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孩子患有类似“橡皮综合症”的不良习惯时,家长可采用心理转移法进行治疗。如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做一些轻松的事等,不要老是盯着孩子做功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依恋橡皮的坏习惯会逐渐得到纠正。
★8.怎样正确引导上初一的女儿与异性同学的交往
问题困扰
自从女儿读初中之后,家里的电话便开始热闹起来。近半年来,找她的电话开始多起来。我们细心地观察后发现:虽说同学打进电话大多是谈论学习问题,可一旦遇上男同学来电话,女儿总是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单独接听。我们不放心,曾经偷偷地拿起分机听了几次,结果也没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她和男同学也只是说学习和作业的问题,除此之外,最多是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可是现在早恋现象严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可能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跟异性的交往。只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分析解答
一般的家长都知道交往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所担心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可能出现早恋,甚至学坏,影响学业,影响成人成才。家长们的担心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有一些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过早地“谈朋友”,带来不良影响。
的确,“早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但究竟何谓“早恋”,却恐怕是不少父母尚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从而使情绪易于波动,活动能力增强,人格独立要求增加,同时产生愿意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而非是“早恋”。
从心理角度看,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活动是有益无害的。在学习、游戏、旅游、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很多中学生在异性面前都会有一种异样的心理感受,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与兴奋,而且特别愿意在此时表现出自己的长处。有的女生说:“我觉得男生心胸开阔,和他们在一起时我的心情也开朗了。”有些男生讲:“也不知为什么,比赛时如果有女生在场观看,我们男生就跑得特别卖力。”其实,这些都说明了正常的异性交往对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有促进作用。由于男女同学各自特点不同,男生往往比较刚强、勇敢、不畏艰难、更具独立性,而女性则更具细腻、温柔、严谨、韧性等特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他们的性格发展和智力发育都有益处。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应对孩子与异性的接触存有过多的担心和过分的限制,更不应武断地认为孩子与异性交往就是不健康的“早恋”行为并对其施加压力,这样往往会加剧孩子与父母和老师的对立。
对于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父母和老师应勇于正视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人为地限制孩子与异性同学正常接触的做法是欠妥的,比如老师排座位时故意将男女同学分开;父母不让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或像东宝的父母一样偷听孩子的电话……
当然,如果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过分,甚至因此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及精神状态,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对此,父母和老师应尽力帮助孩子,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互保。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早恋”的歧途,也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父母不妨在这个问题上借鉴一下大禹治水的经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孩子们有了异性朋友也不会就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告诉他们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东西。何况即使有了异性朋友,也不见得就是在谈恋爱。即使孩子们有了“早恋 ”现象,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宜疏忌堵,开诚布公地开导他们,孩子们还是愿意和我们做父母的沟通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做孩子的父母,还应学会做孩子们的朋友,做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向导。
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的自由与豁达让自己不致狭隘,男孩子需要女孩子的细腻沉静让自己不致粗俗。只要家长、老师不大惊小怪、能正确看待,只要自己不牵强地赋予它某种形式,男孩女孩的友情并不都会影响学习,相反它是学习的动力。
★9.孩子为什么总是“郁闷”
问题困扰
我真不明白孩子是怎么了。每天我为他打点一切,从吃饭穿衣到睡觉学习,而他总是好像感觉不够快乐。“郁闷”竟成为他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为何依然感到孤独和郁闷? 我曾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可是翻来覆去也找不到自己失败在哪里,现在,我自己也很郁闷。
分析解答
据调查显示,当今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5个,包括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精神疾病。其中,行为问题占到20%—30%,情绪问题占20%。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如非常常见的学校恐惧症,几乎每个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恐惧反应。
谁让孩子不快乐?据调查结果分析,家庭教育中忽视性格培养,孩子沟通存在问题,过分关爱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行为?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大人过分关爱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青少年及儿童病人超过了病人总量的1/3。更让人担忧的是,病人年龄已突破传统认为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另外,家长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状况。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远离心理疾病的能力呢?也许以下的建议家长朋友们可以试一试。
(一)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二)教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三)教孩子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四)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一个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乐”,这是我们培养儿童青少年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培养他们有效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
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要讨论,要协商,要探讨,要尝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六)教会他们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10.小儿有点残疾,越来越自卑
问题困扰
我的儿子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由于后遗症,现在留有残疾。小的时候虽然行动不便,但毕竟年龄小,天真童趣还不知道什么是歧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越来越感到自卑。不想去学校,不喜欢跟小朋友玩,一个人发呆。看着孩子失望的眼神,我这个做母亲的只有暗自流泪。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解释,该怎么安慰他!
