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34

第34章 浙江文化(8)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诸暨市斯宅,为典型的清代江南聚族而居大型宗族建筑群,占地13211平方米。现存民居建筑共有14处之多,多为清代所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多在3000平方米以上,且皆为斯姓房族所聚居。最具代表性的有斯盛居(俗称“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

斯宅民居各个组群皆有高墙围护,构成各自独立的建筑组合空间,内部由若干合院组成,布局对称,轴线明确。它以规模恢弘、造作讲究、保存完整而着称,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尤其是建筑中精美丰富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工艺,更具特色。斯宅民居是反映我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是中国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术、美学和生态学的完美结合,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伦理宗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浦江县郑宅镇白麟溪东侧。原名“承恩里”,北宋初年郑氏在此始立宅,南宋时易名三郑、仁义里,元代因两次旌表为“孝义门”而改称郑义门,明代被旌为“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以孝义同居闻名于世,事迹刊载宋、元、明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北宋至道年间,鼎盛期人口达3000余人,衰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后郑氏续立小同居传承家范延及清末,亦越13世之多。宅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现存宗祠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463平方米。另有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建筑和古迹50余处。祠内有宋濂手植龙柏9株,树龄已达650多年。郑义门为融古代建筑、儒学思想与传统民俗于一体的典型。

【顺溪陈氏民居】位于平阳县南雁荡山顺溪镇,多为古老建筑。明隆庆年间,陈育球举家从大岙迁至顺溪落户。经过百余年繁衍,传至清初陈嘉询一代,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第一座大屋。现存大屋计有清康乾间陈嘉询祖屋,乾嘉间陈显仁、陈安仁、陈作仁大屋和嘉道间陈崇仁大屋共5座。

建筑群以回环廊道分隔为6个庭院,彼此形似独立,却又毗连沟通。门户相对,回廊串接,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大小天井6个,套房99间,门窗雕镂精致,形象生动,柱子粗壮,础为方形青石,排列有序。四周围以高墙,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山乡小镇萃聚多座庞大古建筑,世所罕见,故平阳民间长期流传“青街毛竹、顺溪大屋”民谚。其设计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乌镇】古称乌墩。位于桐乡市北部,为浙北杭嘉湖平原上一方古朴、清雅之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瑰丽的文化。唐咸通年间始建镇,延续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建镇史。因古民居墙上多涂有类似于黑色的油漆,可以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而黑色在江南桐乡一带被称为“乌”,因此称乌镇。乌镇地势低洼,河港密布、纵横交错,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自古以来,乌镇名胜古迹众多,早在宋代就有名士评出“乌镇八景”,到了明万历年间重定“八景”。现在古镇的主要景点为:谭家湾、昭明书馆、唐代银杏、修真观、文昌阁、茅盾故居、桥里桥、厅上厅、翰林第、访卢阁等。近年,乌镇成为着名的影视剧拍摄基地。2003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浔】在湖州市南浔区。建镇于南宋理宗淳末年(1252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南浔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驰名中外的文化宝库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佳构小莲庄,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丝业会馆和大小古桥等。古迹名胜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致交相辉映,使古朴的江南古镇充满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灵性。《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由南浔商会改成的南浔史馆已成为展示南浔历史的对外宣传窗口。2005年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西塘】位于嘉善县。古名斜塘。以水多、桥多、弄多、廊棚多而着称。西塘古镇地处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河港纵横交错。“九里湾头放棹行,绿柳红杏带啼莺”,呈现了西塘这个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是其真实的写照。游览西塘,可观看古旧淳朴、风韵各具的104座桥梁,欣赏到“清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妙境。“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西塘122条弄堂深幽奇妙。千米长的廊棚可使人在此体会“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滋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商贸古镇,西塘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达25万平方米,数量之多、面积之大、风格之独特为江南罕见。同时,西塘也创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书香、诗词金石,缔造了西塘浓郁深厚的文化氛围。在明、清两代里共出了进士19名,举人31名。民国时期,着名诗人柳亚子常来西塘吟诗会友,18位西塘文人参加了柳亚子创办的南社。2003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安昌】位于绍兴县,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镇东涂山(西山)据传为大禹娶妻并会诸侯之处。唐末钱平董昌之乱,乃有安昌乡之名。安昌老街是古代市镇有规划建设的典范,史载由明人郑斗南“谋诸众,捐地为街,捐荡为河”,于弘治二年(1489年)开市。数百年间商贾云集,百业兴盛,至1936年,尚有商号933家,为绍兴城外市镇之最。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7米,至今保存完好。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姿态各异的拱桥石梁,古老凝重的台门,幽深僻静的弄堂,风貌古朴典雅,极具水乡特色。安昌的小桥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安昌历史上人文荟萃,曾产生明大学士朱赓、少师朱燮元、民俗学大师娄子匡、绍剧表演艺术大师筱昌顺等着名人物。明代王阳明曾来翠园精舍讲学授徒,晚清平步青辞官归里撰成《香雪崦丛书》。特别是清代安昌出过众多的绍兴师爷,堪称“师爷故里”。2005年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大禹陵】位于绍兴市东南。据传是夏禹的陵墓。禹,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鲧之子。

