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塊倉黃計已非,豈知環上繫羅衣[2]。不教覆面乞恩澤,早死還輸武惠妃[3]。
杜老詩篇大義求,夏殷內諱繼春秋[4]。何須更說陳元禮,直爲將軍跋扈羞[5]。
同是當時兩謫仙,悔教蜚語中青蓮[6]。傷心玉笛吹駱谷,不及清平第二篇[7]。
都門池苑久成塵,誰數唐家日月新。何似香魂占抔土,年年淒絕往來人。
【校注】
[1]楊妃:即楊貴妃。
[2]銜塊:舊俗人死,口必含物。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含貝,庶人含穀實。事見漢劉向《說苑·修文》。故臣下請罪口含土塊,以示己有死罪。倉黃:即“倉皇”。
[3]武惠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曾嫁給玄宗與武惠妃所生之子壽王李瑁。
[4]內諱:謂諱言國內或家內之惡事。春秋:指褒貶。《春秋》用字,意寓褒貶,因借其意。
[5]陳元禮:時爲唐明皇的御林軍統領。跋扈:驕橫,強暴。
[6]青蓮:即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李白的別號。
[7]駱谷:地名。在今陝西周至西南,爲關中與漢中的交通要道。
次和湯鶴樹留侯廟題壁[1]有引
留壩紫柏山,附會是張子房辟穀處[2]。考高祖之南鄭道蝕中,其出以故道,唯送子房東還徑褒中,燒絕所過棧道[3]。今柴關柏山之路,古雖無聞,然地與褒谷接,或子房當日所經也。山有留侯廟,予移守漢中,以辛亥五月二十二日來宿于廟之東堂。堂甚精潔,山泉循階除間,夜久不寐,起讀壁間同年湯鶴樹雲松侍御使蜀時所留詩,聊爲和之並次其韻。
子房昔遇主,如以石投水。運籌無重瞳,虎嘯失餘耳[4]。還山古無考,妙境足投止。封留亦何爲,得此願足矣。似聞進履橋,廟有橋曰進履,有叟呼孺子[5]。
奇節繼華泉,不錄紀信忠。位次過六十,寧高畫策功。天下已安定,唯當辦藏弓[6]。買田徒自汙,暴系及文終[7]。赤松安欲學,韜光學猶龍[8]。
青田誠儒者,報主獨戀戀[9]。出處亦略同,唯不事伏煉。古來英雄人,末路忌自見。戇哉猶論相,安事此鐵面。彼亦一文成,未讀文成傳[10]。
曲逆何不慚,大言謂安劉[11]。沛公本天授,不假帷幄謀[12]。逮其已憊時,誰與保一抔。紛紛論功罪,無異求刻舟[13]。韓彭已醢盡,雍齒固可侯[14]。
神仙原渺茫,辟穀特虛語。胡爲柏山下,遺像若好女。惜哉名父子,失計將諸呂[15]。盍不舉家從,雲山此中處。徒令葬黃石,祠墓今何許[16]。
故人昔奉使,林木引華旌。藍輿兀病守,後至縛塵纓[17]。舊墨棲暗壁,妙語答緱笙[18]。夢隨京洛遠,心與柏石盟。靜夜聞風泉,悠悠今古情。
【校注】
[1]湯鶴樹:不詳。留侯:秦末,張良運籌帷幄,佐劉邦平定天下,以功封留侯。詩文中常用爲稱頌功臣之典。
[2]柏山:今河北完縣西北。子房:張良的字。辟穀:謂不食五穀。道教的一種修煉術。
[3]高祖:漢朝開國之君劉邦。南鄭:周畿內邑。周穆王都此。因在鎬京南,故稱。褒中: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西北褒城。
[4]餘耳:秦末陳餘、張耳的並稱。陳餘、張耳,原爲刎頸之交,居約時,相然信死,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交友不終。後因以爲勢利之友的典故。
[5]進履:爲尊長遞上鞋子。指張良爲黃石公遞鞋,得其授兵法之事。
[6]藏弓:即鳥盡弓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又《淮陰侯列傳》:“高鳥盡,良弓藏。”謂飛鳥射盡,便藏起弓來無所使用。比喻大功告成,功臣受害。
[7]汙:同“污”。
[8]赤松:即赤松子。相傳爲上古時神仙。韜光:斂藏光采。比喻隱藏聲名才華。猶龍:指老子。
[9]青田:借指鶴。因青田產鶴著名,故代稱。
