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不仁者:谓无德之人也。 ②可与言哉:犹言不可与言。即不足以进“忠言”。说文:“直言曰言。”忠亦直也。所谓“教人以善谓之忠,”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也。 ③菑:同灾。④乐其所以亡者:谓不仁之君,徒知荒淫作乐。而招致危亡之祸也。 ⑤孺子:赵注:“童子也。”⑥沧浪之水:“浪”;读郎。书禹贡:“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郑注:“今之夏水。”阎氏四书释地引水经沔水注:“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沧浪洲,汉水经其地,遂得名沧浪之水。武当县,即今湖北均县。县境汉水又名沧浪之水,有沧浪亭,在均县东门外汉水北岸。水色清碧,可鉴眉目;一遇大雨,则泥土冲入,顿成混浊也。”金履祥考证:“沧浪之歌,乃是荆楚风谣之旧,故屈原鱼父辞亦有此句。”盖此歌为民间风谣,渔人歌之,童子亦歌之。 ⑦ 缨:冠系也。 ⑧小子:通为幼弱之称。此指孔子弟子也。 ⑨自取之:缨贵足贱。故赵注:“清浊所用,尊卑若此。自取之,喻人善恶见尊贱乃如此。 ⑩侮:轻慢也。伤也。赵注:“人先自为可侮慢之行,故见侮慢也;家先自为可毁坏之道,故见毁也;国先自为可诛伐之政,故见伐也。” 太甲曰:引书太甲。义详公孙丑篇第四仁则章。
【译文】
孟子曰:“无德的人,怎能和他说仁义呢。他把危险的,反当做安全可靠;灾害的,反看成有利可图。又欢喜做那些亡国败家的事。这种人,还可以和他谈仁义,那又怎么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童子唱道:‘沧浪的水这么清啊,可以洗涤我帽缨;沧浪的水这么浊啊,可以洗涤我的脏脚。’孔子听了,便向学生说:‘你们听啊,水清,就用它来洗涤帽缨;水浊,就用它来洗涤脏脚。这都是那水自取的。’凡是一个人,必定自己先轻慢自己,人才轻慢他;一个大夫家,必定自己先去毁坏,然后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必定自己先去攻打,人才攻打它。书经太甲篇说:‘上天降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造的罪孽,那就活不下去了。’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啊。” 九桀纣章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①,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③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⑤也。故为渊驱鱼⑥者獭⑦也,为丛驱爵⑧者鹯⑨,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⑩也。苟为 不畜 ,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注释】
①也:犹“者”。 ②道:方法;原则。 ③与:王氏经传释词:“与,犹为也。读去声。”④所恶勿施尔也:“尔”,语助。犹之“而已”朱注:“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 ⑤圹:通旷。空阔之原野也。 ⑥为渊驱鱼:“渊”,深水也。⑦獭:读挞。水獭,喜食鱼类。 ⑧为丛驱爵:“丛”,茂林也。“爵”,同雀。古同音通假。 ⑨鹯:挚鸟;似鹞。色青黄,勾嘴,喜击鸠鸽燕雀等食之。⑩艾:草名。其叶可以灸,干久益善。自一年之艾” ,陈久之艾也。朱注:“夫病已深,而欲求干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 为:犹使也。亦假设之词。(王氏经传释词) 畜:同蓄。储存也。 诗:大雅桑柔之篇。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淑”,善也。“载”,则也。“胥”,相也。“及”,与也。“溺”,陷也。言如今之政,其何能善?但君臣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
【译文】
孟子说:“夏桀商纣失去了天下,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因为失去了民心。由此可以知道,得天下是有方法的:能得到天下的人民,就可得到天下了。要得到天下的人民,也是有方法的:得到他们的心,就可得到人民了。要得到人民的心,也是有方法的:人民所需要的,把它聚集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去施行罢了。人民归服仁人,就同水向低处奔流,兽向旷野驰走一样。所以帮着深水处赶鱼的是水獭;帮着丛林里赶雀的是鹰鸥;帮着汤武赶人民的是桀和纣啊,现在天下的国君,如果有爱好仁德的,这些诸侯就帮着他赶人民了;他就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今天想称王天下的人,好像已生了七年的痼疾,还要找寻三年的陈艾,假使不马上储积,就一辈子也找不到。所以现在想王天下的人,如果不把志趣放在仁德上,便一辈子在忧愁耻辱中。诗经上说:‘这些诸侯怎么会有好结果呢?他们只有共同的陷溺在死亡线上罢了:就是这个说法啊。’”十自暴章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②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③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④,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⑤。义,人之正路⑥也。旷⑦安宅而弗居,舍⑧正路而不由:哀哉!”
