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19

第19章 浙江城乡(5)

以舟山跨海大桥建成为标志,舟山海岛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345亿元,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68%;实现人均生产总值59200元,约为8745美元;财政总收入98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99∶455∶446;实现工业总产值119703亿元,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92801亿元;主要工业行业中,船舶修造业全年实现总产值548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9%;接待国内外游客21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2元,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65元。全市有海运企业227家,海上运输船舶共1719艘,海运运力达到4029万载重吨,约占全省海运运力27%,运力规模居浙江省第2位。

今后一个时期,舟山将以建设舟山群岛新区为主导,全面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独具特色的群岛型花园城市建设,再造一个全面小康的新舟山。

滨海赤城——台州市

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南邻温州,西接丽水、金华,北接绍兴、宁波,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陆域面积941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占2/3,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全市林地面积6230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60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40立方米。

台州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有天台山、括苍山等主要山脉和椒江、金清两大河流水系。现辖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和28个乡、64个镇、41个街道。全市户籍总人口58314万,其中市区人口15489万。

台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新石器时期的仙居下汤文化和玉环三合潭文化。秦、汉先后设回浦乡、回浦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辖境远至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从此未变。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建台州市,市府所在地从临海迁驻椒江区。2003年8月台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第16个城市。

台州文化底蕴深厚。东晋政权的南移,为台州道教、佛教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隋唐时期,台州道、佛文化兴盛,天台佛学、南宗道学崛起东南,名传天下。唐代郑虔入台兴办教育后,儒学又起,民风日淳,士风渐进。南宋时,台州为辅郡,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海朝进士半临海”的现象。元明以后,由于政治闭塞,倭寇猖獗,海难频仍,加之自身地理所限,经济疏蔽,文化发展亦少有成就。从三国立郡以至清末,正史立传的历代台州名人有项斯、戴复古、齐召南等96人。《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着录107位台州籍学者的着作141部,包括世界第一部昆虫学专着、植物学辞典、食用菌专着、经济地理书和中国首部兽医学巨着。

现台州籍“两院”院士有13名。台州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台州式的硬气”。“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人的和气”

代表了台州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台州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有“中华第一灯”之美誉,台绣和椒江玻雕、温岭石雕、天台木雕等“一线三雕”声名远播,“台州乱弹”戏腔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地方剧种之一。至2010年底,台州乱弹、天台济公传说等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州刺绣、仙居山歌等6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台国清寺、临海古长城、温岭新河闸桥群、桃渚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州是我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中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都源于台州。台州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第一条股份制高速公路、第一家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90%以上、财政收入的70%以上,解决了80%左右的就业。

台州是能源大市。总装机容量400万千瓦的玉环华能电厂已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天台抽水蓄能电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调峰电站,总投资约250亿元、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三门核电项目正在建设。温岭东海塘风电场采用单机2兆瓦的机组是我国成熟应用的最大风电机组,温岭江厦潮汐发电厂装机3900千瓦,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3位。台州将形成核电、火电、水电为主,抽水蓄能发电配套,风电、潮汐电互补的能源格局,成为华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

台州是海洋大市。东部海岸线曲折,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1544千米。浅海滩涂辽阔,大陆架面积达8万平方千米。近海有台州列岛等12个岛群,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598个,占全省的21%,居全省第2位,其中有居民岛33个,无居民岛565个。大陈岛踞台州湾口,扼东南海上通道,为海防要地。台州是我国主要渔区之一,拥有大陈、猫头、披山三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鳓鱼、石斑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以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4038万吨。台州是港口大市,可开发港口岸线长96千米,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港口的岸线就长达31千米,形成了“一港六区”(健跳港区、临海港区、黄岩港区、海门港区、温岭港区和大麦屿港区)的港口格局。海门港区海岸线顺直,港域开阔,南北两岸规划岸线长4500米;临海港区是中心枢纽港,可建1-5万吨级码头33个,10-20万吨级泊位10多个;大麦屿港区属国家一类口岸,已开通对台客、货运直航;健跳港区曾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实业之要港”,在《建国方略》里定之为“东方第九渔业港”。目前台州共有各类生产用泊位16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个),年吞吐能力4424万吨。2010年,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7057万吨。台州港还是国内实现对台客运直航常态化的第2个港口,辟有内外贸航线6条。

