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沈同:齐大臣。 ②以其私:赵注:“自以私情问,非王命也。”犹今言“用私人身份。” ③燕可伐与:伐燕事,已详梁惠王篇伐燕章。 ④子哙:战国策燕策:“燕王哙既立,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大信子之。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舜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储子谓齐宣布王曰:‘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史记燕世家文与此同。惟宣王作愍王。 ⑤仕:作官者。 ⑥子:指沈同。 ⑦私与吾子爵禄:喻以王位私相授受,不得民之同意。 ⑧或问曰…有诸:战国策燕策:“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焦循曰:“燕哙之事,其乱极矣;为齐赞画出师,固孟子之心也。”朱子语录:“伐燕之事,孟子无一语谏之,想孟子亦必以伐燕为是;但不意齐师之暴虐耳。” ⑨彼然:谓彼以可伐为是也。 ⑩天吏:赵注:“天使也,为天所使诛伐无道。” 以燕伐燕:朱注:“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译文】
齐国大臣沈同以私人身份问孟子道:“燕国可伐吗?”孟子说:“可以的。天子领导天下,子哙不应该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也不应该承受燕国。比如有位做官的在这里,因为你很喜欢他,不去请示周天子,就私下把你爵位让给他;这人也未奉着王命,便私下承受你的爵位,那里可以呢?这和子哙子之私相授受,又有什么不同?”后来齐国派兵攻打燕国,有人问孟子说:“夫子劝齐国伐燕国,有这回事么?”孟子说:“没有啊。沈同曾问:‘燕国可以攻伐么?’我同他说:‘可以。’他以为我说得对,便出兵去打燕国。他如果再问我说:‘谁可以去伐燕?’我就回答他说:‘做天吏的宁可以伐燕。’比如现在有个杀了人的人,有人问我道:‘这人可以杀了他吗?’我就回答他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杀他?’我就回答他说:‘做法官的,宁可以杀他。’如今齐国和燕国同样的无道,就同以燕国伐燕国,我为什么还要去劝他呢?”
十八燕人章
燕人畔 ①。王曰“吾甚惭 ②于孟子。”陈贾 ③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 ④;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⑤。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 ⑥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注释】
①燕人畔:“畔” 、通叛。宣王取燕,孟子劝王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宣王不听。燕人畔齐,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 ②惭:羞愧也。 ③陈贾:齐大夫。 ④管叔监殷:“管叔”、名鲜,武王弟,周公兄也。周公佐武王杀纣,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霍叔监其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与武庚畔,周公讨而诛之。 ⑤过则顺之:“顺”、逆之反。贾子道术:“反顺为逆。”谓有过应逆而止之,今乃顺而从之,不但顺而从之,且为辞以解说其过。 ⑥更:改也。
【译文】
燕国终于反叛齐国,宣王说:“我对孟子,很觉得惭愧。”陈贾说:“王对这事不必忧愁;王自己认为和周公相比,是谁仁厚而且明智呢?”宣王道:“啊!这是什么话!”陈贾说:“武王讨灭殷纣,即封纣子武庚于殷地,周公并派管叔监督武庚;后来管叔依据殷地反叛,周公就把他讨平了,假使周公知道管叔反叛,还使他做监督,这是不仁厚;不知道管叔将要反叛,就使他做监督,这是不明智。这仁厚和明智,周公圣人尚且不能兼备,何况是王呢?贾去请见孟子,替王解说这件事。”陈贾见孟子问道:“周公是那一等人?”孟子说:“古时候的圣人。”陈贾说:“周公使管叔监督武庚。管叔却依据殷地反叛,有这事么?”孟子说:“是的。”陈贾说:“周公知道管叔要反叛而故意派他的么?”孟子说:“不知道的。”陈贾说:“然则圣人且有过错么?”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怎会忍心去猜疑哥哥呢?周公犯了过错,也不是人情中应该有的么?古时候的君子,犯了过错,便马上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就顺着过错做去。古时候的君子,当犯了过错,好像日蚀和月蚀一样,百姓都看得见;等到改了时候,百姓都仰佩他!现在的君子,不但顺着他的过错,并且要替自己巧言掩饰一番呢。”
十九致为章
孟子致为臣 ①而归。王就见孟子 ②曰:“前日 ③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 ④,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⑤”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⑥。”他日,王谓时子 ⑦曰:“我欲中国 ⑧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 ⑨;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⑩。子盍 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 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 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 !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 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 耳。