【注释】
①暴:贼害也。 ②弃:抛弃。 ③非:说文:“非,韦也。” “韦”,通达,相背也。“言非礼义” ,谓违背礼义也。 ④居仁由义:“居” ,安而处之也;“由”,循而行之也。 ⑤安宅:详公孙丑第七矢仁章。 ⑥正路:人所共由之路也;即大道。 ⑦旷:空也。 ⑧舍:同舍。弃也。
【译文】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不可和他谈论道理;自己放弃自己的责任,不可和他有所作为。他所说的,都是违背礼义,所以说他是自己残害自己。认为自身不能处仁行义,所以说他是放弃自己的责任。须知:仁,是极安全的住宅;义,是极正大的道路。现在的人,空着安全的住宅而不住,抛弃正大的道路而不走,真是可悲啊,”十一道在章
孟子说:“道在尔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②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注释】
①尔:通迩。近也。赵本即作迩。 ②人人亲其亲三句:焦循正义:“何谓仁?亲亲是也;何谓义?敬长是也。道,即平天下之道也。事,即平天下之事也。指之以在迩在易,要之以其亲其长。亲其亲,则不致于无父;长其长,则不致于无君。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其为人也孝弟,犯上作乱,未之有也。舍此而一高谈心性,辨别理欲,所谓求诸远,求诸难也。”胡毓寰云:“盖孝弟为仁之本,而仁为修身之基;人人身修,则家齐;家家齐,则国治;国国治,则天下平矣。”
【译文】
孟子说:“平天下的道理就在眼前,却偏要向远处去求寻;平天下的事情极其容易,却偏要向难的一边去求寻。只要人人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天下就会太平了。”十二居下章
孟子说:“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①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②,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③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④也;思诚者,人之道⑤也。至诚⑥而不动⑦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注释】
①获于上:朱注:“得其上之信任也。” ②反身不诚:朱注:“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 “诚”,实也。谓心意忠实也。 ③不明乎善:“明善”,犹言致知。盖知不致,则理不明;理不明,则不知善之当行,而常以伪善相值矣。 ④天之道:赵注:“授人诚善之性者,天也。故曰天道。” “天道”,即天赋于人本然之道,其权操之于天者也。所谓“知命”是也。 ⑤人之道:赵注:“思行其诚以奉天者,人道也。”“人道”,即以人力行之,其权操之在我者也。所谓“行善”是也。 ⑥至诚:谓诚之极也。 ⑦动:感应也。朱注引杨氏曰:“动,便是验处,若发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
【译文】
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对那百姓就无法治理了。但要得到长官的信任,却有个方法:如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长官的信任了。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个方法:如事奉父母,不能得到父母的喜悦,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但要得到父母的喜悦,也有个方法:如反省自身,不能有真实行善的心,就不能得到父母的喜悦了。但反省自身,有真实行善的心,也有个方法:如果不明本性的善,就不能有真实行善的心了。所以这真实行善的心,就是天性中固有的道理。想做到真诚无伪,原是做人本然的道理啊!将真诚无伪做到了极点,还不能感动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如果没有真诚待人,那就绝没有感动人的道理。”十三伯夷章
