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庄子、老子
18446000000011

第11章 公孙丑篇第二(5)

孟子正想去访问齐宣王,恰巧王派人来说:“我本想来看夫子的,无奈着了凉病,不能受风,所以不能来了。明天早晨,我要上朝,不知夫子能使我相见么?”孟子答道:“不巧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到了明天,孟子去了东郭氏家里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词有病,今天即出去吊丧,恐怕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病,今天已好,怎么不可以出吊?”孟子走了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并且带了医师来。孟仲子对来使说:“昨天有王命召见,因为生点小病,不能上朝见王,今天稍好些,就赶快上朝去了,但不知他此刻能到了没有?”于是暗地里派了数人在路上拦住孟子说:“请夫子决不能回家,马上去上朝罢!”孟子被他们弄得没办法,却转到景丑氏家裹去过夜。景子晓得这事,便说:“在家庭,父子开系最亲,在国家、君臣关系最重,这都是最大的伦常。父子之间以恩亲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丑只见王尊敬夫子,没有见夫子如何来尊敬王呢?”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臣没有一个人用仁义和王谈论过的,难道以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中想:‘这种人那里能和他谈论仁义’就如此罢了,要说不敬王,就没有比这些更厉害了。我除非尧舜之道,不敢陈说在王的面前,所以齐臣没有像我这样尊敬王呢!”景子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礼经上说:‘父亲有事呼唤,不得用“诺”字来作答;国君有命召使,不等车子驾上马便行了。’夫子本想去朝王,听到王命,反而中止不去,恐怕和礼经上所讲的不大相似吧。”孟子说:“我那里说这个呢!从前曾子说:‘晋楚的财富,是无法比得上;但他们倚侍他们的财富,我倚侍我的仁道。他们倚恃他们的爵位,我倚恃我的义理,我心理有什么不足呢?’这话难道不合义理,曾子肯随便说么?这或许是另外一种道理啊。天下有三种东西,是受大家共同尊重的:一是爵位,二是年龄,三是道德。朝廷上最受尊重的是爵位,乡里中最受尊重的是高年,辅助世道,教育人民,就没有比道德再受尊重了。怎么可用一种爵位,就来轻视那高龄和道德呢?所以将有大作为的人君,必有不可随意命召的臣子,如果有事要商议,就得亲去访问;那人君是尊重有德,乐就有道,不如此,便不足和他共事了。所以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他学习,然后任用他做臣子,所以不用亲自操劳,就可以王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先向他学习,然后任用他做臣子,所以不用亲自操劳,就可以霸天下。现在天下的诸侯,土地的大小相似,德政的施为相等,彼此都不能超过;这没有别的缘故,都是喜欢用那臣子听我命令的,不喜欢用那臣子为我所讲益的。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都不敢随意命召。像管仲这种人都不敢随意命召,又何况不屑做管仲呢?”

十二陈臻章

陈臻 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 ②一百 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④。行者必以赆 ⑤;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⑥。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 ⑦,’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⑧。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⑨。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陈臻:孟子弟子。 ②兼金:赵注:“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于常者。” ③一百:赵注:“百镒也。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镒,二十两也。” ④将有远行:谓将去宋适粱也。 ⑤行者必以赆:赵注:“随、运行者赠贿之礼也。” “赆”、今言旅费也。 ⑥予有戒心:赵注:“戒、备也。有戒备不虞之心也。时有恶人欲害孟子,孟子戒备。” ⑦故为兵馈之:赵注:薛君曰:“闻有戒,此金可鬻以作兵备,故馈之。” “故” 、本然之辞也。或作“固”(王引之说)。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云:“孟子所在之薛,乃齐靖国君田婴封邑,非春秋之薛也。” ⑧未有处:韦昭注:“处、名也。”犹“师出无名”之名。如今言“名义” 。赵注:“于义未有所处也。” ⑨货之也:“货”,财贿。赵注:“以货财取我,欲使我怀惠也。”犹今言“以金钱收买”也。

【译文】

陈臻问孟子道:“从前在齐国,齐王送夫子价值倍常的好金百镒,却不接受他;在宋国,宋君送夫子普通的金子七十镒,却收下了;在薛国,薛君又送普通的金子五十镒,也收下来。如果从前不接受是对的,那末今天的接受,便是不对。对和不对,夫子必占有一种了。”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作远程的旅行,凡送行的,必须赠送旅费,宋君送金子来,说是‘赠送旅费’,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国的时候,我怀有戒备的心,薛君送来的金子,说是此款送给夫子做兵备的费用,我又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的时候,既不会远行,又没有戒心,如果接受赠金,是丝毫没有名义的。没有名义而接受人家馈赠,是用货财来收买我啊!那里有君子可以用货财来收买呢?”