有贱丈夫 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 ,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①致为臣而归:“致”,犹还也。谓还卿职于齐而归去也。 ②就见:即孟子馆而见之也。 ③前日:犹言前时。指孟子未来齐时也。 ④得侍同朝:“侍”、承受也。谓得侍贤者之侧而能与孟子同朝,盖谦词也。 ⑤不识继此得见:赵注:“不知可以续今日之后,遂使寡人得相见否?” ⑥不敢讲…固所愿也:赵注:“不敢自讲耳,固心之所愿也。” ⑦时子:齐臣也。 ⑧中国:当国之中央也。欲选都城适中之地,使学者远近均也。 ⑨万钟:朱注:“谷禄之数也。钟、量名,受六斛四斗。” ⑩矜式:赵注:“矜、敬也。式、法也。欲使诸大夫国人敬法其道。” 盍:何不也。 陈子:孟子弟子陈臻。 恶知其不可:“恶” 、平读、何也。“不可” 、不可留也。 辞十万而受万:蒋伯潜氏云:“孟子为齐卿,禄当十万钟;孟子不受禄,故曰‘辞十万’。今若受齐王万钟之养,是‘受万’矣。”胡毓寰云:“十万之禄,当是齐王欲以表示其特别之优遇。而孟子志在为政,故亦特辞之。以表示其非为富之志,故在齐仕而不受禄。即此一层,孟子固既可敬者矣。” 季孙子叔疑:朱注:“不知何时人。” 龙断:“龙”、通垄。是高岗。“断”、是绝高处。朱注:“谓冈垄之断而高也。” 有司治之:赵注:“古者市置有司,但治其争讼,不征税也。” 贱丈夫:贪得可贱之人也。 左右望:即左顾右盼,意欲得此而取彼也。 罔市利:“罔” 、同纲。谓见市中有利,则罔罗而取之。 从而征之:谓人皆贱其贪,故从而征取其税捐,后世所谓“商税”是也。
【译文】
孟子辞去客卿的职位,想要回去。齐王亲来看孟子说:“从前我想见夫子,却不能够;等到夫子来齐,才能陪奉夫子,和夫子同朝,心里高兴极了。今又要舍我归去,不知从此以后,能够再相见吗?”孟子答道:“臣虽不敢请求,这本是臣衷心所愿望的。”过了几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想在国都的中央,给孟子一所居屋,每年用万钟的俸禄,供养他的弟子,好使诸大夫和国人,都可尊敬而效法的。你何不替我去说一说。”时子便把齐王的话托陈臻转告孟子。于是陈臻把时子的话告诉孟子。孟子说:“是的,那时子怎么晓得我留不住的呢?假使我真想发财,辞了十万钟的俸禄,却来接受一万钟的薪津,这算是想发财吗?季孙说:‘真奇怪!子叔疑这个人,自己要想做官,君不用他,也就算了罢。却要设法叫做子弟去做卿。人谁不想富贵,他却独独在富贵场中,有霸占山头,私自垄断的样子。’古时做交易的人,拿自己所有的,换取自己所没有的;司市的官吏,不过约束他的争执就算了。但市场上却有一个贱丈夫,必定先找个高高的冈垄登上去,东张西望,好去网罗市场中的利益。人人皆以为这种行为太卑贱,所以就特地征取他的税。征取商税,就是从这贱丈夫开始的。”
二十去齐章
孟子去齐,宿于昼 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 ②;不应,隐 ③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 ④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 ⑤。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⑥;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⑦。子为长者虑,而不及于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⑧?”
【注释】
①昼:赵注:“齐西南近邑也。孟子去齐欲归郑,昼邑而宿也。” ②坐而言:赵注:“客危坐而言留孟子之言也。”朱骏声曰:“古者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盖正身而坐曰“危坐”。 ③隐:依也,凭也。 ④齐宿:“齐”、读斋。朱注:“齐戒越宿也。” ⑤坐我明语子:礼记曲礼:“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按古时席地而坐时代之跪,与椅桌而坐时代之起,方式虽微有不同,而其屈伸腰股以示敬意则一也。曰、“坐,我明语子,”此孟子自居长者态度。据前人诸家考证:孟子去齐,事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孟子年已五十有九,其自称“长者”,不亦宜乎。 ⑥昔者…不能安子思:鲁缪公,鲁君,名显。子思,孔子孙,名伋。后世称为述圣。朱注:“缪公尊礼子思,常使人候伺,道达诚意于其侧,乃能安而留之。” ⑦泄柳申详…则不能安其身:朱注:“泄柳、鲁人。申详、子张之子也。缪公尊之不如子思,然二子义不苟容,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护之,则亦不能安其身矣。” ⑧长者绝子乎:朱注:“长者、孟子自称也。言齐王不使子来,而子自欲为王留我,是所以为我谋者,不及缪公留子思之事,而先绝我也。我之卧而不应,岂为先绝子乎。”
【译文】
孟子离去了齐国,歇宿在昼邑。有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很恭敬地坐着,向孟子说话;孟子不回答,倚靠在几案上打瞌睡。这人不高兴地说,:“弟子斋戒地过了一夜,才敢来说,夫子却瞌睡不理我,请不要见怪,以后也不敢来拜见了。”孟子说:“你坐,我明白告诉你:从前鲁缪公敬重子思,假使不派人在子思身旁伺候,转达诚意,就不能安留子思。泄柳、申详,贤虽不如子思,然皆义不苟容,假使没有人在缪公身旁维护他们,也就不能安留他们。你替我长者筹谋,却不想到那缪公安留子思的态度,只把我当做泄柳、申详,想在齐王面前来维护我;究竟是你先弃绝长者呢?还是长者弃绝你呢?”二十一 尹士章
