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在李开复看来,有时候没有钱以为有很多钱就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当拿到了很多钱的时候就会发现,人生非常空虚。李开复说,把财富当成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是非常没有想象力的事情,人生的目的应该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的人生的目的是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说,他的老师告诉他,人生的目的就是世界因为有你而不同。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有你、一个没有你,怎样去做才能让有你的世界和没有你的世界差别最大化,而让这世界因为有了你而做的更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这才是我们一生为什么存在的真正意义。
“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李开复最后说,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价值取决于你所做出的贡献
曾有人问李开复:“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名利的人才有价值?”李开复是这样回答的:“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李开复的回答告诉我们,名利和金钱的多少不是判断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有钱,有势,有权,都不能代表一个人有价值,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关键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李开复多次在演讲中表示,希望将来自己的墓志铭上,能有自己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贡献。他说:“我一直很喜欢一个有关墓志铭的测试:我希望将来人们能够记得的,是我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对人类的贡献。教育方面的工作很有意义。假如我写的信、写的书没人看,没有成效,那我就不会做。正是因为我看到很多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我才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虽然李开复是一个忙碌的人,但他仍然会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去解答年轻人的提问,“只要一个人真正决定做一件事情,时间问题并不难解决。”李开复如是说。可见,他认为为学生释疑解惑是一件能够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是一件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事情,因此他才会坚持下去。
有一次,李开复到高校演讲,其间有名学生直截了当地对李开复说:“我希望像您一样成功。”李开复问他:“你理解的成功是什么?”他说:“当官管人很过瘾,尤其给员工发薪水时,一定有大权在握的感觉。”
听到这样的话,李开复暗自吃惊,心想:这名学生怎么会追求这种外在的、肤浅的感觉呢!后来李开复有意与学生“闲”聊,才发现有那种偏执想法的年轻人不是个例。他们认为当官赚钱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为那样才算成功。李开复说:“如果这个学生带着这种想法进入任何一家公司,他都不会被上司欣赏甚至很快被解雇,因为他将追求的个人感觉置于公司之上。”
李开复的断言并非一己之见,而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他有多少钱,他多有名气,关键在于他是否做了一些对社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比如,有个年轻人,出生于香港,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哈佛大学的硕士。他曾在华尔街著名的金融机构工作,27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瑞士某银行联席董事,后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
看到这里,我们觉得照这样发展下去,他的前途将不可限量。然而,2001年冬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突变。他在探访河南艾滋病村时,看到阴暗破陋的屋子里,一个个骨瘦如柴的病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由于缺乏药物,他们陷入了绝望和消沉之中。看到这样一幕,他哭了,并下定决心为那些不幸的人做些事情。
于是他辞去了工作,开始在中国各个艾滋病区奔走,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筹募善款。他以金融人士的缜密,制定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助方案,他的“智行救助体系”给3000多名艾滋病孤儿带去了希望。他所获得的成就感绝不比任何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小,与一年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银行投资家相比,他所获得的是3000多个孩子亲切地喊他“杜叔叔”,他从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中看到了温暖和希望。
这个人叫杜聪,虽然他没有高官厚禄,没有赚得金山银山,但是他所做的事情被人称颂,他给一个个陷入绝望的病人带去了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希望。他原本可以成为华尔街耀眼的投资银行家,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艾滋病孤儿。杜聪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够充分体现他的人生价值。
在这一点上,李开复也有类似的表现。他放弃安稳的任教工作,放弃微软、Google开出的高薪,毅然从事创业工作,从事教育工作。他通过创办创新工场,来帮助年轻人成功,通过出书、写信、办网站、演讲等,给年轻人积极的影响。他积极奉献,不求回报,是一个将名利置之度外的人。
不可否认,李开复、杜聪等人是才华横溢的人,当他们的才华能够修身、齐家时,是不是有价值呢?当他们的才华能够让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时,是不是有价值呢?当他们的才华能够给别人提供帮助,给人带来幸福时,是不是有价值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价值观决定你的一生
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它不但引导我们追寻自己的理想,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自身价值观的流露。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都是一个人思考和判断的素材。有的人、有的事,唤起人们由衷的尊重景仰,也有一些人和事招致鄙夷、怨恨或者嘲弄。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准绳,这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做出选择,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人们对于是非对错、轻重缓急的判断,主导人们对自己所置身的现实做出回应。
尽管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头脑中的价值观却可能大相径庭。而人们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乃至生活际遇,无不受到各自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在希腊有个流传甚广的古老传说,讲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时常专注于思考哲学的奥妙,就连走路的时候也在仰天冥想。结果终于有一天,他因此而一头摔进了路边的水井,弄得浑身透湿,好不狼狈。这时,有位色雷斯妇女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她挖苦哲学家说:“你连自己脚下的东西都没看清楚,就想看清天上的东西。”
故事中的哲学家和色雷斯妇女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对哲学家泰勒斯来说,思索哲学的奥妙,即所谓“天上的东西”,比留意地面上的陷阱更有意义和价值,所以他选择仰天冥想作为自己的生存姿态;而对于那位色雷斯妇女来说,哲学问题、宇宙奥秘根本毫无意义,小心走路、看清现实世界比什么都要紧。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别悬殊,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却又同是个人价值观影响的结果。
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有类似情形。有的人向往健康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爱”和“健康”一定是他们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另一些人喜欢一切有创造力的事物,他们总想突破已有的框架,发现全新的天地,那么“创造”和“活力”就是他们最为珍视的核心价值;崇尚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人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而对唯美主义者来说,“美”才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
美好的价值有很多种:“诚信”、“善良”、“仁爱”、“勇敢”、“坚强”、“快乐”、“自由”、“创造”、“平等”、“和谐”、“勤奋”、“慷慨”、“正直”……这些价值人人赞同,但哪一项价值才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呢?
