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惠章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 ②!不远千里而来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 ④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 ⑥曰何以利吾家 ⑦,士庶人 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 ⑩,弑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莹(yīnɡ),惠、是谥号。本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夏禹故都。),后迁大粱(今河南省开封县。)。 ②叟:长老之称。③不远千里而来:言不以千里之长途为远而来也。④利吾国:王充论衡云:“夫利有二,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易干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安吉之利,即“义之和”。公利也。财货之利,则私利也。今惠问何以利吾国?问富国强兵之术,乃私利也。故孟子僻之。⑤仁义:“仁”、是爱心。“义”,是正义。盖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仁义”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天子诸侯皆置之。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之机构。左氏傅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食采于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读书人“蔗人”、百姓。“庶”、众也。⑨交征:朱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⑩万乘之国:朱注:“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按万乘,本非诸侯之号,但以梁齐等国,时皆侵地广大,僭号称王,故曰“万乘”。弑:下杀上也。餍(yàn):满足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朱注:“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遥远的路程来到这里,也将有什么富强方法,对于我国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我看只有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国?’大夫必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身? ’到了这个时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国家就危险了。万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万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这样,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轻义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夺过来,绝对不会满足的。可是,没有重视仁爱的,还要抛弃他的父母,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讲王只要谈谈仁义就可以,何必要说利呢?”二王立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 ①上,顾鸿雁 ②麋鹿 ③,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 ④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 ⑤,‘经始灵台 ⑥,经之营之 ⑦;庶民攻 ⑧之,不日 ⑨成之。经始勿亟 ⑩,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鳌。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
【注释】
①沼:池也。 ②鸿:雁之大者。 ③麋:鹿之大者。④而后:有“然后”意。⑤诗云:大雅灵台之篇。⑥经始灵台:“经”、量度。“灵台”:文王台名,灵为美善之意,台下有灵囿。故址在今陕西省郡县东三十里。 ⑦经之营之:“营”、域限,作动词用。谓先度量台址,然后绳度立表,以定其位处。 ⑧攻:治。谓开始建造。 ⑨不曰:不超过几日,言其速也。 ⑩亚:疾。速。 麀鹿攸伏:“麀”音忧。牝鹿。郑笺:“攸,所也。文王亲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 濯濯:丰肥光泽貌。鹤鹤:洁白貌。于牣:“于”,读鸟,叹美词。“牣”,读“刃”,满也。汤誓:《尚书》篇名。乃商汤伐夏桀誓师之词。 时曰曷丧予及女偕亡:“时”是也。“害”、同盍,作何不解。“丧”、去声,亡也。“女”、同汝。二句,汤誓作夏众咒桀之词。 民欲与之偕亡至末句:此特再引汤誓为全文结论,证明独乐不可能。
【译文】
孟子去见粱惠王,王站在池沼上,看那些鸿雁麜鹿,因问孟子道:“贤君也乐这个吗?”孟子答道:“只有贤君才能有此快乐,不贤的君,虽有此也不能快乐。诗经上说:‘文王最初建造灵台的时候,先度量它的高低宽长,再筹划它所需要的材料,于是百姓齐来替他兴造,不到二天工夫,便已完成。但在创建时,文王还教百姓不要太性急,那百姓偏性急得像儿子赶来替父母做事似的,因此很快的完工。后来文王在灵囿游玩,只见那麀鹿很驯善的卧伏着,而且很肥润的样子;白鸟也极洁白。不多时,文王又站在灵沼上,见那满池的鱼,活泼泼的跳跃着。文王用百姓的力量建筑这个台,建筑这个沼,百姓非常高兴,反而称他的台叫灵台,称他的沼叫灵沼。并且欢喜他有这些麇鹿鱼龟。古时候的贤君,能和百姓同乐,所以自己也能享受快乐。尚书汤誓篇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掉,我们情愿同你一起灭掉!’百姓痛恨夏桀;要和他一齐灭掉,即使有了台池鸟兽,怎能独自享乐呢!”三寡人章
粱惠王曰:“寡人 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⑤:填然 ⑥鼓之,兵刃既接 ⑦,弃甲曳兵而走 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⑨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 ⑩,榖不可胜食 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榖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 ”是词终连用助词。有加强语意。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案“焉 ”一作于是解。③河内河东:皆魏地。今河南省以北地,旧时通称河内。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通称山西省黄河以东地曰河东。④加少加多:“加之、是减少。”加多、是增多。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识,譬也,即此譬义。言请用战争为比譬。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冬地。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 ”、拖也。“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违”、背也。“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时。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依照一定之时日。 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丧死”、是为死者得安葬。“憾”、恨也。 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营衣帛。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生育之时。“无失时”、言孕育不失时也。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叮咛反复”之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义”、作义理解。颁白者:“颁”、同班。老人头半白半黑者。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黎民:“黎”,黑也。黑发少壮之人民。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人民归往之也。 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含有平籴救荒意。 岁:凶年。 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译文】
