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民
西王母本来极有可能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氏族部落名称,其首领叫西王母。其部族也叫西王母,曾经延续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秦汉以后,有关西王母的传说经过道家方士的仙化。使西王母成为一位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的女仙,成为民间神话中一位颇有影响的神话人物。
有人认为,西王母最早见于殷墟卜辞,曰“西母”。殷墟卜辞纪实纪事,绝少神话成分,如果“西母”真的就是西王母,那么西王母当然是氏族首领无疑。《山海经》所记载的西王母。其形象也是氏族部落首领的形象。《西山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历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禄,见则其国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这段文字倘若没有讹错。可以使我们知道以下内容:
西王母所居之山玉山,郭璞注云:“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以积石山为坐标,玉山在积石山之东七百八十里,以今之地理位置度之。当在今甘肃东部。此出有奇异之兽及奇异之鸟。兽有点类似羚羊,鸟能食鱼。这些异兽异鸟虽然少见,但仍然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具有神秘怪异的成分。由此可知,玉山不是神话中虚无缥缈的山。
西王母蓬发而戴胜,郭璞注云:“蓬头乱发。胜,玉胜也。”不把头发盘起而直接披散开来,玉胜既起着装饰作用,也起着将头发向后束压的作用,这不但不奇怪,反而倒是古代边远地区人们的正常装束。西王母又是豹尾虎齿,这是图腾时代的正常现象。以豹尾虎齿为装饰,可知其氏族图腾为虎豹。从其图腾推测,大约其氏族以游猎为主。西王母善啸,这也是游猎之人的一项必备本领,以啸声惊吓动物,招呼同伴。今甘肃中东部农民,此山呼彼山之人,亦以啸声为号,其中尚不乏善啸者。西王母的形象是人而不是神怪。
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这恰好说明了西五母氏族部落首领的身份。古代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具有巫的身份。他们既是实际生活的领导者,又是神的意旨的传递者,其对生产和部族活动的规划指导以及对大众的惩治处罚,都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征求神意后进行的。他们同时还要为人们祈福禳灾,招魂治病,兼具着医的功能。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西王母也正是这样的氏族部落首领。
《山海经·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儿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郭璞注:“梯谓凭也”。学者考证,“杖”字为衍文。西王母头戴玉胜,凭几等待三青鸟为之取食。令人想象到后世的猎鹰搏兔。说西王母时代已经能够驯养猛禽为之捕猎,令人有点难以相信。《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日青鸟”。《西山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袁珂说:“从其居地及其形貌可以想见。此三青鸟者。非婉转依人之小鸟,乃多力善飞之猛禽也”。但是,如果考虑到古代以图腾为氏族名号,那么,三青鸟是人是鸟,也还值得研究。对这一段话亦可理解为,西王母为几个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大鵹族、少鵹族、青鸟氏族等都奉西王母为盟主而向其贡献食物。
《出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皆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
这里所述的地理方位,大略在今祁连山一带。郭璞注云:“河图玉版亦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西山经曰:’西王母居玉山。‘穆天子传曰:’乃纪亓名迹于弇山之石,曰西王母之山也。‘然则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故记事者各举所见而言之”。郝懿行云:“今本穆天子传作纪亓迹于弇山之石。亓即其之假借字也。郭云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以当为居。以,古字作宫,居,古文作尻,皆形近而讹也。藏经本作虽以昆仑为宫,其意亦通也。经言西王母穴处者,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是知此人在所,乃以窟穴为居。故穆天子传载:为天子吟曰:虎豹为群,鸟兽与处。盖自言其实也。它书或说西王母所玉阙金堂,徒为虚语耳”。他们都注意到,西王母所居之地,不仅一处,并且是穴居,不是什么玉阙金堂。