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庄子、老子
18446000000016

第16章 滕文公篇第三(4)

景春 ①曰:“公孙衍 ②,张仪 ③。岂不诚大丈夫 ④哉!一怒而诸侯惧⑤:安居而天下熄 ⑥。”,孟子曰:“是 ⑦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⑧也,父命之 ⑨;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⑩,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赵注:“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②公孙衍:名衍,姓公孙。魏人。在魏为犀首之官,故又号犀首。与张仪不善,仪卒,遂入秦为相,佩五国相印,为约长。 ③张仪: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成,入秦为秦惠王相,破纵约。使诸侯连横事秦。 ④大丈夫:今语“伟大之人物”。 ⑤一怒而诸侯惧:朱注:“怒则说诸侯使相攻伐,故诸侯惧也。” ⑥安居而天下熄:赵注:“安居,不用辞说,则天下兵事熄也。” ⑦是:此也,指衍仪辈。 ⑧冠:读贯。谓加冠于首也。古礼了“男子二十始冠,是谓成人。” ⑨父命之:古时男子“冠”,父主其事,故曰“父命”。“命”,告戒也。女子“嫁”,母主其事,故“母命”。此乃喻辞。盖言父命:以义为正;母命:以顺为正,暗讥衍、仪等,皆妾妇之道。 ⑩女家:“女”,通汝。朱注:“女家,夫家也。妇人内夫家,以嫁为归也。” 戒:慎也。 夫子:指丈夫。 以顺为正,胡毓寰云:“孟子以女子于夫,以顺为正;臣之于君,则以义为归。而公孙衍,张仪之徒,阿顺诸侯以取权位,不知以义事君,是妾妇之道也,焉得为大丈夫乎?” 广居:仁也。 正位:礼也。 大道:义也。 与民由之:朱注:“推其所得于民也。”即使民共由此道。 独行其道:朱注:“守其所于已也。”即安贫乐道,守之不失其志。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朱注:“淫,荡其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

【译文】

景春说:“像公孙衍张仪这样人,岂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各国诸侯都会惧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的战争就停止。”孟子说:“这种人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到了成年加冠时,父亲训戒他:‘怎样做个好丈夫!’女子到了出嫁时,母亲告戒地:‘要做个好媳妇!’临行送到门。又特别提醒说:‘现在去到你夫家,必当孝敬公婆,尊重丈丈,随时小心,不可违拗他。’这拿顺从作为正当的,是做妾妇的道理!那公孙衍张仪,柔媚得像没有骨头以的,专做逢迎诸侯的工作,窃取禄位,怎能算是大丈夫呢?居心仁慈,是住在天下最宽舒的住宅,循规守礼,是站在天下最中正的地位,笃行守义,是走在天下最正大的道路。得了志,就领导百姓共同的如此做;不得志,就独自实践他所守的正道。虽是富贵,不能摇荡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移他的节操;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八周霄章

周霄①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②曰:‘孔子三月 ③无君 ④,则皇皇如⑤也;出疆⑥必载质 ⑦。’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⑧。’”,“‘三月无君则吊!’不以 ⑨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也。《礼》 ⑩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 ;夫人蚕缫 ,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 ,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 ,则亦不祭:牲杀 、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 。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 ,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 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 ,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 ;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仕者,与 钻穴隙之类也。”

【注释】

①周霄:魏人。国策魏策:“魏文子田需周霄相善,欲罪犀首。”周广业云:“田需犀首,皆秦惠王时,故霄得问于孟子也。” ②传:古典籍之通称。 ③三月:古人尝举三 、五、七、九等字,皆指多数。故赵注:“三月,一时也。” ④无君:朱注:“谓不得仕而事君也。” ⑤皇皇如:犹皇皇然。孔疏:“犹栖栖也”谓心有所求而不得之状。 ⑥出疆:朱注:“谓失位而去国也。” ⑦质:通贽。亦作挚。仪礼士相见礼:“挚,冬用雉,夏用腒(干雉)。”郑注:“挚,所执以至者。君子见所尊敬必执挚以将其厚意也。士执用雉。”故朱注:“所执以见人者。如士则执雉也。出疆载之者,将以见所适国之君而事之也。” ⑧吊:哀伤也。 ⑨以:通已,甚也。郑注:“已,犹太也。” ⑩礼:礼记。 诸侯耕助以供粢盛:礼祭统:“诸侯耕于东郊,以共(供)齐(粢)盛。”赵注:“诸侯耕助者,躬耕动率其民,收其借助,以供粢盛。”按“助”,借田也。借,通借。古天子,诸侯所耕者,虽秉耒躬耕,不过三推而已,皆借民力而为之,故名。朱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蚕缫:养蚕以缫丝。 衣服:祭服也。 不成:赵注:“不实肥腯也。”谓不肥而瘠。 惟士无田:“田”,圭田也。赵注:“惟,辞也。言惟绌禄之士无圭田者不祭。” 牲杀:“牲”,牺牲也。牛羊之属,宰之供祭祀者。盖牲必特杀,故曰杀。 宴:飨也。按古礼祭祀毕,则烹祭以宴宾客也。 士之仕也二句:赵注:“孟子言仕之为急,犹农夫不可不耕。”按儒家常以仕为职业,士之学,目的多在仕,故论语有“学而优则仕”语。此以仕比之农耕,即显然以仕为衣食矣。本书万章篇云“仕非为贫,而有时乎为贫。”亦斯旨也。 晋国亦仕国也:朱注:“仕国,谓君子游宦之国。”盖韩赵魏分晋,魏为三晋之一。周霄魏人,故举晋为问也。 难仕:不易出仕也。胡毓寰云:“难仕,隐指孟子。儒家虽以仕为业,惟出处去就,又须以义为归。故孟子不愿己轻见诸侯,欲诸侯来就见,以崇其宿儒身分。因此,所至难得为仕机会,故周霄讽之如此。” 室:妻室。朱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媒妁:“媒”,谋也。“妁”亦媒也。说文:“谋合二姓之可否。”今言婚姻介绍人。 又恶不由其道:“恶”,耻也。读去声。胡毓寰云: “旧时以婚姻为人伦之正,惟自择而私从,则社会贱之,孟子以此为喻,言仕本正也,惟不由其道而往者,犹男女私情窃视之类也。故君子恶之。” 与:犹如也。又通举,皆也。

