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做官是为了行道,并不是为贫穷,但有时却为了贫穷。娶妻是为了继嗣,并不是为了奉养,但有时却为了奉养。为了贫穷来做官,往往辞去大的职位,而接受小的职位,辞去优厚俸禄而接受薄少的俸禄。辞去大的职位而接受小的职位,辞去优厚的俸禄而接受薄少的俸禄,怎样才相宜呢?像看守城门和敲更守夜的最适宜。孔子曾做过管领仓库的小吏,他说:‘只要将账目计算对就行了。’又曾做过看守园囿的小官,他说:‘只要牛羊肥壮长大就行了。’如果位分低,要谈位分高的事,就有僭越的罪了。但是自身站在朝廷上,占着高位,而不能施行大道,这是可耻的。”十五士之章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①,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 “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②也,固受之。”曰:“周之③则受,赐之④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⑤之于子思也,亟⑥问,亟馈鼎肉⑦。子思不悦;于卒⑧也,摽⑨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⑩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盖自是台无馈 也。悦贤不能举 ,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 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 继粟,庖人 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 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 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也。”
【注释】
① 之不托诸侯:“士” 、指读书明道而未入仕之人。即尚无禄位者。“托” 、寄也。谓不仕而食其禄也。 ②氓:民也。 ③周之:救济之。朱注:“视其空乏,则周恤之,无常数。君待民之礼也。” ④赐之:馈赐之。朱注:“谓予之禄,有常数,君所以待臣之礼也。” ⑤缪公:即鲁穆公,悼公孙,名显。 ⑥亟:读器。屡次。 ⑦鼎肉:熟肉。 ⑧卒:末也。 ⑨摽:麾也。同挥。 ⑩稽首:叩头至地。 犬马畜伋:“畜”、养也。子思名伋。谓君徒以食品供养贤士,不知举而授之大政。 自是台无馈:“台” 、主使令之官,乃隶仆之至卑者,缪公以子思不悦,故自是不再命台官馈鼎肉。 举:用。 将:送。 廪人:掌出纳米谷之官。 庖人:掌膳食之官。 仆仆尔:烦猥貌。“尔”、犹然也。 女:读去声,作动词用。谓嫁女也。
【译文】
万章问道:“士人不寄食于诸侯,是什么意思?”孟子说:“是不敢啊!诸侯失了国而寄食于别的诸侯,这是合礼的;士人寄食于诸侯,是不合礼的。”万章说:“君送米粟来,他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可以接受的。”万章说:“接受赠粟,是什么道理呢?”孟子说:“国君对于百姓。本应周济的。”万章说:“周济便可接收,赐予就不可接受,这是为什么?”孟子说:“是不敢啊!”万章说:“请问不敢.又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看守城门的和敲更防夜的,皆有固定职务。才能吃君的常禄;若没有固定职务,就受君的赏赐,这是不恭的。”万章又道.:“君送来的就接受,不知可以常久继续下去么?”孟子说:“从前鲁缪公对待子思,屡次派人来问候,屡次送熟肉来,子思便不高兴,后来竟把缪公派来的人,挥出大门外去。然后朝着北面叩头再拜而不接受,且说:‘从现在开始,才知道君是以对待犬马对待我呢!’自此以后,缪公就不再派台官来了,尊敬贤人,不能重用他,又不能奉养他,这可以说尊敬贤人么?”万章说:“请问国君要奉养君子,怎样才可以说奉养呢?”孟子说:“初次用国君的命令送礼物去,便再拜叩头接受。以后管米的廪人,继续送米来;管肉的庖人,继续送肉来,不再用君命了,子思认为送熟肉来,叫自己烦琐的屡次拜谢,这不是奉养君子的道理呢。从前尧对待舜,派他九个儿子事奉舜,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又命百官具备了牛羊仓廪去奉养舜于田野间,后来又推荐他登上高位。这样,才可说是王公尊敬贤人的模范呢。”十六不见章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①曰市井②之臣;在野③曰草莾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④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住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⑤!’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⑥,招虞人以旌⑦;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⑧。’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⑨。庶人以旃⑩,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 ‘周道如底 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注释】
