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生命的智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
18500000000042

第42章 关于出国——出国前要冷静选择(2)

(5)英语是世界文化和科技交流的第一大语言,在美国你有机会把英语真正学好。如果你去一个非英语体系的国家,学习第三语言会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6)你有机会体验一个与中国差异很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

(7)美国是对外国人或者移民在政策上和文化上最宽容的国家之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留学生在美国总体上不受歧视,并受到美国民众的善待和欢迎。

(8)美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学府、研究机构和企业。这些机构为学生毕业后实习、工作或者了解获取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理念、作业流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9)美国社会治安相对较好(不要受好莱坞枪战片的误导),法律严明,秩序井然,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稳定。

2.在美国留学也有缺点

(1)学费较贵。当然,如果拿到全奖就无所谓了。

(2)签证较难。因此,如果你决心出国,除了美国之外,最好还申请一些其他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候补。

除了美国以外,英国、加拿大、澳洲、中国香港、新加坡都是可以考虑的国家和地区,你可以参考上海交大评选出的世界大学排名榜。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学费比较低,又是用英语教学,因此你不必再学一门新的语言。

出国并非适合所有人

出国比考研更能够直接帮助你学习技术、开拓视野。对于优秀的中国青年而言,李开复通常会鼓励大家出国看看,这样可以拓宽大家的视野、学习到最新最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李开复认为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的前提应该是:

(1)你能够适应国外语言、文化不同而带来的不便;

(2)你乐于学习,而且对外国的文化、思维抱有开放的态度;

(3)你家庭经济上没有太大问题。

国外较好大学的师资、资源、教学方式都领先中国不少,因此每一个有适应力又有能力出国的人都应该尝试一下出国读书,无论是读博士、硕士,甚至重读一个本科——当然,重读本科一般代价太大,并不适合大部分人。

其实,出国读一个硕士或博士和在国内读所花费的时间是一样的(当然要选择一个不太差的学校)。但是,美国的签证并不好拿,所以建议大家多申请几所学校,可以考虑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地的大学。

最重要的一点大家要明白,就是不要为了出国而出国,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认为外国大学都比中国大学好。留学的时候一定要选好国家和学校。有些人为了出国甚至愿意到一些非洲国家去念书,但是,那些国家的教育是否真的比中国先进,值得怀疑。

(2)去英语系语言国家最好,以免学习第三国语言浪费太多时间。

(3)不要盲目崇洋。李开复认识一位赴澳大利亚留学的留学生,李开复问他,你在国内工作稳定,为什么还要到澳大利亚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念书?他的回答是,为了混一个澳大利亚籍的身份。其实,现在在一些落后国家或无名学校获得文凭,或者带着外籍回国,在就业上未必就有优势。

(4)不要背着心理包袱出国。没有出过国的亲朋好友总认为一个大学生出国以后必然会出人头地,但是他们却不一定了解海外生活、学习、工作的艰辛。建议同学们出国的时候不要幻想着以后能够“衣锦还乡”,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宣扬出国很有面子。如果在国外觉得周遭环境对自己的将来发展不利,一定要及时回来。

(5)出国的目的不只是学习知识,而同样重要的是拓宽视野。如果到美国留学,你会看到一批人,用一些不同的标准,不同思维的方式,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你不必认可他们,也不必否定他们,但是这会开拓你的视野,这就值得你出国。不要忘了,你不只是到“美国学习”,而且要去“学习美国”,把美国的先进思想带回来。

(6)出国必须要付出代价。在国内事业有成的人、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有家有小的人、外语基础不好的人,一定要权衡利弊,仔细考虑一下放弃国内的事业基础、背井离乡是否值得。

(7)不要把出国当作不敢正视现实的一种逃避。不要以为国内不能解决的事情在国外就可以得到解决。有些人出国是由于在国内积累很久的挫折感,他们认为来到国外,就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开端,而国外生活、工作条件又比较好。其实,从挫折走向成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在于自身。每个社会都大同小异,对中国社会不能适应的人,恐怕在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很强的竞争力。

(8)不要为了出国而放弃自己的志趣。有些人以为出国容易,便申请一些和自己的专长兴趣毫无关系的专业。比如本来是学习文科或在国内教书的,到了美国却不得不转学计算机,然后没日没夜地在软件公司编写程序或测试程序。这种转换专业如果自己喜欢还好,如果不喜欢,那便是长期的自我折磨。

出国是一项冒险和投资,未必适合所有的人,国外生活忙碌后就是寂寞。出国前要多方考虑,慎作选择。

李开复认为,适合出国的人没有出生年代之分。李开复的父亲在50岁时有一个机会到斯坦福大学做一年的研究,当时他的英文有限,全靠一个接待家庭的协助,但为了在他钻研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中更进一步,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因此,只要具有以下品质,那么就是适合出国的人:

