,能在灾区受伤那也是光荣和幸福的!我被这种精神感动着,我更加尽职地为他们工作,更加尽心地投入对驻地及周边居住区进行消毒的工作和对灾区人民的卫生宣教工作中去。
白天晨起后艳阳高照,强烈的紫外线灼伤着大家的身体,夜间轰隆的余震常把大家震醒。我们的队员组成很特殊,他们中有亲兄弟,有亲父子,还有夫妻,有二进灾区、三进灾区的志愿者。大家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有组织有纪律,工作进度推进得很快。大家一致的心愿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住进平板房。
这个安置点接收了附近几个乡的1万多居民,在平场工作之余,援建队还为居民们挖掘了1口饮水井,并作了保护水源的提示标志,大家亲切地把这口井叫“翠屏井”。作为宜宾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我还带去了宜宾第三人民医院捐赠给汶川灾区的价值5000元的药品。这批药品已经捐赠给汶川龙溪乡卫生院。
完成了一期的平场工作,接汶川县指挥部的指示,工程援建队开始投入打通乡村公路的战斗中去。当地地理条件特殊,环境恶劣,山高路险,路基垮塌损毁严重,施工安全受到严峻考验。在困难面前我们的队员没有被吓倒,毅然领命挑起了这一艰巨的重任。因为大家知道:如果乡村公路一打通,很多物资就可以直接进乡进村,将极大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很多很实际的生活问题。可山势真的太危险了,工程进行中,有的山体不停地下沉,巨石不时滚落,危险一次次向我们的队员靠近,不断有队员受伤,可他们丝毫没有畏惧。他们所表现出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再次震撼着我的心灵。而在灾区,这样的援建队伍随处都是!在垮塌的桥梁处,有桥梁抢险施工队;在山体滑坡公路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道路工程施工队;在居民安置点,有医疗队、防疫队、工程队;还有大量的志愿者。一面红旗,就是一支工程队伍;一幅标语,就是这支队伍的任务;而每一幅标语都那样地鼓舞人心……在灾区,我每天都被这些标语和队伍感动着。全国人民援建灾区的信心与决心和灾区重建的速度证明: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也只有在灾区,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号召力与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