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劳身焦思,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平洪水。舜死后禹继位。10年后,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夏本纪》说:“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内,旧有陵殿,已圮。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甬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碑亭前方旧有禹寺,今圮。陵右侧建有禹庙。

附近有姒姓村居,传为夏禹守灵人之后裔。

【印山越国王陵】位于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王陵位于印山之巅,凿岩而成,墓向朝东,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竖穴土(岩)坑木椁墓。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口长46米,宽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设台阶。墓室由加工规整的巨大枋木构筑,呈两面坡状。木椁长348米,宽67米,分前、中、后三个室。每室之间设有门槛、门梁和木制隔墙。椁室内涂漆。木棺置于中室,是一个由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长605米、口宽112米。坑底铺木炭,木椁外包140层树皮,树皮外夯木炭,墓坑内填青膏泥。其上覆封土,王陵四周挖掘有隍壕围护。该王陵早期曾遭盗掘,但仍出土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49件(组)。王陵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葬俗充分显示了越国王陵制度的特点,即文献上所称的“木客大冢”。印山越国王陵是迄今为止经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第一座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对推动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印山附近还有几座类似的陵墓,可能和其他越王族墓有关。

【临安吴越国王陵】位于临安市锦城镇和玲珑镇。陵墓包括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墓、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馞之王后马氏墓及钱的父母钱宽、水邱氏墓。钱墓位于锦城镇东北面的太庙山南坡,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墓上有大型封土堆,高约9米,长、宽各约50米,原神道长300米,有华表、石马、石羊、石翁仲和钱王祠。现原神道已毁,墓前尚存墓碑。吴越国二世国王钱元馞之王后马氏墓——康陵,位于玲珑镇祥里村庵基山东北坡。墓葬为砖廊石室券顶,分前、中、后三个室。墓内后室刻天文图,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绘的牡丹图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十二壁龛内刻十二人俑和十二生肖。前室也有壁画。该墓是目前吴越钱氏王室墓中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钱宽、水邱氏夫妇墓位于锦城镇四墅村明堂山。两墓为同茔异穴,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均为砖砌船形券顶结构,分前、后室,并有耳室和壁龛。后室内均绘椭圆形天文图,内容为二十八星宿和北斗。墓内出土的越窑褐彩青瓷是青瓷器中的精品。

【宋六陵】位于绍兴县皋埠镇攒宫村宝山之麓,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陵寝。徽宗亦归葬于此。但世以南宋六帝之陵称,故曰“宋六陵”。原拟在恢复中原后归葬北方,乃用浅埋,故又称“攒宫”。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被杨琏真盗掘。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敕遗骸归故陵,并加修葺,重竖碑石,刻有帝名、陵名。清雍正七年(1729年)敕地方官加意防护,春秋致祭,后逐渐荒芜,但墓穴尚存,古松犹盛。1966年秋,陵墓封土被夷平,墓碑被毁。1984年后重加保护,并划定保护范围。