孟子曰:“伯夷辟①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②,兴③曰:‘盍归乎来④,吾闻西伯⑤善养老者。’太公⑥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⑦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⑧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⑨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注释】
①辟:同避, ②作:起也。 ③兴:亦起也。 ④盍归乎来:“盍”,何不也。“来”,句末语助词。 ⑤西伯:朱注:“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 ⑥太公:史记齐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朱注:“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馁,故伯夷,太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 ⑦大老:言非常之老者。即父老之领袖也。 ⑧天下之父:朱注:“言齿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心,不能外矣。” ⑨七1年:朱注:“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译文】
孟子说:“当初伯夷远避商纣之祸乱,住在北海的边上,听说文王兴起,便感动地说:“何不归到他这里来?我听说西伯最尊敬老人的。”太公也远避商纣的祸乱,住在东海的边上,听说文王兴起,便感动地说:“何不归到他这里来?我听说西伯最尊敬老人的。”这两位老者,高年硕德,是天下最伟大的老人,还来归附文王,就等于天下众人的父亲归附文王一样。天下众人的父亲都来归附文王,他的子女还会到那里去呢?现在的诸侯,有能施行文王的仁政,不过七年之内,必定推行他的政令于天下了。”十四求也章
孟子曰:“求①也为季氏宰②,能无改于其德③,而赋粟④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于鸣鼓而攻之⑤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⑥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⑦!故善战⑧者服上刑;连诸侯者⑨次之;辟草莱⑩;任土地者 次之。”
【注释】
①求:冉求,孔子弟子。 ②季氏宰:赵注:“季氏,鲁卿季康子。宰,家臣也。” ③能无改于其德:“其德”,指季氏之德。季氏所行多违先王之制,孔子深斥其不能辅以改其旧行,反为之加倍敛民财粟。此又见论语先进篇。 ④赋粟:“赋”,税也。左传哀公十二年:季康子“用田赋 。”即指此事。鲁本用“丘赋””,今更增“田赋” ,是于丘赋之外又增田赋。故杜注:“以示改法重赋。” ⑤鸣鼓而攻之:朱注引郑曰:“声其罪以责之。” ⑥弃:绝也。 ⑦罪不容于死:朱注引林氏曰:“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犹恶之;况为土地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则是牵土地而食人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容之也。 ⑧善战者服上刑:“服”,用也。“上刑”,犹重刑也。朱注:“善战,孙膑,吴起之徒。” ⑨连诸侯者:朱注:“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 ⑩辟草莱:“辟”,同辟。开拓也。“莱”,草之总名。“草莱”,谓荒芜未垦之地也。 任土地者:“任”,犹因也。朱注:“如李埋任地力,商鞅开阡陌之类。”
【译文】
孟子说:“从前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好季氏的政德;并且加倍征收百姓的赋税。孔子说:‘求!不像是我的门徒,你们二三子敲着鼓宣布他的罪状,一齐指责他好了。’从这件事看来,国君不能施行仁政,做臣子的还替他求富,这都是被孔子所拒绝的。况且又替他恃强打仗。为着争夺土地打仗,就杀人满野;为着争夺城池打仗,就杀人满城;这正所谓率领土地去吃人的肉,他们的罪,虽一死也不能塞其责呢,所以好战的人,应当用极刑;连结诸侯,兴起兵祸的人,罪减一等;开地垦荒,穷尽地力,增加打仗实力的人,再减一等。”十五存乎章
孟子曰:“存乎人①者,莫良于眸子②;眸子不能掩其恶③。胸中正,则眸子了④焉;胸中不正则眸子耗焉⑤。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⑥?”