孟子去齐。尹士 ①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 ②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 ③也!士则兹不悦 ④。”高子 ⑤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余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⑥!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⑦。夫出昼而王不予追 ⑧也,予然后浩然 ⑨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 ⑩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 见于其面,去则穷 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齐人。 ②干泽:求禄也。 ③濡滞:淹久。迟留。 ④士则兹不悦:“则”、犹于也。“兹” 、此也。尹士谓“于孟子此事,颇感不满。” ⑤高子:赵注:“亦齐人,孟子弟子。” ⑥改之:更改之也。盖指改变其不信孟子之心。朱注:“所改必指一事而言,今不可考察。” ⑦反予:召还我也。说文:“反、还也。” ⑧不予追:犹不追予也。 ⑨浩然:“浩浩” 、流也。(广雅释训)朱注:“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⑩由:通犹。 举:皆也。 悻悻然:忿怒不平貌。 穷:尽也。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告诉人说:“孟子不知道齐王不可以成为商汤和武王,就是不明白;知道他不可以,却还要来到齐国,是自己想求官做。走了千里路赶来见齐王,因意见不合便离去,又在昼邑住了三夜才离开,为什么这样迟缓呢?尹士对于这点,颇不满意巴。”高子把这话告诉孟子。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知道我呢?走了千里路赶来见齐王,是我愿意的;因意见不合便离去,难道是我愿意的么!我实在出于不得已啊!我在昼邑住了三夜才离开,在我心中还觉得太快。齐王或许能改悔呢!如果改悔,他一定会追我回去。直等到走出了昼邑而不见齐王来追我,然后像流水般的不止,才有归去的决心。我虽如此,又那里忍心舍弃齐王呢?齐王天资纯朴,还可用以推行善政;齐王如果用我,岂止齐国百姓可以安定,天下的百姓全都可安定了。齐王或许能改悔,我天天这样盼望着!我难道像那器量狭窄的小人一样吗?去劝谏他的君而不被采纳,马上发了怒,忿忿不平的颜色,就表露在脸上,离去时候,便用尽一天力量才肯止宿吗?”尹士听了这话,很惭愧的说:“我尹士真是小人啊!”二十二充虞章
孟子去齐。充虞 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②。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③。’”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④。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⑤,其间必有名世者 ⑥。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 ⑦,则过矣;以其时 ⑧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⑨!”
【注释】
①充虞:孟子弟子。 ②不豫色然:即不悦貌。“豫”、悦也。 ③不怨天不尤人:朱注:“此二句,实孔子之言,盖孟子尝称之以教人耳。” “尤”、过也。 ④彼一时此一时:焦循云:“通解以彼一时为充虞所闻‘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之时,此一时为今孟子去此之时。 ” ⑤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朱注:“自尧主汤,自汤至文武,皆五百余年而圣人出。” ⑥名世者:朱注:“谓其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为之辅助。若臬陶、稷、契、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宣生之属。” ⑦数:朱注:五百年之期。 ⑧时:即时势。朱注:“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也。” ⑨吾何为不豫哉:赵注:“孟子自谓能当名世之士,时又值之,而不得施;此乃天自未欲平治天下耳,非我之愆。我固不怨天,何为不悦豫乎?”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虞曾听夫子说:‘君子遭遇困穷时,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这是一个时候。自古以来,大约五百年,必有一个圣王兴起,在这中间,还有一个才德出众名传当世的贤人。从周朝开国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了,照着五百年的周期日数来计算,已经超过了;用现在时势考察起来,也该有圣贤兴起了。可是现在还没有遇着,大概天意还不想安定这个世界;如果要安定这个世界,当今天的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这样想来,我又有什么不愉快啊?”
二十三居休章
孟子去齐居休 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 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 ③;不欲变 ④,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 ⑤,不可以请 ⑥;久于齐,非我心也。”
【注释】
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乡约百余里。 ②崇亦齐地。 ③退而有去志:朱注:“孟子始见齐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 ④变:谓变其志。 ⑤师命:赵注:“有师旅之命也。” ⑥不可以请:谓齐国正兴师之际,难以请去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邑。公孙丑问道:“夫子做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当初在崇邑,我第一次见到齐王,退下来,便有离开齐国的意思。后来虽然做了客卿,仍是不愿改变初哀,所以不接受俸禄。不料接着又有出师作战的命令,在道理上又不可求去;至于久住齐国,并不是我的心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