【岳飞墓、庙】位于杭州市区栖霞岭南麓。岳飞(1103-1142),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首次从军,上疏反对南迁被革职。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从张所任统制。建炎四年讨朱成,收复江西,授建州观察使。次年讨曹成,屯江州,制定“连结河朔”忠义兵共同抗金的方针。绍兴三年(1133年)镇压江西地区的农民起义。绍兴四年大破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6个郡。绍兴五年从张浚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么起义。绍兴六年首次出师中原,并驰援淮西,收复虢州卢氏县城及西京长水县。次年拜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使,又次年授开府仪同三司。绍兴十年再次出师中原,收复郑州、洛阳等大片失地,大破金兵于郾城。正欲乘胜北进,被赵构和秦桧逼令班师,解除兵权,授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除夕前一天,被害于临安府大理寺。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负其遗体逾城,葬于北山。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以礼改葬岳飞遗体于栖霞岭南麓。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年)赐谥“忠武”。岳飞墓历经重修。1966年底毁,1979年修建。坐西朝东,块石围砌,墓前建有墓门,前有照壁,上嵌明人洪珠书“尽忠报国”四字。过墓门有甬道至墓前,道旁列石人、石兽。岳飞墓在正中,墓碑刻“宋岳鄂王墓”;左侧为岳云墓,墓碑上写“宋继忠侯岳云墓”。墓周有石栏围护,石栏正面望柱上刻“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一联。墓门下有铁铸秦桧等四人跪像。墓门下照壁前两厢碑廊,陈列岳飞手迹和历代名人凭吊题咏,石碑计有125块。岳飞庙原为智果寺,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为褒忠衍福寺,明景泰年间改为忠烈庙。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1918年大修。门庭上悬有“岳王庙”匾额。

【文天祥祠】即文信国公祠,在温州市江心屿上。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着名文学家,民族英雄。南宋德二年(1276年),文天祥受命赴蒙古兵营谈判,被扣留。押解至京口(今镇江),后伺机逃脱。同年四月,从海路辗转到温州,居留一个月,招募义兵,力图抗元复国。其间在江心屿写诗多篇,抒发胸怀。后去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战。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被俘,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柴市。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后人在江心屿立祠纪念。今祠为清代重建,1979年大修。祠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立的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诗碑。

【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位于舟山市定海城区晓峰岭,是纪念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正面战役主战场的纪念性公园。园名由乔石题写。原为竹山公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于1997年6月。2002年4月,舟山市将定海竹山公园易名为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并修建一些相关纪念设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4800多名清军将士奋勇抗击英军入侵定海,前仆后继,大部分壮烈殉国,击毙英军410余名,竹山就是当年主战场之一。公园内辟有“百将题碑”碑林,镌刻张震、迟浩田等30余位将军的题词手迹。沿公园石阶逶迤而上,山顶为景区主要部分,可鸟瞰定海城全貌,鸦片战争纪念馆、三忠祠、定远古炮台、纪念雕塑和阵亡将士墓等均位于此处。公园整体布局庄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位。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永嘉县五尺乡五尺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的胡氏四房宗祠。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下辖3个团,共有6000人左右,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历经大小战斗100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祠宇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占地1467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因年久失修,破漏严重,1985年以来,由国家拨款、地方集资,建造大桥一座,将军部旧址整修一新,右侧山坪耸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左侧新建红十三军战史纪念馆,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分布于长兴县槐坎乡和白岘乡境内,是抗战后期(1943年秋至1945年10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及新四军苏浙军区党、政、军指挥机关和后勤保障机构所在地。旧址原系清末民宅,坐北朝南,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前后两进、四面高墙的两层楼房,东西侧座,共有房屋46间。旧址主要包括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粟裕宿舍和办公室、新四军后方医院、疗养所、修枪所、兵工厂、苏南报社等14处革命旧址,建筑面积共计8849平方米。内陈列军区成立前的形势图,发布的各种文件、布告,部队作战用的军用地图,部队的作战武器、器材和战利品,《苏南报》,江南银行纸币以及烈士们的遗物和照片等革命文物。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是中国江南抗战时期保存下来的最为完整、内涵丰富且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是苏浙军民在粟裕将军领导下抗击日伪顽、建立苏浙解放区的重要历史见证。

【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杭州万松岭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因白居易《夜归》之“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诗意而得名。清康熙十年(1671年),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改称“太和书院”;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帝赐“浙水敷文”额,因此更名为“敷文书院”。万松书院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清康、乾两帝屡次御驾亲临,政治地位颇高。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赐为省城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