【注释】
①存乎人:“存” ,察也。祭人之邪正也。 ②眸子:目瞳子也。俗称“眼珠”。③不能掩其恶:大戴礼云:“目者,心之浮也。”人心之诚伪,善恶,邪正,往往都从眼光中流露出来。所谓传神正在阿堵中。故“眸子不能掩其恶。” ④了焉:即了然、“了”,明也。宋人青箱杂记述孟子了焉眊焉,并作了然,眊然。“焉” ,“然”二宇,音同用通。又作语助末词。 ⑤眊焉:赵注:“蒙蒙目不明貌。” ⑥人焉瘦哉:“瘦”,匿也,藏也。朱注:“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
【译文】
孟子说:“观察人的邪正,没有比观察人的眼珠更好了;眼珠不能遮掩他的恶念。心念正,眼珠就明亮;心念不正,眼珠就昏昧。听了他的说话,再看他的眼珠,人的邪正,那里隐藏得过呢?”十六恭者章
孟子曰:“恭①者不侮人,俭②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③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④?”
【注释】
①恭:谦逊也。 ②俭:节约也。 ③惟恐不顺:赵注:“有好侮夺人之君,恐人不顺从其所欲。” ④声音笑貌:朱注:“伪为于外也。”
【译文】
孟子说:“谦逊的人君,是不会侮慢人的;节约的人君,是不会掠取人的。像那侮慢人掠取人的人君,只怕人民不顺从他,这怎能算是谦逊节约呢?谦逊节约,那里能用声音笑貌假装出来呢?”十七淳于章
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亲②,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③也。”曰:“今天下溺④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⑤?”
【注释】
①淳于髡:姓淳于,名髡。齐之辩士。 ②男女授受不亲:礼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朱注:“授,与也;受,取也。古礼:男女不亲授受,以远别也。” ③权:称锤。赵注:“权者,反经而善也。” “经” ,常也。男女授受不亲,言常道也;嫂溺援之以手,处变道也。盖变无定法,须随时随地权衡轻重使得其宜,是即谓之权。 ④今天下溺:朱注:“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当从权以援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 ⑤天下溺:子欲使我手援天下乎:赵注:“当以道援天下,而道不得行。子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胡毓寰云:“天下事至繁,援嫂事至简;以至繁之事而欲以只手援之,岂能成乎?”
【译文】
淳于髡问道:“男女不能彼此直接用手相接受,这是合于礼么?”孟子说:“是合于礼的。”淳于髡道:“如果嫂子掉在水里,用不用手去救她呢?”孟子说:“嫂子掉到水里,如不去救地,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不能直接用手相接受,这是常礼;嫂子掉到水里,用手去救她,这是权道。”于髡说:“现在天下百姓的痛苦,也像掉在水里一样,夫子不肯救他们,是什么缘故?”孟子说:“天下的百姓掉在水里,要用道来救他们;嫂子掉在水里,要用手来救她。你要我用手救天下的百姓么?”十八公孙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①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②之。父子之间不责善③,责善则离④。离则不祥⑤莫大焉。”
【注释】
①反夷:谓反伤害情感也。“夷”,伤也。朱注:“教子者,本为爱子也;继之以怒,则反伤其子矣。” ②易子而教:朱注:“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不失其为教。” ③责善:相责以善也。朱注:责善,朋友之道也。” ④离:乖离,不和也。 ⑤不祥:“祥” ,福也。不祥,即非福。儒家伦理道德,建立在情感上,故家庭以情感为主。设若父子不和,则非家庭之福。
【译文】
公孙丑问道:“君子不亲教他的儿子,是什么缘故?”孟子说:“在形势上是有所不能行的。教子必用正道;如用正道教导他,他不听话,接着便要怒语相加。怒语相加,就反伤了情感。儿子反抗,却认为‘父亲教训我用正道,父亲本身也不见得遵守正道呢?’这就使父子互伤感情了。父子互伤感情,那就糟透了。所以古人宁愿和别人交换儿子教导,父子之间不用善道互相责备,如用善道相责,就使亲情伤离而不和了。亲情不和,非福的事,没有比这更大了。”十九事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