【译文】

周霄问孟子说:“古时侯的君子,出来做官么?”孟子说:“自然出来做官。古书上说:‘孔子三个月不做官,没有君主事奉,心里便皇皇不安起来,离开国境,将往他国时,车上必带着贽见的礼品。盼望在他国得到官爵。’公明仪说:‘古时候的人,三个月没有君上争奉,就感到伤心了。’”周霄说:“三个月没有君上事奉,就要感到伤心,这不免太急了吗?”孟子说:“士的失去职位,如同诸侯失去国家一样。礼经上说:‘诸侯亲耕借田,用来做祭耙的米谷;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来做祭祀穿的礼服。假如祭祀的三牲不够肥壮,粢盛不够清洁,礼服不够完备,就不敢举行祭祀。要是士失去职位,没有了祭田,也就不举行祭祀。特杀的牺牲,祭祀的器皿,应穿的礼服,皆不能齐全,便不敢举行祭礼,也就不敢举行宴会了!这样还不够伤感吗?”周霄说:“出了国境,车上一定带着贽见的礼品,是什么缘故?”孟子说:“士人出来做宫,如同农夫耕田一样,农夫难道因走出国境,就抛弃了他的耒耙么?”周霄说:“我们过去的晋国,也是君子出来做官的国家,没有听说想出来做官有这样的急切,既然士人想做官如此急切,那么君子却不肯轻易的出来做宫,又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男孩生下来,就希望将来替他娶个为妻室;女孩生下来,就希望将来替她找个好夫家。这个父母的心,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不等父母的命令,媒人的撮合,就挖穿墙壁的孔穴,互相偷看,甚至跳越过墙头,共同私奔,恐怕父母和全国的人都要看不起他们了。古时候的君子,未尝不想做官,却怕不依正道;那不依正道去见诸侯,皆是挖壁跳墙的一类了。”九彭更章

彭更 ①问曰:“后车 ②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 ③于诸侯,不以泰 ④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士无事而食 ⑤,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 ⑥,以羡 ⑦补不足,则农有馀粟 ⑧,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 ⑨,皆得食 ⑩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 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仁义哉!”曰:“梓匠轮舆,其志 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 ,其志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注释】

①彭更:孟子弟子。 ②后车:弟子随从于后,所乘之车也。 ③传食:“传”,客馆。犹今之宾馆,或招待所。焦循正义:“傅食,谓舍止诸侯之客馆而受其饮食也。” ④以泰:“以”同已。甚也。“泰”,奢也。“已泰” ,太过分也。 ⑤无事而食:“事”,职也。功也。“无事而食”,犹言无职而食人禄也。 ⑥通功易事:孙奭疏:“盖所作未成谓之事;事之成,则谓之功。”朱注:“谓通人之功而交易其事。” ⑦羡:余也。 ⑧农有馀粟女有馀布:焦循正义:“女以所织之布,易农所种之粟,两相补财皆无不足;惟两不相补,则各有所馀,斯各有所不足矣。” ⑨梓匠轮舆:梓人、匠人,皆木工也。轮人、舆人,皆车工也。 ⑩食:读寺。以食与人也。以下“食”于子,可“食”而食,“食”功,“食”之,皆读寺音。 待:备也。谓守护先生之道,以备后之学者有遵循也。 志:心之所向往,即心愿也。 子何以其志为哉:为下省一“言”字。即“子何以其志为言哉”。 食志:胡毓寰云:“孟子主食功,彭更主食志。极端言之。则食功者,不问其志是否为食,惟有功则食之。食志者,不问其有功与否,惟志于食则食之。”又云:“孟子以为治仁义者,可为人师范,有功文化传播,犹工人为器备用,并非无事而食于人也。”按孟子平生抱负,重在有益于人类,人世间孰有踰于圣人立德立言立功哉! 毁瓦画墁:杜预注:“毁、坏之也。”俞樾曰:画,当读为划。说文:“刨,划伤也。”墁,慢,古字通用。说文:“慢,衣车盖也。”画慢者,划伤其车上之鳗也。毁瓦以治屋言,乃梓匠之事;画墁以治车言,乃轮舆之事。高步瀛曰:“说文慢字,疑后出字。朱注:“墁,墙壁之饰也。毁瓦画墁,言无功而有害也。故解毁坏其屋瓦,划伤其墙饰,亦通。”

