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秀场
涂脂抹粉,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妆饰手法,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市井村姑,都喜欢用它来修饰面容。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又称燕脂、焉支或燕支,可能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胭脂萃取了花瓣的鲜艳与芬芳,从来都是婉约的,使得千百年来多少女子为它心神荡漾,多少男子为它神魂颠倒。
时尚透视
胭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是在商纣王时期发明的:一说胭脂是当时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制成,因为是燕国所产而得名。把盛开的红蓝花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研磨,就会出现红、黄两种颜色,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另一说是由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发明的,她使用的一种桃花妆,就是用各种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涂在面颊上。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呢。
汉代时,妇女着红妆者与日俱增,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唐代时尤为盛行,唐诗有“三千宫女胭脂面”,王建在《宫词》中写到:“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就是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有如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直到明清时,涂脂的习俗仍然不衰,慈禧用的胭脂就是采集上好的玫瑰花瓣精心制作而成的。
时尚冲击
胭脂作为点睛之笔,在化妆中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它可以增加脸部的红润感,还可以用来修饰脸部的线条,为自己的脸增加立体感。粉红胭脂使肤色显得娇嫩可爱,给人以年轻、美丽的感觉,玫瑰色系有助于表现成熟的女性美及优雅的风度。
女人因了脸上的一抹胭脂,顿时神采飞扬,在流行的橡皮筋上蹦来蹦去。也因了这抹胭脂有了俗雅之分。长裙摇曳,眼波流转,腮边两抹淡淡的桃红,不经意间盈盈一笑,便已倾倒了芸芸众生。
女人,不论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什么环境、什么性情、什么命运、什么遭遇,生在一千年前,或是一千年后,都少不了一盒胭脂。用一双纤巧的手,将自己无限的心思都密密地绘进了红妆里,那份精致和小心,就如同在描绘自己的幸福与温馨。
相关链接
芳泽可亲——妆粉
妆粉是和胭脂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加入香料制成,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也称“铅华”。自汉代后,这种糊状的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所以深受妇女的喜爱,久而久之,便取代了米粉的地位。后来爱美的人们又发明了“迎蝶粉”、“玉女桃花粉”、“珍珠粉”等。
在古代,有的人喜欢将胭脂与铅粉和在一起用;有的喜欢先抹白粉,再涂胭脂;有的喜欢先在面部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很少单独用妆粉或胭脂的。今天的美眉喜欢用妆粉打造出细致光滑的美丽肌肤,也喜欢在透明闪耀的肌肤上抹点腮红,真是美煞人也!
胭脂的祖籍——胭脂山
在甘肃山丹县城南边有这样一座山,阳面呈赭红色,传说是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扑灭的火焰山,其实,真正的火焰山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这座山叫做焉支山,亦名燕支山、胭脂山。
焉支山得名于一种凤仙草(焉支草),它的叶子淡绿,花瓣雪白,是上等颜料,可以染红指甲和皮肤。历史上焉支山曾是西北少数民族游牧的绝好场地,这种草也成了匈奴妇女美丽容颜的绝好化妆品。当匈奴人被赶到漠北后,竟然面向祁连山挥泪而泣,发出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李白在《寒上曲》中也发出了“燕支落汉家,妇女无颜色”的感叹。
胭脂还可以作为染料使用,据说莫高窟千佛洞壁画中就有焉支草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