分析解答
每当我想起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事迹的时候,都充满敬仰之情。她们以超人的毅力进行艰苦卓越的奋斗,战胜身体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不幸,追求人生的价值,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她们的坎坷经历,她们的辉煌成就,她们的精神风貌,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所有健康人树起了榜样。她们以铁的事实向人们宣告:残疾人也有幸福的人生。我也想到了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父母,作为家长,他们曾经承受了多么沉重的压力和难熬的,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孩子的成就,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他们为残疾孩子的父母,也为所有孩子的父母树立了榜样。残疾的孩子是不幸的,而帮助他们战胜不幸,走向幸福的最关键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作为家长,应该了解残疾孩子的心理,尤其要认真体察孩子的种种想法,这会使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帮助更加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为了孩子,家长应首先调整自身的心态,千万不要被“倒霉”、“命苦”、“不幸”这些话占据头脑。残疾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在不断调整心态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
(一)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证明这个道理。让“命运不公平”的思想见鬼去吧!
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关心、帮助残疾的孩子,然而也有少数道德欠佳的人会用“瞎子”、“聋子”、“瘸子”这些不恭的语言甚至用动手动脚的欺侮行为对待他们。要教育孩子在适度忍耐的同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批评那些个别人:“你们这样做讲道德吗?”“你们欺侮残疾人算是真本事吗?”
(二)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
只要有可能上学的,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上学。最好上残疾儿童学校;没有残疾儿童学校的地方,可以随班就读。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孩子的一生是十分重要的。
(三)应该适度,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
应该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走向成功的事例,讲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自己学习。切切不可以过分地怜悯和护卫,降低孩子的斗志。
(四)给孩子成功的机会
对残疾孩子不能要求太高,但如果一点没有要求,顺其自然也是不利的。
(五)支持孩子参加各种群体活动
特别是有较多残疾孩子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做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增长适应社会的本领。
(六)教给孩子学会“+”式思维,保护良好心态
“+”式思维是当代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凡事往好处想,用“加”的方法而不是用“减”的方法去想问题。这对残疾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人际关系篇——写给那些为人际关系烦恼的人
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须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卡耐基
★第24章 搞好婆媳关系
★1.婆婆和我们一起住,怎样和她和睦相处
问题困扰
先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是婆婆唯一的寄托,婆婆一个人扶养他长大,供他读完大学。“含辛茹苦”这四个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绝对不为过!现在我和先生结婚二年了,先生觉的老人自己一个人住乡下太孤单,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我也知道老人家很不容易,连连说好,马上给婆婆收拾出一间带阳台的房间,可以晒太阳,养花草什么的。
婆婆已经搬来了,现在大家感觉都不错,可我担心时间长了难免有误会,那怎样才能和婆婆和睦相处呢?
分析解答
婆媳关系之所以不容易搞好,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性虽然成了亲戚,但是,在感情上却远不如母女那样融洽。对于母女之间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事,双方都会相互谅解。然而婆媳之间却不是这样,彼此有了意见不会直说,而是放在心里,容易记仇。只要在语言方面稍不注意,便会成为婆媳不和的导火索。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婆媳关系呢?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调适。
懂得相互谦让一般而言,年龄越大,社会适应能力越差,要老人改掉几十年形成的习性很难,作媳妇的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婆媳间有了隔阂,尤其是口角之后,作为长辈的婆婆为了面子一般不会主动向媳妇表示和解。这时,作小辈的媳妇最好能风格高一点,主动打招呼,隔阂便会随之化解。
注意感情投资媳妇要重视感情投资,利用感情的反馈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例如,逢年过节给婆婆送些礼品。生日时,为她庆祝一下,或者买一块衣料、一件衣服以留作纪念。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表达的是过去做媳妇的苦衷,现代社会新型的婆媳关系,已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旧观念,但婆媳关系仍是许多女性关心且不能回避的问题。怎样融洽婆媳关系、与婆婆建立起亲情,从而让自己的小日子甜蜜而长久呢?
对不同的婆婆,自然应当使用不同的“狡猾”招数。下面,先从最基本的相处之道谈起:
(一)不要过分苛求婆婆怎样
爱屋及乌,丈夫和婆婆就像小乌鸦和老房子一样,相中的只是一只“小乌鸦”,全靠老房子几十年的爱护,连根羽毛都没少他的。让你享受胜利果实,你还想上房揭瓦不成?有了这样的观念,你就能够做到从细微之处关心婆婆,而且心中既无阴影也无委屈地不再要求她如何心疼你。这样,从你这里起头,家庭关系就会融洽。
(二)一定要把看法与做法分开
即使你对她有看法,也不要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