【译文】

彭更问孟子说:“后面跟着车子有几十辆,随从弟子有几百人,每到一国,就接受诸侯的招待,驻他的宾馆,吃他的美餐,这未免太过分了么?”孟子说:“如果不合于道,就是一竹篮饭,也不能接受的;合于道,就像舜受尧的天下,也不为过分;你以为太过分么?”彭更说:“不是这样说,我只认为没有功劳而白吃人的饭,那是不可以的。”孟子说:“你如不能分工合作,将自家工作的成果,和别人家去交换,拿多余的去弥补不足的,那种田的农夫,就空有余剩的米谷;纺织的妇女,就空有余剩的布匹。假使他们互通有无,交换成果,那么,虽是木匠和车工,都能够从你这里得到饭吃。何况现在有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出外能恭敬兄长,守护着先王的大道,以备后起的青年,使他们有所遵循和取法。这样人,反不能在你那儿得到饭吃。你为什么要重视木匠车工而看轻那行仁尚义的君子呢!”彭更说:“木匠和车工,他们的心愿,将借这个来找饭吃的;君子行仁尚义,他们的心愿,也是想借这个来找饭吃么?”孟子说:“你何必拿君子的心愿来说呢?只要有功劳于你,可以给他饭吃,就给他吃是了。而且你还是为了他的心愿给他饭吃呢?还是为他功劳给他饭吃呢?”彭更说:“是为了他们心愿才给他饭吃的。”孟子说:“有个工人在这里,毁坏你的屋瓦,涂抹你墙壁的粉饰,他的心愿是想借这个找饭吃的,那你给他饭吃么?”彭更说:“不给他。”孟子说:“那么你不是给有心愿的人吃的,是给有功劳的人吃的。”十宋小章

万章 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毫 ②,与葛 ③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④。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 ⑤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毫众住为之耕;老弱馈 ⑥食。葛伯率其民,要 ⑦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 ⑧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⑨曰:‘葛伯仇饷 ⑩。’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 复雠也。’汤治征,自葛载 ;十一征 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 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 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惟臣 ,东征,绥 厥士女。篚厥玄黄 ,绍我周王见休 ,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 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 而已矣!《太誓》 曰:‘我武惟扬 ,侵于之疆 。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注释】

①万章:孟子弟子。 ②毫:商汤所都,在今河南商丘县。 ③葛:夏之诸候,赢姓之国,伯爵。葛伯国在今河南宁陵县。 ④放而不祀:赵注:“放纵无道,不祀先祖。” ⑤遗:赞去声。送也,与也。 ⑥馈:饷也。以食与人。 ⑦要:读邀。中途拦截之也。 ⑧授:与也。 ⑨书:伪古文尚书商书仲虺之诰篇。 ⑩葛伯仇饷:言葛伯与饷为仇也。 匹夫匹妇:谓庶人也。庶人无妾媵,唯夫妇相匹偶也。 载:始也。 征:上伐下也。 芸:除草也。又作耘。 书:亦伪尚书仲虺之诰文。梁惠王篇亦引之。惟“无罚”作“有苏”,文稍异。按王鸣盛尚书后案曰:“其苏,无罚互异,乃古人引经不拘处;犹上文易‘一’为‘始’,易始为‘载’耳。” 无罚:谓免暴君滥用刑罚也。 有攸不惟臣:“攸”,所也。“惟”,朱注作“为”。“惟”,“为”古通。言“有所不为臣。” 绥:抚也、安也。 篚厥玄黄:似竹匧如今之竹篮。“方曰筐,圆曰匪。” “玄黄”,币帛也。逸周书:“实玄黄于匪。”段注:“古盛帛,必以匪。”盖匪为士女所以盛玄黄之币帛也。 绍我周王见休:“绍”,继也。事也。休,同庥,福禄也。谓继事奉周王而受其庇荫以获恩惠。 实:充满也。 君子小人:“君子”,指在位者。“小人”,指百姓。朱注:“谓细民也。” “取其残:“取”,捕取。“残”,害也。贼也。谓捕取其残害百姓者诛之。 大誓:周书也。朱注“谓与今书文亦小异。” 我武维扬:“我”,武王自谓也。言我武王威武奋扬。 侵于之疆:“之”,其也。谓侵入纣疆而讨伐之。 杀伐用张于汤有光:朱注:取其残贼,而杀伐之功,用以张大,比于汤之伐桀,又有光也。引此以证上文取残之义。”吴辟畺曰:“于汤有光者,盖言武之除暴安民,绍汤之迹,于汤亦有光也。” 云尔:语已词。“尔”,犹“而已”也。(王引之说)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