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当代浙江概览
18637800000036

第36章 浙江文化(10)

【净慈寺】位于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原名慧日永明院,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吴越王钱为永明禅师所建。永明(904-975年)本姓王,名延寿,字冲元,佛学造诣颇深,着作甚丰,主持杭州灵隐寺、六和塔的修建,并创建净慈寺,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北京香山碧云寺罗汉堂供奉着永明禅师像。北宋时改名为寿宁禅院,南宋又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或“净慈禅寺”。寺分前、中、后三殿,中间的大雄宝殿是1960年重修的。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就在这里叩响。寺内西首旧有济祖殿,供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塑像,东首旧有运木古井。道济(1148-1209年),原名李心远,台州人,18岁在灵隐寺出家。不守戒律,嗜好酒肉,性格幽默诙谐,举止癫狂,又慷慨好义,扶危济困,惩恶奖善,好打抱不平。后移住净慈寺修行。公元1204年净慈寺遭大火被毁,道济募得大批木材,据传木材从寺内香积井吊出,后人称该井为“神运井”,成为净慈寺古迹之一。寿60圆寂于虎跑寺,临终前曾书偈云:“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北京碧云寺罗汉堂把济公像塑在房梁上。

【普济寺】亦名“前寺”。在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普陀三大寺之一,亦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初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现存大殿为雍正九年(1731年)奉敕重建,有庵阁堂庑200余间,为全山供奉观音之主刹。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占地14万平方米,有殿宇9座、楼阁12座、堂屋16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寺前有海印池,亦称“莲花池”。池中正对山门有八角亭、御碑亭。御碑为清雍正年间所立。寺东南有多宝塔,西南有石牌坊。

【法雨寺】亦名“后寺”。在舟山市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普陀三大寺之一,亦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兵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等,并赐“天花法雨”匾额,因此改今名。同治、道光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现存殿宇245间,计7350平方米。全寺分列6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

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后依次为大圆通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大圆通殿就是观音殿,因内顶有九龙藻井,又称“九龙殿”。其中九龙藻井和殿顶黄色琉璃瓦等,为康熙三十八年从南京明故宫拆来。青玉涧诸水自锦屏山绕流法雨寺前,上跨海会桥。

【慧济寺】亦名“佛顶山寺”。在舟山市普陀山佛顶山上,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时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建圆通殿、玉皇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请得《大藏经》,由文正和尚鸠工增广,遂成巨刹,与普济寺、法雨寺鼎立,并称为“普陀三大寺”。全寺有4殿、7宫、6楼,殿内雕梁画栋,工艺精致。寺处于高山之巅,幽深绝俗。寺周围多古树异卉,寺西北有鹅耳枥一株,是稀有的观赏树。寺东南是白华顶,上有天灯,为海上航标。寺后山上所产之茶称“佛茶”,味香清口。从寺南下的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个大字,为明抗倭名将侯继高所题,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寺西有盘山公路直达慧济寺。

【七塔寺】七塔禅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观宗寺)之一。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敕改栖心寺额为“崇寿寺”。此时,寺院已成四明地区的着名道场之一。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普陀山宝陀寺(即普济寺前身)焚毁,崇寿寺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圣像供奉,住持惟摩石沃禅师复建“栖心寺”,第二年诏改“补陀寺”,从此遂成观音菩萨道场,人称“小普陀”。因寺前建有7座石塔,故俗称“七塔寺”。屡经兴废,于1980年后经过十余年苦心经营,寺院殿堂一一修复。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主要建筑有:七石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珍贵文物有:寺院开山祖师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宋代大铜钟两口、《龙藏》一部、梵文贝叶经一束、清代所刻五百罗汉造像砖及“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所藏各种珍贵文物等。

【天童寺】在宁波市东太白山麓。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僧义兴来此结庐。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僧法璇始建寺,其废址今称“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年),僧宗弼等择地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年),赐名“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年),更赐名“天寿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又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册定天童寺名。寺建后屡毁,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1979年经过全面修整。中轴线上依次有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天王殿、佛殿、法堂。佛殿重檐琉璃顶,高189米,正中供奉三世佛坐像3尊,莲座各高938米。前设阿难、迦叶立像。三世佛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海岛群塑。殿前有古柏一株,传为唐代遗物。法堂之上为藏经楼。法堂后西侧有罗汉堂。中轴线东侧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寺周群山耸峙,层峦叠嶂,有南山晚翠、东谷秋江、深径回松、风岗修竹、清关喷雪、西涧分钟、双池印景、平台辅月、玲珑天凿、太白生云十景。王安石游天童寺云:“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南宋以来,天童寺僧众云集,高明辈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以后日本僧人荣西、道元曾先后来寺求法。荣西归国后创立日本佛教曹洞宗,从此禅宗在日本正式弘传,该宗教徒便尊天童寺为本宗祖庭。

【阿育王寺】在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

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刘萨诃于此得一舍利塔,内悬宝磬、中缀舍利,传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舍利传释迦牟尼涅后的遗骨,为中外佛教徒所崇敬。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建亭供奉此塔,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赐额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广利祥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定名为“育王禅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一千多年来,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1980年曾全面整修。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顶,殿中设石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一座,木塔内置有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石塔后有释迦牟尼涅时卧像。

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护法神4尊,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中以唐大和七年(833年)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尤为着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的砖塔一座,高36米,7层6面,仿木构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元代特点。每层壁龛内,原有陶塑佛像。有磴道可通顶层。

【国清寺】在天台县城北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之一。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承智者大师遗愿建立。经过历代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1973年又作了全面整修。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主要建筑都依清代宫式营造,分布在3条轴线上。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重檐顶,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莲座高68米,重13吨。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度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坐像。殿东侧小院中有古梅一株,相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栽。主干枯而复生,枝丫茂盛,逢春繁花满树。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上为藏经阁,楼下即为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文物室中陈列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建筑。寺门前有一行墓、寒拾亭、丰干桥等古迹。东侧小山上有相传初建于隋代的砖塔一座,高593米,六面九级,历代曾多次整修,形制挺秀。寺内外多长松巨樟,寺周五峰环峙,双涧绕流,景色清幽秀丽。天台宗是我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它的影响远及海外。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寺,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