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点亮生命的智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24堂人生课
18500000000005

第5章 关于兴趣——用激情拥抱成功(1)

李开复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是,很多人感觉到很困惑:到底什么是我喜欢的、我感兴趣的工作呢?

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李开复写道:“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

兴趣就是天赋

成功需要两个条件:天赋和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天赋而无兴趣则难以持久;只有兴趣而无天赋则难有进展。天赋是什么?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这个东西很抽象,难以捉摸。然而,在李开复看来,“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与其说一个人靠天赋成功,不如说是靠兴趣成功。

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人物都谈不上有天赋,他们之所以能有大成就,是因为他们追随了自己的兴趣。很多年轻人认为,大多数做出卓越甚至惊人成绩的人,都是有天赋的。但是李开复不同意这种说法。李开复认为,“天赋”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因为如果说某个人没有天赋,好像是在说他天生是个失败者。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对美术和设计没有天赋,但从小到大他一直对其保持着很大的兴趣,他最后依然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通过追随兴趣,他获得了成功,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说,如果硬要说天赋,那么兴趣就是天赋,而且是最好的天赋。

古往今来,真正从头到尾一直被人认为是有天赋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那些追随兴趣、有所成就的人。比如,爱迪生,虽然他小时候被人说成是笨小孩,但是后来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搞发明,并获得了伟大的成就。还有爱因斯坦、牛顿、比尔·盖茨等,他们小时候并非才华横溢,并非天赋过人。

因此,如果你想成功,请选择一项你认为非常有兴趣的事情来做,或者变这项事业为你的兴趣,只有这样你才更容易成功。李开复告诉年轻人,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了。无论是画画、唱歌,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对其感兴趣,你就会有热情去坚持学习、练习。

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苏联的超重量级举重选手阿利克希耶夫再度打破世界记录,他赢得了莫斯科所能给予的一切尊荣和奖金。年复一年,这位体重345磅,敏锐、温文的巨人不断打破自己的纪录。

“为什么你为如此微薄的代价而不断接受训练且努力不已呢?”记者细数这位伟大运动家赢得的逾100项世界记录,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阿利克希耶夫谈到了他的目的:“当我准备要举起从来都没有人举过的重量时,我想象我的手臂挺向空中,重量向上升起的一幕。当我站在那么多人前面时,我想我们都是一体的,知道发生过的事,知道我一向都能做到以前没有人,甚至包括我自己能做到的事。”

“在感觉重量升起的刹那,我知道我能办到,那是纯粹喜悦的刹那。等我举直重量后,我迸放出声音,然后我沐浴在一道突然放射出来的白光中。它来自我脑中,来自我体内,一阵无法形容的喜悦,充满了我,那是真正的满足。”

“我每个月花数百小时在体育馆,希望有机会再次体验那种白光。每天我在体育馆中充满着这种快乐的期盼,它是我的宁静,我的和平。它使我知道在这世上有一个目的。”

兴趣固然重要,但若只有兴趣,却不去持续学习,那也是很难取得成绩的。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付出了充满激情的努力。比如比尔·盖茨,因为对电脑软件感兴趣,他才会废寝忘食地学习钻研,最后才得以成功。如果说比尔·盖茨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天赋,其实并不科学,相比之下,说他有这方面的兴趣更合理。他的兴趣有多大,他的天赋就有多大,他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开复非常喜欢这句话,他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让兴趣指引你们前进的方向。”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具有重大的影响。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李开复从小学,到出国留学,到大学里选择计算机专业,到离开苹果,离开微软,离开Google,在他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寻找自己的的兴趣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心去做。

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李开复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法律,希望将来做一名律师。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时,没有规定专业,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大概意向,因此李开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科学”。但是,上了几门课后,他就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和家人商量转系的事情。

之后学校安排李开复进入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伦比亚大学所有的数学“尖子生”,一个班只有7个人。大家在一起学习微积分特别理论,但很快李开复就发现自己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了“最差的”。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当他与那些真正的“数学天才”交手时,才看到了差距。他不但技不如人,就连问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害怕大家看出他这个“全州冠军”的真实水平。