[10]文成:漢代將軍名號。
[11]安劉:漢高祖劉邦臨終,預言周勃可賴以安劉,及至呂氏謀反,太尉周勃果與陳平殺諸呂,維護了劉漢的天下。事見《史記·高祖本紀》。後用作維護皇室的典故。
[12]沛公:漢高祖劉邦起兵于沛,以應陳涉,眾立爲沛公。
[13]求刻舟:《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後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14]韓彭:漢代名將淮陰侯韓信與建成侯彭越的並稱。醢:hǎi,肉醬。
[15]諸呂:指漢代呂后的親信呂產、呂祿等。
[16]黃石:指黃石公。語出《史記·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17]藍輿:竹轎。塵纓:比喻塵俗之事。
[18]緱:刀劍柄。
褒城馬道驛,相傳爲蕭何追韓信處,前有樊河,謂因樊噲得名,皆附會不足深辨[1]。
適褒城黃春坡士元明府于此迎候,戲成此詩[2]二十四嶠馬鞍路,將至馬道,坡巒起伏,土人呼爲二十四馬鞍嶠。武關正對樊河開[3]。山花如見褒女笑,候吏剛聞黃令來。用元微之故事。事定婦人能食邑,時危刀筆解憐才[4]。此行攬古多留戀,明日青橋首重回。
【校注】
[1]褒城:陝西漢中市西北。蕭何:漢沛人,軍事家。韓信:漢淮陰人,軍事家。韓信初未受漢王劉邦重用,曾逃亡,被蕭何親自追回,薦于劉邦拜爲大將。樊噲:漢沛人,與漢高祖起事。
[2]黃士元:不詳。
[3]武關:地名。在陝西商南縣西北。前二〇七年劉邦由此入秦。
[4]食邑:指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爲世祿的封地。
七盤嶺和沈詩即用其韻[1]
作鎮中梁北,爭雄太乙西[2]。漢川青靄合,秦棧白雲低[3]。石古人爭拜,嶺上有白石,土人祀之甚靈異。山空鳥倦啼。叩關原勝迹,何必斆鳴雞。俗呼雞頭關,名甚不雅馴,《西安府志》遂以藍田之七盤關當沈所詠,不知褒城曙雞不可移易也[4]。
【校注】
[1]七盤嶺:七盤山,在今陝西藍田縣西南。
[2]中梁:山名。在今陝西漢中市西北。太乙:山名。又名太白山,在今陝西太白縣。
[3]青靄:指雲氣。因其色紫,故稱。秦棧:秦時所築自秦入蜀的棧道。
[4]藍田:縣名。在陝西渭河平原南緣、秦嶺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置縣,以產美玉聞名。七盤關:在今陝西寧強縣西南七盤嶺上,當川、陝交通要隘。
漢臺
漢王宮殿此遺形,臺之由來莫能詳,王漁洋詩謂爲拜將臺,不知韓信將壇自在郡城東門外漢江濱,此臺基址甚廣,或者當時宮殿遺址,然亦無可考矣。尚有雲煙接郡庭[1]。老桂軒窗風面面,熟梅時節雨冥冥。滄江水繞孤城白,小益山橫一髮青[2]。隹客攜來禽鳥樂,拈毫戲署醉翁亭[3]。
【校注】
[1]王漁洋:名王士禛,字子真,號阮亭,别號漁洋山人。生於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卒於清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官至刑部尚書,從政之餘勤于著述,獨創詩論“神韵”説,主盟詩壇半個世紀之久,被譽爲“一代詩宗”、“文壇領袖”,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拜將臺:陝西漢中市南。郡庭:郡署的公堂。
[2]滄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蒼色,故稱。小益:今四川廣元市的别稱,唐爲益昌郡治。
[3]醉翁亭:亭名。在安徽省滁州市城西南琅琊山麓。北宋慶曆六年(一〇四六),歐陽修知滁州,命僧智仙修建,以爲遊息之所。
郡齋夜雨
小屋如舟覆竹枝,窗前巴雨漲秋池[1]。酒醒燈灺聞餘滴,忽憶瀟湘夜泊時[2]。
【校注】