台州经济充满活力,实力不断增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建成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2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90家,农产品配送中心发展到20家。水果、蔬菜等非粮作物比重大幅度提高,柑橘、杨梅、西瓜、青蟹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畅销海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350家。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29个,其中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点)88个,农家乐经营户1385个。渔业经济迅速发展,共建成5个省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39个市级水产养殖示范园区,渔业总产值近年来稳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达290亿元。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200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成为台州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全市共有20多个规模上百亿元的块状特色经济,74个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模具之乡”、“中国阀门之都”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台州,在国内举足轻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9件,省着名商标153件,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17家,上市公司23家。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逐步得到改造,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92亿元,占比达到411%。特别是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达29家,有3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运营,形成了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特色优势。2010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4158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143美元;市区人均生产总值为5542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188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6∶523∶411。财政总收入31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7元,居长三角城市前列。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02%,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29平方米和570平方米,城乡居民正朝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阔步迈进。

浙南绿谷——丽水市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连,北部与金华市交接,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浙江陆地面积的1/6,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1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现辖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6个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2010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25965万。

丽水历史悠久,古称处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得名;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改栝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栝州领栝苍、丽水县,丽水之名始见于此。据唐《元和郡县志》载:

“丽水本名恶溪,……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明景泰三年(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等10个县。1949年设丽水专区。1968年改称丽水地区。2000年7月设立地级丽水市。

丽水山清水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等诸多美誉。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8162%;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55%;空气质量Ⅱ级以上优良天气达360天。全市9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有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为全国第一位。全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每年能提供2200多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浙江第二大河——瓯江蜿蜒曲折400千米,贯穿丽水全境。丽水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总量居全省首位,有“中国水利第一市”、“华东地区动植物摇篮”之称。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凤阳山黄茅尖1929米、百山祖18567米,分别为江浙第一高峰、第二高峰。全市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省42%。矿产资源中金、银、钼、稀土、珍珠岩、氟石、叶蜡石、瓷土、凝灰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丽水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资源单体2365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353个,现已对外开放旅游景区(点)70多家,其中AAA以上旅游景区18家。现有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遂昌神龙飞瀑景区、缙云仙都黄龙景区、青田中国石雕文化旅游区、青田石门洞景区、龙泉龙泉山景区、遂昌南尖岩景区、莲都东西岩景区、景宁中国畲乡之窗景区、遂昌千佛山景区、景宁云中大说景区1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2009年,丽水同时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两项殊荣,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据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2009年公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显示,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1值)达964,为全省最高,获得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六连冠”。

丽水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相传缙云仙都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升天之地,缙云黄帝祠与陕西黄帝陵并称“北陵南祠”,是黄帝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早在晋代,谢灵运、葛洪、王羲之等名人就登临此地,唐朝李邕、李阳冰,宋代米芾、沈括等名人在此留有墨宝。白居易、秦观、范成大、汤显祖、陆游、袁枚等诗家词人都曾在丽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题咏。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任遂昌县令,期间创作了中国戏剧史上的杰作《牡丹亭》。丽水现存晋代以来摩崖石刻430多处,占浙江古代摩崖石刻遗存的1/3;有龙泉大窑青瓷古遗址、莲都通济堰、景宁时思寺、缙云仙都摩崖题记、庆元如龙桥、松阳延庆寺塔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1处。龙泉宝剑的锻制历史长达2600多年;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窑系之一;青田石雕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青田石被推选为四大国石之一,价值堪比黄金。2007年,青田石雕、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等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4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非遗”项目中惟一的陶瓷项目。丽水境内完好地保留着9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其中20多座为木拱廊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2008年,丽水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丽水还是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有数千人的庞大摄影队伍、丰富的摄影创作资源,还有中国唯一的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连续五届10年在丽水举办。2007年,丽水被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态势。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工业发展成效显现,培育了纳爱斯等世界知名企业,青山控股、元立金属等中国企业500强,以及凯恩股份、方正电机等上市公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浙西南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一城三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14平方千米,市区人口313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40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6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15662亿元;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801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13亿元;接待旅游人数207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37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12823亿元,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80911亿元。据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丽水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地级市百强。2010年度,丽水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商贸新都——义乌市

义乌市位于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缘,面积1105平方千米。义乌市由金华市代管,下辖稠城、北苑、稠江、江东、后宅、城西、廿三里7个街道,上溪、义亭、佛堂、赤岸、苏溪、大陈6个镇。现有本地户籍人口73万,常住外来人口135万。

义乌始称“乌伤”,曾名乌孝。明万历《义乌县志》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乌伤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稠州;武德六年(623年)分设乌孝、华川两县;武德七年(624年)撤稠州,两县合并为义乌县。1988年撤县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