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常识1000问
18576600000043

第43章 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4)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亚当·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阐述了人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是形成其道德取向的基础,是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形成根源,由此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并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道德情操论》全书共计7卷,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第一卷指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阐述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描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阐述有关美德的品质: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则论道德哲学体系。

●尼采用什么书构筑了道德体系?

《善恶的彼岸》一书尼采于1885年夏天开始动笔,第二年的冬天完成。写此书尼采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释和阐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另外是为写作他最伟大的最重要的著作《强力意志》作准备。

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表述“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来区分不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他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作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可操作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最深层的原理,但这些智慧之中还包含这厌恶女人和对女人作出的一些列的嘲讽,但这并不影响尼采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20世纪各个领域的思想家。

●堪与《资本论》媲美的著作是哪部?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名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是部奇书,于1955年出版。本书通过讨论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哲学内涵,重新审视人类文明,以期建立新的文明理论。新左翼评论家罗宾逊声称它是一部“堪与《资本论》媲美的著作”。这自然是过誉之论,但有一点可以断定,这是一部性哲学的经典之作。

毫无疑问,《爱欲与文明》一书是标志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著作原来是作者1950年至1951年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的讲稿。该书出版时所用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讨”。该书的正标题和副标题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即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哲学探讨来研究文明与爱欲的关系。本书的许多基本观点后来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代西方女权运动的圣经是什么书?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发表于1949年,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运动和理论的一个总结,被奉为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奠定了当代女权主义理论的方向和研究基础。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确立了波伏瓦在现代女权主义历史上的奠基人的地位,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一书在历史上被女权主义者应用的淋漓尽致,《第二性》实际上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精神领域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意即同样有着官方的、标志性指导性的地位。

《第二性》是两卷本,第一卷名为《事实与神话》,是理论框架,从生物学、心理分析学、人类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探讨被作为他者的第二性——女性。第二卷名为《体验》,分析女人从童年到老年的身心发展,所经历的各种不同境域(婚姻、为人母、社交、妓女、中老年)及其局限,探讨当今女性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踏上自由之路。书题献给雅克·博斯特,或许是为了感谢这位替她找到了“第二性”这个别致书名的旧情人。扉页上还有两句耐人寻味的题铭,一句是古希腊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断语:“一个好的起源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一个坏的起源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另一句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浦兰·德·拉巴尔的推论:“男人们写的所有关于女人的著述皆可疑,因为他们既是法官也是当事人。”

波伏瓦在回忆录《时势的力量》中提到《第二性》的缘起:“完全是出于偶然。我本想谈我自己,在这过程中我意识到,要这样做,先得在总体上描述女性的地位。开头我研究男子们通过他们的宇宙观、宗教、迷信、意识形态和文学,在女子身上编造的种种神话……我开始以一个新的眼光来观察女性,于是,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接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

伏波娃最经典的女权命题:“女人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变成的。”很多女人都表示读《第二性》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神学信仰

●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的经典之作是什么?

《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于是,奥古斯丁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发展、结局进行了阐述,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

《上帝之城》全书共有22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10卷,主要批驳异教徒对基督的责难,重评罗马史,认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第二部分包括后12卷,较为系统地涉及历史观。具体说来,第11卷至第14卷阐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或“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来源;第15卷至第18卷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第19卷至第22卷阐述人类历史的结局。

《上帝之城》篇幅巨大,论题重复、思想矛盾之处时有发生,很难用今日的学术标准去断言这个文本中有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奥古斯丁多变的生活轨迹与复杂的思想历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他本人也曾说自己是一个“随着生活进展而写作,又在写作中进展”的人。但毕竟,这是奥古斯丁的一部晚期著作,其中的内容融会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因此可以说《上帝之城》是“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

●什么书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托马斯·阿奎那的名字注定要镌刻于西方名人殿堂中,永不消逝。他的《神学大全》一书在基督教史上被称为第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书中智慧的语言如同闪电一般照亮了黑暗中的神学思想。