①国:都邑。 ②市井:街市。 ③野:田野。即乡村。 ④传质:朱注:“传、通也。质者、士执雉,庶人执骛,相见以自通者也。”质通贽。 ⑤云乎:语已词。 ⑥齐景公田:景公为春秋齐国之君,灵公之子。名杵臼,谥景。田、猎也。 ⑦招虞人以旌:“虞人” 、掌山泽之官,亦主苑囿田猎。“旌”旗之注析羽者。 ⑧元:首也。 ⑨皮冠:古田猎之冠。国君田猎,欲招虞人,则以此为信符。 ⑩旃:曲柄旗。 旂:古者以帛上绘龙、端着铃者为旂。 诗云:诗经小雅大东之篇。 周道如底:“周道”:大路。“底” 、通砥,砺石。言其平也。 矢:直也。 视:朱注:“视以为法也。”
【译文】
万章道:“请问士人不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说:“在国都中,叫做都市的臣子;在乡村里.叫做草野的臣子,这两种人都是平民。平民没有通贽做过人臣的,就不敢接见诸侯,这是礼节呢!”万章说:“平民,国君叫他服役工作,就去服役工作;国君要招见他,他反不肯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去服役工作,是应该的;去进见诸侯,是不应该的。而且国君要想招见士人是为什么呢?”万章说:“因他见识广,因他很贤能。”孟子说:“既然是因为他见识广,就是天子尚有不敢召的尊师,何况诸侯呢?假使因为他的贤能,那末我没听说过,要见贤人可用命令去召来的。从前鲁缪公屡次去见子思,问道:‘古时千乘的国君交友士人,你以为如何?’子思不高兴地说:‘古人有句话:国君尊重贤士,应该事奉他,怎么可以友他呢?’我想子思的不高兴,岂不是说:‘按照地位。你是君,我是臣。臣子怎敢和君为友?按照德行,你该奉事我的,怎么可与我为友呢?’这样看来,千乘的国君,要和他交朋友,远不能够,何况用命令召见吗?从前齐景公打猎,派人用旌去招虞人,虞人不来,景公要杀他。孔子称赞他说:‘志士总不记自己应该死在沟壑里,勇士总不忘记自己应该死在战场上。’孔子为什么称赞他呢?因为他不屈于不合理的招唤!”万章说:“请问招虞人,要用什么?”孟子说:“应该用皮冠。招平民用旃,招士用旂。招大丈用旌。把招大夫的旌去招虞人,所以虞人至死不敢去。把招士的旃去招平民,平民怎么敢去?何况用招不贤的礼节去招贤人呢!要想见贤人,却不用见贤人的道,就像要他进屋子里来,却把门关起来一样。义,是条大路;礼,是扇大门。只有君子才能走这条大路,出进这扇大门。诗经上说:‘大路平坦得像磨刀石,笔直似箭杆一样;是在上的君子所实践的,在下的小民看做榜样的。’”万章说:“孔子听到召见的命令,不等车马驾好就走。这样,孔子也有不对的吗?”孟子说:“孔子那时在鲁国做官,他有官职,鲁君是用官职召见他的。”十七 一乡章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①,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人②。颂③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④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一乡之善士:朱注:“言已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然。” ②尚论古人:“尚”,上也。进而上也。“论”、议也。赵注:“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乃复上论古人,颂其诗,读其书,须论其世也。” ③颂:通诵。 ④论其世:谓考论其当世行事之迹。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善士,才能结交一乡的善土;一国的善士,才能结交一国的善士;天下的善士,才能结交天下的善士。如果以结交天下的善士还不满足,再进而推论到古人,诵他的诗,读他的书,怎能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呢?所以又要考究他的身世和一些背景,这就可说上友古人了。”十八问卿章
齐宣王问卿①。孟子曰:“王,何卿之问②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③,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④。”曰:“君有大过⑤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⑥。”王勃然⑦变乎色。曰:“王勿异⑧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⑨。”王色定⑩。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问卿:问为卿之道应如何。“卿”、官名。古天子诸侯皆置之。分上中下三级,位在大夫之上。 ②何卿之问:卿有二种,谓问何种之卿。 ③贵戚之亲:赵注:“谓内外亲族也。”正义:贵族之卿.以亲而仕。 ④异族之卿:赵注:“谓有德命为王卿”。正义:“异姓之卿,以贤而仕。” ⑤大过:谓过恶之大,足以亡其国者。 ⑥易位:谓“易君之位,更立贤者。” ⑦勃然:变色貌。 ⑧异:怪也。 ⑨正对:谓以正义相告。 ⑩色定:谓意解而面色复定也。
【译文】
齐宣王问做卿相的道理。孟子说:“王是问那一种卿相呢?”宣王说:“卿相也有不同么?”孟子说:“不同的。有同姓亲族的卿相,有不同姓的卿相。”宣王说:“请问同姓卿相怎样?”孟子说:“国君有大过恶,就去谏争,如果反复劝谏还是不听,就应该更换君位,乃立宗族中的贤者。”宣王听了,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王不要见怪,王既问我,我不敢不用正理奉答。”因此、宣王脸色稍稍平定;又才问不同姓的卿相怎样?孟子说:“国君有过错,就去进谏,如果再三劝谏,还是不听,就应辞职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