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极言痛苦之情。唐琬见后和作一阕,中有“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之语,不久郁悒而亡。《陆游集》中有记咏沈园的诗多首。
【绮园】位于海盐县城内。清同治十年(1871年),邑人冯缵斋移其岳父黄燮清拙宜园、硕园之精华,在混堂弄(今绮园路)冯宅的东北建绮园,现冯宅仅存后进“三乐堂”。绮园占地约1万平方米,呈南北不规则长方形,基本为三山夹两池格局,由南、中、北三座假山分成南、北两区。
园自西侧门入,园内绿树成荫,古木参天。东侧为园林南区,有主厅潭影轩,轩南池上架九曲小桥,过曲桥,是登南山的磴道,至南山之巅,周围敞轩、湖水、石桥尽收眼底。与南区相反,北区是一开阔的山水景区,约占园区的2/3。水中有三桥、两堤,将水面作恰当划分,颇具江南水乡风光。园东北隅,为一大假山,主峰山设一六角小亭,登亭则全园在望。亭西北有深谷,下为水潭,潭中央设小岛,置身岛上,四周层峦叠翠、树木参差。绮园兼具苏州、扬州园林之长,是浙江现存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作。
【刘庄】刘庄位于杭州市西湖丁家山畔杨公堤18号,又名“水竹居”,占地面积500多亩,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现已改为西湖国宾馆。刘庄由刘学询所建。刘学询24岁中举,不久北上会试,南归时看到西湖美丽的风光,他不由赞叹道:“故乡无此好湖山。”七年后,刘学询又考中进士,但官职不尽如人意,于是步入商界,很快成为广东巨富。43岁的时候重返杭州,高价买下了丁家山南面紧傍西湖的大片土地,开始致力于建设他的“水竹居”,也就是“刘庄”。刘学询将广州刘园中的名贵花木悉数运抵杭州,又搜罗岭南各色精致家具无数,分置于刘庄内。因此,刘庄的亭园、房舍,乃至当时的起居、饮食,颇带岭南风情。庄内遍布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木奇石,环境极其幽静典雅,置身于其中能使人忘却世间的喧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常来此处居住。这里曾发生过两件震惊中外的大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起草,《中美联合公报》在此草签。至今,这儿还保留有毛泽东读书处。
【雷峰塔】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系975年吴越王钱弘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后人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由此得名。雷峰塔还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
原雷峰塔结构为砖石内心,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的条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后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雷峰夕照”从此徒有虚名,同时塔砖中秘藏的吴越雕版印刷品《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等珍贵文物也因此真形显露,轰动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雷峰塔重建问题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2年秋雷峰塔重建工程竣工,“雷峰夕照”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新建成的雷峰塔总高7196米,建筑总面积6089平方米,内设观光电梯和现代化管理设备。
【六和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峰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五代吴越王钱弘为镇江潮而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毁于兵火。现存砖构塔身系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重建,隆兴元年(1163年)竣工。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观13层木檐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内部为7层。塔平面呈八角形,有穿壁螺旋式阶梯盘旋至顶层,每层内部有方形塔心室。塔内须弥座上有砖雕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刻画精细。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每层廊子两侧辟门,内通塔室,外通回廊,可供登塔人周览江山景色。塔内尚保存着南宋《四十二章经》石刻和尚书省牒碑。1961年,六和塔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着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汇集一处,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
【飞英塔】位于湖州市内。创建于唐,由内外塔组成。内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用白石砌筑,八面五层,实心,塔顶已毁,残高1455米,仿木构制作,塔上刻有精美的佛像和装饰花纹。外塔砖木结构,罩在内塔外,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毁于雷击。南宋端平年间重建。八面七层,残高3634米,历经元、明、清维修。这种“塔中塔”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也属罕见。
【花鸟灯塔】位于舟山市嵊泗县花鸟乡花鸟山西北角山嘴上。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是当时中国海关海务科筹设灯塔计划中首批建造的灯塔之一。灯塔呈圆柱形,通高165米,以砖石和铁板筑成,安装有旋转机组、卤素灯等设备。