这是符合西王母氏族部落情况的。西王母氏族大约在今甘肃境内由东向西移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说自己是“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是由东方向西迁移。有人考证古所谓昆仑即今之祁连山脉。这正是西王母部落的活动范围。《穆天子传》所说的弇山即崦嵫山,《山海经·西山经》说崦嵫山在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郭璞注云“日没所入山也”,距鸟鼠同穴山不太远而又是日没所入之山,仍然是祁连山范围。三青鸟所居的三危山,也属于祁连山的范围。西王母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所以在一些资料中对西王母所居之地的说法不同,但总之都属于昆仑山。在古代,昆仑山似乎包括着中国西北地区相当大的范围。
西王母部落很早就和中原地区有所交往。《礼纬·斗威仪》:
西王母献地图及玉珏《路史·西王母辨》谓舜时)。
《尚书纬·帝验期》:
西王母于大荒之国得益地图,慕舜德,远来献之。
这些说法不见得可靠,但西王母部落与中原地区交往的历史应当是相当长的。殷墟卜辞有关于王母的记载,东方的射箭能手羿有拜访西王母的传说,周穆王西征,与西王母部落有着亲切友善的交往。《穆天子传》所述周穆王与西王母交往的情节大致还是合理的:
丁巳,天子西征。己未,宿于黄鼠之山西口。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口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华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乌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氏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心中翔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第一天,周穆王以贵重的礼品拜望西王母,第二天于瑶池之上欢宴,双方互相以歌声酬答。西王母雍容平和,与周穆王以平等的身份会见饮宴,完全符合外交礼仪。在这个故事中,西王母说自己是由东向西迁至当地的,与虎豹乌鹊相处,对中原流露出仰慕之情,完全没有神仙家的气味。
西王母的神仙化应该是从汉代兴起的。六朝以后的道士又予以种种包装,使西王母成为一位至高的女仙。秦汉之际神仙家起,修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成为一时风尚。汉初实行黄老之治,道术阴阳讖纬成为官方之学。在这种环境下,西王母的传说很符合道家方士们心目中的神仙,于是就予以种种的仙化。昆仑山以其遥远博大,奇草异花,珍禽怪兽等种种独特之处,在中原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成为神仙家们极力鼓吹的伟大之处和神仙们居住之处。《河图·括地象》:
昆仑山从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
地中央曰昆仑。
昆仑在西北,其高一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
昆仑有柱焉,其高入天,即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如削,下有仙人九府治之。
在神仙家看来。昆仑山既然是仙人们住的地方,那么,西王母居于昆仑山,当然是神仙。不但是神仙,而且还是大仙,是神仙家们心目中的偶像。《尚书纬·帝验期》:
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
神仙家推崇西王母,是由于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掌管着人间的瘟疫和刑罚,是执掌人间生命的大仙,并且握有不死之药。
东汉王逸注楚辞,谓崦嵫山为日入之处。郭璞注穆天子传,谓西王母所居之弇:“弇、弇嵫山,日所入也”。郭璞注山海经,说西王母“又有三足乌供给使”。三足乌为神话中太阳之精。郭璞的观念,即从汉代而来。西王母既居住在日入之处,三足乌又是其奴仆,自然具有极大法力。《山海经》载昆仑山有不死之树,居于昆仑山之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皆操有不死之药,那么西王母则更应该有不死之药。《淮南子·览冥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神仙家相信,西王母是有不死之药的。修道者往朝西王母,就是为了求得不死之药。在神仙家的宣传和影响下,民间也把西王母视为长生不死的象征。