渐渐地,李开复的数学成绩越来越落后。当他上完那门课后,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对它痴迷,但他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李开复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另一方面,李开复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没有因为数学的“美”而痴迷。

在失去了政治科学、数学后,李开复的未来之路将通往何方呢?好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选择,那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计算机专业。回忆当时换专业时的想法,李开复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兴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如果将来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于是李开复放弃了政治科学,放弃了之前的“律师梦”,放弃了数学专业,转而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

为什么要选计算机专业呢?因为在高中时,李开复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周末,他写了一个程序,让计算机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李开复写完程序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才知道那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个解。因此,程序一直在运行,计算机一直在打印,一箱打印纸全部用光了。

在那之后,李开复一直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在大一时,他为自己不用打卡就能使用计算机而感到惊讶,而令他更惊讶的是,那么好玩的东西还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于是,李开复选修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课,并对那些充满魔力的语言无比好奇。

几个月下来,李开复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而且远远超过他的数学天赋。他和同学们一起做编程时,同学们还在画flowchart(流程图),他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早交卷。他发现自己不用特别准备,就可以得高分,同学们说他是“计算机天才”。

通过学习计算机,李开复还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他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他一生的意义所在。

在这之后,李开复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每天晚上,他都能在电脑室里享受快乐,经常稍不留意就在那里待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自然要逃课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表现给了李开复强烈的自信,也给了他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热情。

在兴趣的指引下,李开复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因为有学习的热情,他的计算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这为他后来顺利进入苹果、微软、Google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就做好了充分准备。

从李开复的大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兴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才会专注地投入,也才会学有所成。

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如何放弃不感兴趣的事业而进入热爱的专业学习,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课题。

李开复明确表示,这些“享受”大学生活的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他说,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该尽力把本专业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里,李开复和年轻人探讨了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他说,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于是带着无尽的后悔去应对专业课程,这种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把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荒废了;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没兴趣”为借口,逃避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

“有时,困难或偏见会让你看不清楚兴趣,例如,以前我以为自己很不喜欢演讲,但是后来下定决心告诉自己必须学会演讲的技巧,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练习,再通过演讲成功的体验获得满足感,我发现我原来很喜欢演讲。”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这样说。

“爱你所选,努力去培养兴趣”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在校大学生,同样值得工作中的年轻人尝试。现在有些年轻人三天两头换工作,他们的理由就是“我不喜欢,干得没劲”。不论是什么想法,说到底与个人对工作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或许正因为这样,很多人才会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赞成“干一行,爱一行”。前者是选你所爱,后者是爱你所选。

从社会现实来说,爱你所选是一种现实的、理智的做法。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很爱一个工作,很想去尝试,也可能会受限于能力、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能干上这一行是很困难的。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能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更何况要找到既专业对口又自己喜欢的工作呢?

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呢?

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这就是不一定去做你喜欢的,但一定要喜欢你去做的,这样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工作,成长。

李开复认为,兴趣确实会给人带来动力。但从心理上来说,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人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去亲身了解、不去积极努力,仅凭个人的主观想法或道听途说,是很难培养起对当前工作的兴趣的。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兴趣,而去生硬地衡量工作。当我们选择了一份工作后,有必要尽最大努力去“爱我所选”,这里的“爱”是一个努力尝试、感触,慢慢找到兴趣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培养自己,是很有可能从一个原来不喜欢的工作上找到兴趣的。那么,到底该怎样让自己从“对某个领域没兴趣”转变到“感兴趣”呢?

1.增强自信法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没有自信而失败。伟大的思想家爱默生曾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事实上,不少学生因为对学习某门课程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心理,才导致丧失了兴趣;不少年轻人对做好某项工作没有信心,便产生了焦虑和紧张情绪,继而丧失了兴趣。所以,想要培养兴趣,要从增强自信心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