灯塔周围相关建筑布局完整,设施齐全。该灯塔是卫护长江口的三大灯塔之一,处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口分野交叉之地,是中外船舶进入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的重要门灯,也是上海至日本以及经过太平洋的远洋国际航线不可缺少的标志。该灯塔在中国沿海灯塔中向来以地理位置重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历史最悠久而着称,被誉为“远东第一灯塔”。
【烟雨楼】在嘉兴南湖湖心岛上。始建于五代(940年前后)。吴节度使广陵郡王钱元镣在湖滨筑台作为登眺之所,“烟雨楼”三字取之唐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南宋建炎中,楼废。南宋嘉定年间,吏部尚书王希吕又在旧址上建楼。元末,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嘉兴知县赵瀛又仿烟雨楼旧制,建楼于湖心。四面临水,水木清华,晨烟暮雨,向称胜景。万历十年(1582年),知府龚勉之又在此增筑亭榭,南面筑台为钓鳌矶,北面拓放生池,称“鱼乐国”。
现楼前檐横额“烟雨楼”三字为董必武手书,楼中保存有历代碑石50余件。
【八咏楼】原名元畅楼。在浙江金华市南隅,婺江北岸。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沈约为东阳太守时建成。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人,文学家、藏书家。南朝齐隆昌元年,赋《登元畅楼》诗云:“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榭,回望川之阴。”后又制八咏:“登楼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每句又各复咏长歌一篇,寓己外补不得已之意,一时中外传诵。唐时遂易元畅楼为八咏楼。崔融、崔颢、严维、李清照等,都曾登楼览胜,赋留名篇。宋元以来迭经毁建,现存建筑系清嘉庆年间重修,1984年大修。
【它山堰】坐落在宁波市鄞州区它山之麓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唐大和七年(833年),县(即鄞县)县令王元伟修建。堰身由巨石条层层堆砌,长1137米,宽48米,高约10米。虽逾千年,且历经洪水冲击,堰身仍然稳固,还在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特别是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而据水利专家分析,有许多原理在20世纪才被发现,这堪称水利史上一大奇迹。海内外研究此堰者颇多。
【盐官海塘及海神庙】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南门外,南濒钱塘江,以防钱塘江潮患而筑。全长1100米,塘面宽10米。始建年代无考,现存鱼鳞石塘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并保存至今。盐官海塘工程结构复杂,塘采用上等条石铁锔和铁锭固定,背水面填土加厚,断面呈梯形,是我国古代着名水利工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盐官海塘上现存建筑包括天风海涛亭、中山亭、镇海塘铁牛等。海神庙,俗称“庙宫”,位于盐官镇春熙路150号,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约27公顷。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部分建筑改拆。尚存中轴线上建筑山门、仪门、正殿、御碑亭和寝殿,以及门前石筑广场、石狮、旗杆石、石坊、庆成桥等。庙专祀“浙海之神”,并列祀海神及有功于海塘者,清时均官祭,为江南地区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遗存,并因清帝多次御临而驰誉江南,遗有雍正与乾隆之父子合碑。
【古纤道】位于绍兴市北部,从东到西横贯绍兴全境,绵延40余千米。
原名纤塘、运道塘、纤道桥,是古代行舟背纤的通道和避风屏障。唐元和十年(815年)始筑,后沿萧绍运河延至萧山、上虞。明、清两代数次修葺,改用石径。其中心部位在柯桥至南钱清一段,长7000米,宽15-2米。水中纤道,每隔2米许砌一桥墩,用以调剂水源,上用三直一横条石平铺,靠岸纤道以条石从水底实砌,面铺长方形青石。古纤道上有平桥、拱桥、梁式桥数百座。
【四连碓造纸作坊】坐落在温州市泽雅镇石桥村。建于明代。明代农民为了反复利用水力资源,利用此地处龙溪中游,地势开张,崖险潭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顺溪分级连建4座水碓,故名“四连碓”。
四连碓顺着龙溪,建造水渠,分布水轮、碓坊、纸坊,是古老造纸作坊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的典型佳构。碓坊分成两组:第一组为三座碓坊紧连在一起,第二组为一个碓坊和纸坊连在一起,便于连续劳作。
【古月桥】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建造,横跨龙溪,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的肋骨形拱的石拱桥。
古月桥全长312米,拱高495米,宽45米。桥南侧压梁石上阴刻楷书“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字样。古月桥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石质风化严重,但仍保持其古朴风貌与别致造型。其石拱形式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相类似,是研究中国古代石拱桥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字桥】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
“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