十三平陆章

孟子之平陆 ①,谓其大夫 ②曰:“子之持戟之士 ③,一日而三失伍 ④。则去之 ⑤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⑥!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 ⑦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 ⑧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 ⑨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 ⑩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 乎?抑亦立而视其死 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 ,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①平陆:齐之下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 ②大夫:邑宰。如今之县长。指孔距心。 ③持戢之士:执戈守卫者。 ④失伍:失去其行列也。犹今言“离开了岗位。” ⑤去之:罢免也。 ⑥子之失伍:朱注:“言其失职,犹士之失伍也。” ⑦羸:弱也。 ⑧所得为:赵注:“此乃齐大政,不肯赈穷,非我所得专为也。” ⑨牧之:“牧”、养也。凡放饲牲畜昔曰牧。 ⑩求牧与刍:“牧”、放饲牛羊之地。“刍” 、饲牛羊之草也。 反诸其人:谓还他主人。“反” 、还也。 立而视其死:言坐视其牛羊之死。此喻坐视饥民而死,不辞官职而去。 为都:赵注:“治都也。邑有先君宗庙曰都。”按阎氏四书释地续云:“都与邑,虽有大小,君所居,民所聚,有宗庙及无之别。其实古多通称。” 诵之:“诵”、言也。赵注:“为王言所与孔距心语者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邑,对邑宰孔距心说:“假使你的左右执战的卫士,一天三次离走了行伍,是不是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到三次。”孟子说:“既是如此,那你失职处也多了;兵凶饥荒的年岁,你的百姓,饥饿辗转,死在沟壑里,年青力壮的,逃散到四方去,总有几千人了。”孔距心说:“这是国君不肯救济,不是我个人所能做得到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一人,承受人家的牛羊,替他来牧养,就要寻找牧地和草料。要是牧地和草料寻找不到,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它们饿死呢?”孔距心说:“我失职了,这是我的罪过啊!”过几天,孟子去见齐王说:“王的治理都邑的大夫,臣共认得五个人,但是知道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于是把和孔距心所谈的话,对王说一遍。王说道:“这却是我的罪过,不是距心啊!”

十四蚳蛙章

孟子为 ①蚳蛙 ②曰:“子之辞灵丘 ③而请士师似 ④也;为其可以言 ⑤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 ⑥而去。齐人曰:“所以为 ⑦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 ⑧。则吾不知也。”公都子 ⑨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 ⑩者,不得其职 则去;有言责 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 哉?”

【注释】

①为:通谓。 ②蚳蛙:齐大夫名。 ③灵丘:齐之下邑。 ④士师似也;“士师” 、狱官。又谏官。“似也” 、朱注:“言所为近似有理。” ⑤可以言:朱注:“谓士师近王,得以谏刑罚之不中者。” ⑥致为臣:“致” ,还也。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注:“致仕、还禄位于君。”今言辞职。 ⑦所以为:“为 ” 、读去声。犹助也。谓助蚳蛙得善处之道也。 ⑧所以自为:朱注:“讥孟子道不行而不能去也。” ⑨公都子:孟子弟子也。 ⑩官守:官位职守也。 不得其职:“职 ” 、事也。赵注:“不得守其职。” 言责,负其谏言之责也。 绰绰然有余裕:“绰绰然”,宽裕貌。“裕”,亦宽也。朱注:“孟子居宝师之位,未尝受禄,故其进退之际,宽裕如此。”

【译文】

孟子对蚳蛙说:“你辞去灵丘邑宰的职位,请求调任谏宫,似乎很有理,因为这职位可以随时向王进言。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还没有进言的机会吗?”于是蚳蛙就去谏齐王,可是王没有采纳,他便辞职去了。齐人就讽刺孟子说:“他帮助蚳蛙打算,那倒是很好;可是替自己打算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公都子把这话便告诉孟子。孟子道:“我听说过,有官职责任的人,不得尽到他的职责 ,即应离去,有进言责任的人,不得尽到他的言责。即应离去。我今天既无官守,又无言责,那么,我的要进要退,岂不是太宽裕有余地吗?”

十五为卿章

孟子为卿 ①于齐,出吊于滕 ②。王使盖 ③大夫王欢 ④为辅行 ⑤。王欢朝暮见。反 ⑥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 ⑦也。公孙丑曰:“齐卿 ⑧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 ⑨,予何敢言哉?”