读到这里,读者不妨试着将上面这些描述价值的词汇(以及其他你可以想到的词汇)写在一张张单独的小卡片上,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不应该抛弃的几项价值。接下来,你可以从选出的价值观中放弃一种对自己来说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从剩下的价值观中放弃一种……你一定会发现,当自己手中只剩下三四张小卡片时,无论想放弃哪张都是那么困难,以至于必须忍受内心的痛苦挣扎……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它表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自己最珍惜、最难以割舍的原则或理念。看看你手中剩下的最后几张卡片,写在上面的就是你的核心价值,是你心灵栖息、安身立命之所在。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和生活选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试想,如果泰勒斯没有将参透“天上的奥妙”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上,他就不可能投入地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哲学,不可能成为在一代代后人的教科书中占据显赫一章的哲学之父。所以,我们的价值观,就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决定了我们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存于世就要心怀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的大智慧。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感恩节那天,一位中年人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坐在牧师面前,向牧师诉起苦来:“都说感恩节要感谢上帝,可是我一无所有,失业已经大半年了,找了十几次工作,也没有成功,有什么值得我去感谢的?”
牧师平静地问:“你真的一无所有吗?上帝是仁爱的,难道你不觉得吗?这样吧,我给你一张纸,一支笔,你把我问的都记录下来吧!”
牧师问中年人:“你有太太吗?”
中年人回答:“我有太太,虽然我找工作遇到了困难,但她还爱着我,鼓励我。相比之下,我感到越来越惭愧了。”
牧师问中年人:“你有孩子吗?”
中年人回答:“我有孩子,有5个可爱的孩子,虽然我没办法给他们好吃的,好玩的,没法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孩子们很懂事、很争气。”
牧师问中年人:“你胃口好吗?”
中年人回答:“呵,我的胃口非常不错,由于没什么钱,我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胃口,常常只能吃七成饱。”
牧师问中年人:“你睡眠好吗?”
中年人回答:“睡眠?呵呵,我的睡眠棒极了,躺下就睡着了。”
牧师问中年人:“你有朋友吗?”
中年人回答:“我有朋友,我失业的这段日子里,他们不时给我提供帮助,而我无法回报他们。”
于是纸上记录了这么五条:我有好太太、我有好孩子、我有好胃口、我有好睡眠、我有好朋友。
牧师让中年人把这些念出来,然后对他说:“祝贺你,感谢我们的上帝,他是何等地保佑你,赐福给你!你回去吧,记住要感恩!”
中年人回到家里,默想刚才的对话,照照那久违的镜子,发现自己的头发凌乱不堪,衣服也有些脏……于是他带着一份感恩之心,重新打理了自己,振奋了精神,不久后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有的人拥有很多财富,却没有给别人留下好感;有的人拥有权力和名利,却没有给人留下福祉。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拥有的不多,可能留下的也不多,但是千万别忘了留下感恩之情。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感恩之情也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李开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在给中国学生分享童年的故事时,多次讲到他因为骄傲被母亲痛打了一顿,那次教训让他终生铭记。他之所以屡次提到这件事情,一方面是为了让别人从他的教训中认识骄傲的危害,另一方面实则是对母亲表达感激。如果你听过开复老师的讲座,相信你能从他的话语中看到那种强烈的感恩之情。
同样的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一样的色彩。懂得感恩的人,会觉得世界很美好;不懂得感恩的人,会觉得世界很糟糕。因此,想要生活得更快乐,我们需要心怀感恩,这是我们给身边的人留下的最美好的东西、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在李开复的眼里,兰迪教授是一位有感恩之心的人。他总是劝大家心存感激,多为别人着想。有一次,兰迪教授在讲座中说,妻子生日的那天,他为了准备那次讲座,没有好好替妻子过生日。随后,他当场推出了一个大蛋糕,把妻子请上台,为她唱生日歌曲,以此来对妻子表达感谢。
兰迪对他的恩师也心存感激。他清楚地记得,当初他不讨人喜欢又自以为是的时候,他的恩师利用散步的机会,亲切地搂着他的肩膀说:“兰迪,你很有才华,可是有人觉得你很傲慢。这真遗憾,因为这样会限制你的发展。”他把恩师的话铭记于心,并从此改掉了傲慢的毛病。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兰迪就说:“如果不是当时老师的包容,耐心地劝我,而只是批评我,我的傲慢可能一辈子都改不过来。有些人让你生气,但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就总能发现他们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兰迪告诫学生,“如果你对某个人有意见,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在这里,包容是感恩的基础。
兰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诚让周围的人很感动。李开复的一位朋友参加了他的讲座后,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并痛哭。连我们最严肃的校长和一位最严厉的教授都被他打动而失声落泪。”他还说,兰迪曾经花很多时间帮助少数民族,对亚洲一些贫困的国家的人们进行资助,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