【如龙桥】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南侧,横跨举溪。明代木拱廊桥。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南北走向,因其势与后山山脊古松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名。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组成。木拱架为单孔,净跨195米,外观呈八字形,内由数十根粗木纵横组合铆接,形成架设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横铺桥面板,建造廊屋。桥有廊屋9间,全长282米,面宽509米,分3间,明间为桥之通道,两次间设木凳供行人小憩。北端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东西辟门,南端设桥亭,于廊屋当心间皆为重檐歇山顶。当心间内设神龛,上悬“如龙桥”古匾,顶部施藻井。桥身外壁鳞叠铺钉风雨板,桥廊栏杆处开启几何形小窗。木拱廊桥(俗称喜鹊窝桥)的出现和改进,标志着我国古代桥梁技术的一大进步。
这一类型桥梁目前在国内已属少见,仅在浙江省的西南部和福建的北部山区尚有少量分布。如龙桥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系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木拱廊桥,是现存木拱廊桥中的典型范例。
【太平天国侍王府】位于金华市酒坊巷,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所。李世贤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忠王李秀成的堂弟。侍王府是李世贤攻克金华后修建的。整个建筑分宫殿、住宅、园林三部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主体建筑是大殿(又称议事厅)、二堂和后堂(又称耐寒轩或古柏厅)。东院有照壁、大殿、穿堂、二殿和耐寒轩。西院为侍王府住宅,共四进,入门厅,有长廊相连前厅,两旁为小花园,二进建筑的中厅最为精美讲究,三进建筑已改建,四进为一幢楼房。四进后为子城,西有一门通花园,并有望楼遗址。所有建筑的墙壁和梁上绘满彩画,反映的内容大多关于太平天国的制度、战争及民间传统的渔、樵、耕、读等。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市元宝街,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原籍安徽绩溪,后迁钱塘。清咸丰十年(1860年)前后开设阜康钱庄。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上呈奏本,清廷批准“破格优奖赏穿黄马褂”。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办药业,后因经营丝业,遭外商打击,宣告破产。
胡雪岩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完工,耗银约两三百万两。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中轴线上的轿厅、照厅和正厅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和礼制,后花园有小桥流水、假山溶洞、斜廊亭台、碑刻石雕等,一步一景,步步是景。东侧的生活区利用巧妙的变换手法,根据各自建筑的功能及追求自然情趣的需要进行了不对称的布置,建成几个既互不干扰又紧密联系的院落,区内房屋密集,路径转弯抹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宛如迷宫。
西侧内的“芝园”是故居最精华的园林部分,园内怪石嶙峋、巧夺天工,依山筑楼阁,临水建亭厅,再配廊房、植花木、点山石、置园径,建筑多施刻镂,纹彩装饰,兼具江南特色和南宋遗风。园内假山为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故居富丽堂皇,设计构思巧妙,并选用了大量紫檀、酸枝、楠木、银杏、南洋杉、中国榉、花梨等高档木材建造,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南西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石铭的私家住宅。旧宅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前面数进为晚清中式建筑,南、中部后进为西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5035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各类建筑风格的房间达244间。该宅将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会贯通,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宅内各种房屋建筑风格类型俱全,砖雕、木雕、石雕极为丰富;中式建筑中的装修部分大量采用西欧的材料及工艺;保存有大量书法名家的手迹,在江南民宅中极为罕见。张氏旧宅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民宅”。
【东阳卢宅】位于东阳城区东郊。卢氏祖先自宋代定居于此,世代聚族而居,至今已有800多年。明永乐至清中叶,卢氏家族中举出仕者不乏其人,被首推婺州望族,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宅第,其后经300多年陆续兴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多轴线组成的大型明、清住宅建筑群。主要有“肃雍堂”、“世德堂”、“大夫第”、“世进七第”、“冰玉堂”、“柱史第”等。肃雍堂是卢氏大族的公共厅堂,是卢宅的主轴线,建筑规模和地位都十分突出。面阔三间,带左右挟屋。梁柱用材粗壮讲究,建筑构件上布满精美的木雕、砖雕和彩绘。梁间不用瓜柱,都用坐斗,梁头伸出柱外,刻成各种图案。卢宅之所以获得“民间故宫”之称,是因为它的建筑布局和规格。卢宅屋深九进,堂宽五间,在封建社会是皇宫和个别宗庙才允许使用的建筑规格。同时,卢宅采用了彩绘龙凤,这也本是皇帝专用。如此“超规格”的建筑,也只有在富甲一方、显赫一时、独霸一方的卢宅才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