《神学大全》一书分为三部分,包括38篇论文,631个问题,3000个条目和10000个异论,全书以中世纪修道院的辩论方式写成,每一讲的结构都很工整,由引子、陈述、论证和反驳组成。先列举若干与本论题相反的观点作为疑问,然后根据辩论的方式,依照阿奎那的观点开始引用大量基督教文献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最后,以“我的回答是”开始反驳之前的论点,陈述自己的观点。每一讲中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解答,都严格按照三段论进行,由“凡是”、“然而”、“所以”三部分组成。整部作品体系完备,条理清楚,是典型的经院哲学风格。

第一部分的主要论述了上帝问题,反映了人类应该如何对待上帝和神人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伦理道德问题,展示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伦理张力和回归美德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人类道德的回归,人类的救世主耶酥基督,以及教义教规的问题。

《神学大全》全面反映了阿奎那的思想体系,被视为经院哲学的奠基之作。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被教会视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届大公会议上它还被与圣经和教谕并列。

●休谟用什么书展开对理性论证上帝存在的批判?

《自然宗教对话录》是休谟的一木重要哲学著作,代表他晚年较成熟的哲学思想。本书写成于1752年以前,但由于书中充满着反对传统的宗教观念的内容,故休谟生前未敢出版直到他去世数年后,在1799年问世。这本书的主题是驳斥当时流行的宗教假设,也就是宇宙设计论(以下简称设计论);设计论是当时宗教理论的中心支柱,驳斥了设计论,客观上就给予宗教本身以一冲沉重的打击。休谟对宗教的批判既影响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为他们所利用和受到他们的重视;也影响了康德,把康德“从独断的迷焚中惊醒”,康德也认为上帝的存在与否不能从理性得到证明,它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设计论流行于十八世纪,经过休谟的批判,康德的传播,设计论在学术思想界再也站不住脚,此后也就不再有人以这一类的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除了柏拉图,极少有哲学家能成功地用对话录的形式进行写作,休谟是个例外。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通过对设计论、神正论的批判,竭力把道德属性从“上帝”那里撤除。休谟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不仅仅是把上帝请出了道德领域之外,他也把一些重要的原则引入了伦理政治领域。

首先,休谟让自然神论者克里安提斯提出了“真宗教”的标准:“宗教的正当职务在于规范人心,使人的行为人道化、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由于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只在于加强道德与正义的动机,它就有被忽略以及和这些其它动机混淆的危险。当它自己独立一格,作为一个独立的原则来控制人类,那么它就离开了他的正当范围,而只变成内乱和野心的掩护了”;其次,休谟让怀疑论者斐罗在上述标准之外作了一个补充——做一个哲学上的怀疑主义者是做一个虔信的基督徒的第一步和最重要一步,斐罗的意图,一方面要防止克里安提斯在设计论上得出超出因果联系的结论,尤其是把道德属性赋予上帝;另一方面要防止正统神学中那些傲慢的独断论者。

●费尔巴哈的反宗教大旗指哪部著作?

《基督教的本质》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著作。全书分3部分:《导论》,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质; 第一部分,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1841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从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神学的秘密,认为它实质上是人本学;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学,批驳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关于基督教的错误观点。

费尔巴哈在该书中指出,人是现实的感性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感(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是宗教的对象。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意识,人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学就是人本学。

费尔巴哈在该书中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和无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宗教是人类的精神之梦,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克服这一矛盾的途径就在于诉诸经验的法庭,把宗教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

费尔巴哈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恰恰相反是人照着自己的想像创造了上帝。的确,真神创造人,人创造的都是假神。

●哪部著作被誉为狂人的福音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巨作,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在书中,尼采塑造了一位反基督的形象——查拉图斯特拉。这个形象以一个新价值的创造者的面貌出现。尼采大力宣传这个人的自我超越,并预言将来人们可以不要上帝的帮助便能实现自我与人性。

尼采为他这本得意之作起了一个副标题:“一本给每个人而又不给任何人的书”。海德格尔对此有精辟的理解:“‘给每个人’的意思是给每个作为人的人,这个人的本性在任何时候都会成为他思考的对象。‘而又不给任何人’的意思是,不给那怀着无益的好奇心从随便什么地方施施然飘荡而来的人,他们仅仅使自己陶醉于从这书中找到孤立的片段和卓特的箴言;他们不愿意循着在这里寻求其表达思想的小路上走下去,而只盲目踯躅于它的半是抒情半是嘲骂、忽而温煦忽而狂暴、时常睥睨万物但有时也不免老生常谈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