(1)能独立生活,很好地照顾自己,包括从生病去医院到洗衣服做饭。读大学时,如果能不住在家里,就是一种独立生活的练习。

(2)有足够的适应力,在学习上要能很快地变换思维去适应国外教学方法,国外的课程很重视课堂参与和提问,这需要训练独立思考和清楚的自我表达能力,学会用外国的思维写出满意的论文,学会如何与同学及导师相处。一般来说,只会背书、考试是不够的,有自己的思想、有创意的人更适应国外的思维习惯。

(3)从感情上你要学会忍受一切思念、孤独以及学会处理和朋友、爱人、亲人分离时的关系。

(4)语言能力要尽量掌握,而且要能自如运用,而不只是会考试。要适应长时间听外语,了解俚语,也要习惯大量阅读外文,阅读要够快,读了能吸收。

(5)经济上要做到没有问题,无论是靠家庭还是靠奖学金。

(6)懂得运用各种资源。国外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文化、学生福利等,都要善加利用。比如学生活动中心、运动设备、电影、音乐会等各项课外活动,甚至他们的辅导中心、妇女中心也有对少数民族关怀的计划方案,多多打听,多看布告栏。

到了国外,你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

(1)要抱着破釜沉舟的打算,不要落到花了家里的钱又没学好的下场。

(2)不要老和中国人待在一起,那会让你的英语进步太慢,一定要交些外国朋友,尽量去他们的圈子里活动。

(3)要时时记得父母赚钱不容易。如果有机会赚点外快,只要不影响学业,不妨试试。因为这样除了可以贴补开销外,还能从中增加你对国外的语言和文化的适应,也更让你直观感觉到赚钱的不易。在国外多买二手书、二手家具,用减价券等省钱度日的方法,入境问俗,开源节流。

(4)具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中谈到的几个素质,比如直截了当的沟通、积极自信的作风,这些都是美国文化所期望的。不要做个害羞不说话的人,要学着表现自己。

(5)要有碰到歧视等问题的心理准备。虽然欧美国家都开放地接受外国学生,但也会有种种因素使少数当地人有排斥心理,虽然大部分外国人是友善的,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了心理准备碰到时就不会太意外。

出国不回国≠不爱国

李开复对于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近代史的发展可看出科技、政经、教育、法律、文艺各领域的发展,多半是欧美领先,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出国深造趋之若鹜的原因。出国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技术、开拓视野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我赞成每一个有适应力又有能力出国的人都尽量尝试出国读书,无论是读博士、硕士,还是重读一个本科。

在国外读完书应不应该直接在国外就业呢?我觉得这取决于个人抉择。如果毕业后你在国外能得到好的工作机会,即便是起初决定要回中国的学生也可以考虑暂时留下,这样可以在国际企业中多学点东西,从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方式中所学到的知识与在学校里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大差别。留学生回国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更需要懂得的是国际化公司里的文化、流程,而不是学校里所学的知识。

终身不回国的人或拿到美国国籍的人是不是不爱国呢?宋健先生来访美国时,曾对在西雅图工作的中国人说:“以前不回国的人,可能会被认为不是好孩子。但是,今天国家认为只要心中有中国,无论你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你们都是好孩子。你们的成就让我自豪。”

大家可能听过伊索寓言里《阳光与北风》的故事。国家宁愿以阳光来得到所有海外中国人的爱、让他们心中有中国,而绝不会以北风来讽刺、批评意欲定居海外的中国人,从而强迫一小部分人在其施加的压力下回国,而让其他人因此感觉厌恶。从政策的角度来说,中国开放地让留学生出国,鼓励并且创造机会让他们回国,但是不会通过施加外在压力、政策来强逼他们回国,这是非常明智的举动。因为这样做总会让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回国,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而那些留下的人如果心中有中国,也可以对中国做出不同的贡献,例如回到中国从事语言培训的工作、帮助美国公司更理解中国、创立跨国界的合作或企业等等。

帮助其他国家是不是不爱国呢?李开复在清华听见一位中国学生曾问桑顿教授(他曾是美国高盛公司的总裁,后来辞去工作在清华教书):“您是美国人。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您为什么要来中国帮助这个不是你祖国的国家呢?”桑顿的回答是:“我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崛起将是21世纪里最伟大的事情。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个角色,发挥我的影响力,从而带给我成就感。作为美国人,我希望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从而与美国实现双赢。我认为我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美国,同时帮助美国人理解中国。我目前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美国,当然,也是为了中国。”桑顿教授这样的胸怀和世界观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