由于西王母的名号,有人又造了一个东王公与之相配。托名汉东方朔撰的《神异经·中荒经》: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翼,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这个故事虽然编得拙劣而无聊,但却符合民间的信仰。常任侠在《汉代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对于汉画艺术的影响》中说:“当时的富贵阶级,求无不得,单独求不到神仙,得不到长生,终须死亡。在生时则图画神仙于明堂、灵台,在死后则雕刻神仙于享堂、墓室;在生时则极尽声色耳目之娱,在死后的墓室中,仍然刻画着宾客宴饮、妓乐百戏等等,以继续人生之乐。”在该文中以及《河南省新出土汉画像石刻艺术初探》中又说,汉画中的神仙,西王母是常见的,在传说中也就是能致长生的仙人之一。瑶池、琼岛是她所居的地方,蟠桃神话也与她有关。较早的传说,西王母原是西戎种族名,在《尔雅注》说她是昏荒之国,《淮南子》说她在流沙之濒。晋人干宝《搜神记》所述的汉魏传说中,已记着“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的故事。并有汉哀帝“建平四年夏,京师郡国民,……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西王母有使人不死的神通,迷信已普及于汉代的民间。汉人怕她寂寞,又配之以东王公,常见于汉石刻中,并常见于汉镜中。朝鲜乐浪发掘的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漆盘,有彩绘的西王母像,是一件很著名的古代艺术品。冯云鹓《金石索》说,武梁祠后石室画像,第二石“画云物神仙之状,上作二神一男一女,疑东王公西王母也。汉人镜铭中每乐道之。《神异经》云:西王母岁登希有鸟翼上,会东王公也。一侍者手扶一物而三珠,疑即三珠树。《山海经》云:三珠树叶皆为珠也”。通沟高句丽右墓壁画,敦煌北魏壁画,都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在南阳的画像中,同样表现了这个神话传说。他如羽化登仙的企望,南阳画像中常见的羽人,也是西王母崇拜的一类。西王母的传说,后世愈加美化,为中国的原始神话之一,也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这里的三珠树,袁珂《古神话选释》认为是不死之树,似乎更有道理。姚宝瑄在《域外西王母神话新证》中说,西王母神话在中亚西亚流传,手持不死之树是其主要特征。
托名汉东方朔撰或曰汉班固撰实际可能是六朝道士撰的《汉武帝内传》,把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美化,使其成为道士们心目中标准的仙人。说西王母是一个容貌绝世,有大群仙姬随侍,向武帝说法,武帝拜受道家修炼之术的威严女神。并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汉武帝。这一形象,和《穆天子传》中的形象干脆是两回事了。
这样的一位西王母,自然不宜再居于岩穴之中。于是,其居住之地也被改造成华美非凡的宫殿。托名汉东方朔撰的《海内十洲记》:
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上通璇玑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此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网柄矣。
西王母既然在此居住并管理这个地方,当然应该有显赫的地位而非一般的仙人可比。唐末五代的道士杜光庭在其所撰的《墉城集仙录》中,便把西王母说成是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说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与由东华至真之气所化生的东王公,共理仙事。“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西方属金,故西王母又称金母,世之升天之仙,“其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元始天尊”。对《山海经》所载西王母的形象,他觉得不像女仙之首,于是又说:“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西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
至此,西王母的形象演变还没有最终完成。再进一步,由于《汉武帝内传》中有王母赐蟠桃给汉武帝的情节,后来的小说、戏曲中,多据此衍为王母设蟠桃盛会的故事,每当蟠桃成熟时,王母大开蟠桃寿宴,诸仙都来为其上寿。西王母变成了天上的至上神王母娘娘了。
西王母故事在民间流传数千年,其影响是巨大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在论及中国神话与传说时说“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但这主要是道家的宣传和影响。西王母从人到神仙的演变过程历历可寻,这和其他的英雄神或始祖神不同。古代人们对祖先和英雄的崇拜,在口头传诵中对祖先和英雄的事迹加以神化,使其成为受人尊崇的神。始祖神和英雄神往往一出世便有许多神迹,他们大多都有许多英雄的伟大事迹,并且在完成其英雄事业中往往表现出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本领或得到其它神力的帮助。他们是人,又是神,由人到神的过程无迹可寻。西王母则没有什么英雄业绩,不是英雄神或始祖神,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人为地塑造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仙人。这是西王母的幸运,也是西王母的悲哀。
(《甘肃文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