【注释】

①卿:客卿。处于宾师地位。 ②出吊于滕:奉齐王命,出吊滕君之丧。 ③盖:读合,齐地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 ④王欢:赵注:“齐之谄人,有宠于王。” ⑤辅行:副使也。 ⑥反:往而还也。 ⑦行事:出使之事也。 ⑧齐卿:朱注:“王欢盖摄卿之行,故曰齐卿” “摄”、兼代也。陈组绶燃犀解引除伯聚云:“经文明言孟子为卿,欢为大夫,则公孙丑所言之卿,盖孟子也。”此说今不从。胡毓寰云:“细玩经文公孙丑原意,似怪孟子小视欢,故言欢亦齐卿,其位不小,何以夫子不与之言也?大概当时确如朱注所言:‘欢盖摄卿以行。’”又云:“孟文明言王欢朝暮见,则欢之殷勤而有礼貌可知,何得言欢自专而行?孟子所以不与言者,正如赵氏所云,‘不悦其为人’耳。” ⑨夫既或沾之:朱注:“言有司已冶之矣。”赵注:“或、有也。”谓有其人也。凡不举名,但泛指有其人,则曰“或”。孟子当时不便说“不悦欢为人而不与之言”,故云有关出使之事,已有人负责办妥矣。

【译文】

孟子在齐国做客卿,奉命出使到滕国吊丧。齐王并派盖邑大夫王欢做副使。王欢早晚都来见孟子;可是在往返于齐国和滕国的路上,孟子从来没有和他谈起出使的事。公孙丑说:“王欢也是副使,他的卿位,不算小了;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不算近了;在往返的路上,夫子却不曾和他谈过出使的事,这是什么原故呢?”孟子说:“这事既已有人负责办了,我何必再说什么呢?”

十六自齐章

孟子自齐,葬于鲁 ①,反于齐,止于嬴 ②。充虞 ③请 ④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⑤,使虞敦匠 ⑥。事严 ⑦,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⑧?”曰:“古者棺椁无度 ⑨;中古 ⑩棺七寸,椁称之 。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 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 ,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 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 ,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 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注释】

①自齐葬于鲁:赵注:“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 ②嬴:齐南邑。 ③充虞:孟子弟子。 ④请:问也。 ⑤不肖:不贤也。 ⑥敦匠:“敦”、董治也。赵注:“敦匠、厚作棺也。” ⑦事严:谓丧事紧急也。“严” 、急也。 ⑧木若以美然:谓棺木似太美也。“以”通已,“已美”、太美也。 ⑨无度:无有一定限度也。 ⑩中古:赵注:“谓周公制礼以来。” 椁称之:朱注:“与棺相称也。”赵注:“椁薄于棺,厚薄相称相得也。” 非直为观美:“直”、特也,但也。“观美”、即美观。言非但为外观之美好也。 然后尽于人心:赵注:“厚者难腐朽,然后能尽于人心所不忍也。”焦循云:“终己之身,不可使父母棺椁腐朽。己身以往,其腐朽原不能免,但及人子之身不腐朽,为尽人心所不忍也。” 不得:朱注:“不得,谓法制所不当得。”赵注:“不得用之,不可以悦心也。” 无财:赵注:“无财以供。” 为:犹与也。 且比化者:“比”、通庀。又通庇。“庇”、寄也。“庇化” 、寄化也。言死者寄寓于棺椁中,犹生人寄寓于宅内也。 恔:快也。 不以天下俭其亲:赵注:“不以天下所得用之物俭约于其亲。言事亲竭其力者也。”盖儒家于行为,不重较量财物,一切惟以心安为主。

【译文】

孟子运母亲的灵柩,从齐国回到鲁国安葬;事后又回到齐国,暂宿于嬴邑。他的学生充虞问道:“前日夫子不知虞没有才干,派虞监工,照料匠人做棺木的事。那时候很匆促,虞不敢请问夫子;现在事毕,想私自请问一下:那棺木好像太美好了。”孟子说:“上古时代,内棺外椁,厚薄没有一定的制度。到了中古周公制礼的时候,制定棺材七寸厚,椁的厚薄和它相称,从天子一直到了百姓,都是一样的。不但为了外表美观。因为这样做,然后才能尽了人子的孝心。如果受法度的限制,不能这样做,人子的心便不悦足;如果财力不够,不能这样做,人子的心便不悦足。既符合法度,又具有财力,古时候的人,都采用这种棺椁了,我为什么独独不这样做呢?况且把棺木做得厚些,死者寄寓在里面,不使泥土近着他的肌肤上,在人子的心里,难道不快慰吗?我听人说过:‘君子不因吝惜天下的财物,在自己父母的身上来节省。’”

十七沈同章

沈同 ①以其私 ②问曰:“燕可伐与 ③?”孟子曰:“可。子哙 ④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 ⑤于此,而子 ⑥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⑦。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⑧?”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日‘可’。彼然 ⑨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 ⑩,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