[1]巴雨漲秋池:語出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2]灺:xiè,燈燭餘燼。亦指燈燭、香火熄滅。瀟湘: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
次和張詩舲祥河中丞漢臺留題[1]
菊花正喜插盈頭,突兀荒臺縱遠眸。雲物更添巴嶺色,砧聲猶報漢時秋[2]。登壇名振淮陰幟,中丞時以閱兵來郡。濟世功同傅說舟[3]。自有光輝涵草木,棠陰端爲召公留[4]。
棧道雲生傍馬頭,來南得此豁吟眸[5]。指揮重見三秦定,壁壘遙連八陣秋[6]。沔縣有諸葛八陣圖。尚許凝香陪畫戟,早應腰笏引行舟[7]。也知不久歸鈞軸,肯爲溪山亦小留[8]。
【校注】
[1]張祥河:(一七八五至一八四二),字符卿,號詩舲、鶴在,又號法華山人,松江人,官工部尚書。善寫意花草。有《四銅鼓齋論畫集刻》、《小重山房集》、《詩舲詩錄》。中丞:明清時用作對巡撫的稱呼。
[2]巴嶺:今川、陝界上大巴山。
[3]登壇:登上壇場。古時會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傅說舟:《尚書》載,殷高宗曾將宰相傅說比作濟巨川所用的舟楫。喻指輔佐君主治理天下。
[4]棠陰:《甘棠》爲《詩經·召南》篇名,周武王時,召公姬奭爲西伯,有善政。相傳,他曾憩于甘棠樹下,人們爲紀念他而作《甘棠》。後用“棠陰”作爲稱美循吏、追懷美政的典故。
[5]吟眸:指詩人的視野。
[6]三秦:秦亡以後,項羽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爲雍王,司馬欣爲塞王,董翳爲翟王,合稱三秦。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後指今陝西一帶。八陣:即八陣圖,古代用兵的一種陣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遺址在陝西沔縣東南諸葛亮墓東。
[7]畫戟:古兵器名。因有彩飾,故稱。
[8]鈞軸:鈞以制陶,軸以轉車。比喻國家政務重任。九日城固道中
今年重九日,謂上漢王臺。豈意樂城道,空持桑落杯[1]。菊花如有約,冒雨不須開。留待使君至,賓筵醉幾回。
【校注】
[1]桑落:即桑落酒。
雪後經鳳嶺在鳳縣城西
峰頭極目接秦川,立馬能攀尺五天[1]。深谷野禽慚鳳鳥,下方晴雪亂雲煙。鶴琴書喜一肩共,柳手酒鳳縣故事今皆無之。空三絕傳。已見山家收芋栗,更將豐稔兆明年。
【校注】
[1]秦川: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渭水平原。尺五天: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謂長安城郊韋曲杜鄂爲漢貴族居住地,與帝居極爲接近。此意爲與天極爲接近。簡王少鶴時參賽相國軍事
慈恩寺塔與雲浮,日暮蒼梧雲正愁。應許王郎磨盾鼻,前鋒報入永安州[1]。
五月蠻風下瀨船,壺頭寧復怯飛鳶。明珠翠羽多消息,收入從軍第幾篇[2]。
【校注】
[1]盾鼻:盾牌的把手。永安州:即今廣西蒙山縣。
[2]從軍:即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自魏晉以迄唐,作此曲者甚多,以唐李頎、王昌齡等所作最爲著名。
灞橋[1]
遠遊何處不魂銷,衰柳殘陽況灞橋[2]。我已無魂可消日,剩將詩思綰長條[3]。
【校注】
[1]灞橋:橋名。本作霸橋。據《三輔黃圖·橋》:“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别。”
[2]遠遊何處不魂銷:語出宋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何處不銷魂”。
[3]綰:wǎn,繫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