粱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冬冬地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尽了。五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是教百姓在养生送死方面都没悔恨。能教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悔恨,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蚕,五十岁的老人,就可穿绸帛了。饲养鸡犬狗彘,不要失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期,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耕种的时候,数口的人家,就不会受饿了。然后加强办理各级的教育,并且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长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负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绸食肉,壮年的人不会受冻受饿,像这样,百姓不归往他,是从来没有的事。现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东西,还不知道节制;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发放仓谷来救济;百姓饿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罪,是年岁荒旱。这和用刀把人杀死,也说不是我杀的,是那把刀。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别委罪于年岁荒旱,那末,天下的百姓,自然皆来归顺了。”四愿安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 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③。”“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兔于率兽而食人:恶 ④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 ⑤者,其无后乎!’为 ⑥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愿安承教:谓愿安心承受教言。“安”、安心也。安意也。②梃:大杖。 ③无以异也:即无异。谓皆同归于死也。 ④恶:读乌,犹安也,何也。“恶在” 、即何在。赵注:“牧民为政乃率兽食人,安在其为民父母之道也。”⑤俑:朱注:“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无后”、绝后嗣也。⑥为:犹以也。“为其象人”、即以其像人形而殉葬,故亦视之如有生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安心乐意地受你的指教。”孟子答道:“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廐里有肥马,但使百姓有饥饿的脸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领着禽兽去吃人呢!禽兽互相残杀,人还厌恶它,君王身为人民的父母,推行政事,竟不免带领禽兽来吃人,那里还配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最初做那从葬的木偶人,必定绝子绝孙吧!’这不过因他做得太像人形。用来从葬,孔子还要嫌恶他。怎么可以叫那些百姓活活饿死呢?”五晋国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 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③七百里;南辱于楚 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⑦,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⑧以挞 ⑨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⑩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 之,夫 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国。史记楚世家:“宣王六年,三晋益大,魏惠王尤强。”故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②东败于齐: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于齐。齐宣王用孙子(膑)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命太子申为上将,与齐人战于马陵,齐虏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军遂大破。③西丧地于秦:史记商君传:“孝公使卫鞅将兵伐魏,袭虏公子卬,魏割河西地以和,遂去安邑而都大粱。”即西丧地七百里也。④南辱于楚: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破魏于襄阳,得八邑。”即南辱于楚也。按史记六国年表列于魏襄王十二年,而竹书纪年,有梁惠王后元十二年。金履祥孟子考证:“昭阳伐魏,败魏于襄陵(在今河南睢阳县),取八邑,则在粱惠王后元十二年,富周显王四十六年。”⑤愿比死者一洒之:“比”,读庇。代也。“洒”、同洗,雪也。谓愿代死者一洗雪其耻辱也。⑥深耕易耨:“深耕”、谓耕之溧。“易耨”、芸苗会其简易。除草曰耨。⑦修其孝悌忠信:“修”研习也。“孝悌忠信”、为人伦之本,亦即报国之本,故修之。⑧制:通制。曳、取。⑨挞:打也。⑩彼:指敌国秦、楚齐也。陷溺其民:即残害其民,使陷于井,溺于水。征:正也。正彼虐民之罪。 夫:读扶。犹且也。“仁者无商”:是古语。
【译文】
梁惠王向孟子说:“当初晋国,天下没有比她强了,这是你老人家所知道的。可是到了寡人身上,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申也被打死了。在西边又被秦国侵略,割让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寡人感到很大的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这个耻辱!要怎样做才能够呢?”孟子答道:“只要有一百方里的小国,也可以使天下百姓归服,何况梁还是个大国。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少征赋税,教人民努力生产。耕田须深,除草必尽;使年轻的人,利用农事空闲时间,研习那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能以孝悌奉事父兄,出外能以忠信事奉长上,这样,就可使他们提着木棍子,痛击秦楚精良的武器了。那些敌国的君上,夺去了农民耕的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田除草,没有收获去养他们的父母;累得父母又冻又饿,兄弟妻子也分散自谋生活了。那敌国残害他们的百姓,如同把百姓驱入陷阱里,淹在水坑里,百姓自然痛恨,王在这时派兵去征讨。还有谁来抵抗王呢?所以古人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希望王不要怀疑这句话。”六襄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