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屈能伸,低调做人的细节
在做人方面,那些谦让、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而那些自大、自赏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在羽翼未丰之时,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主动避开强者锋芒,对于个人保存实力、养精蓄锐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强者面前示弱
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强者争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国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一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
韩非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因此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但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门下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日渐衰败,受到他国侵略,领土愈来愈窄。韩非屡次向韩王提出建议,要求打破现状。韩王不喜欢口吃的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
韩非愤而著书,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书,即所谓的《韩非子》。
韩非是天才的说服家,但一直没能够发挥他的才能。韩非受到韩王的疏远,在韩国非常孤独,认为韩国的前途渺茫。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将来称霸天下者非秦国莫属。水工郑国被派遣到秦国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本来是韩非的策略,后来郑国叛变,巴结秦王,使秦国集中兵力攻击韩国。郑国在进入秦国时,曾以韩非的书献给秦王,这就是《孤愤》《五蠹》二书。
秦王读后感叹地说:“多出色的一本书,如果我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秦王并不认识韩非这个人,便向李斯打听。“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李斯惶恐地对秦王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卿的门下,但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因此能够接近秦王而成为幕僚。
秦王立即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秦王指名要见韩非,韩王心乱如麻,心想:虽然韩非看来很不起眼,秦王却想招揽他,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实在舍不得出让。而且韩非一直受到自己的冷落,不知会在敌国做出什么对韩国不利的事,因此而深感不安,但是对于秦国的要求又不能拒绝。
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上书,建议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韩非留在秦国,准备日后予以重任。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李斯怎能允许别人跟他争名夺利?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便岌岌可危。
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韩非。日久,使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劝谏秦王道:“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后明白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并附带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
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防备,预先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
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宠辱得失。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不懂低调做人的道理,其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因此,在羽翼未丰之时,保持低调的处世方式,主动避开强者锋芒,对于个人或团体保存实力、养精蓄锐都是大有裨益的。
别太拿自己当回事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谦让、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自尊自大、孤芳自赏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
安德森是个非常优秀的青年,在大学期间是令人羡慕的“学习尖子”。或许正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所以其他人在他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时时感到自己是“鹤立鸡群”。他不仅看不起周围的同学,甚至连一些教授他也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讲的课程对安德森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学业上的优秀使安德森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变得极为挑剔,容不得别人有一点儿毛病。一次,有位同学向他借了一本书,书还回来时弄破了一点儿,虽然那位同学一再向他表示歉意,但安德森仍然无法原谅他。尽管碍于面子,他当时什么话也没说,然而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理睬那个借书的同学了。
渐渐地,安德森成了其他同学眼中的“怪人”,大家不敢再和他交往,甚至不愿和他交往。当然,这种“集体排斥”并没有阻碍安德森在学业上的成功。
安德森的功课门门都很优秀,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国际性竞赛并获得了奖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数年苦读后,安德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待遇优厚的大公司。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准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不过,上班后的生活远远不像在学校里那样简单,每天都少不了和上司、同事、客户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安德森对此感到十分厌烦。原因在于,他在与人交往时仍然抱着那种挑剔的心理,一旦与人接触就对他人的缺点非常敏感。
毕竟,安德森太优秀了,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他对别人的挑剔越来越严重,逐渐发展成对他人的厌恶。他讨厌那些平庸的同事、低能的上司,有时甚至说不清对方有什么具体的缺陷,但他就是感觉不对劲。
长此以往,安德森与周围的人关系变得很紧张,彼此都感到很别扭。他经常与同事闹得不可开交,也往往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与上司发生矛盾。
终于有一天,安德森彻底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尽管他确实很有才干,但上司却不再派给他任何任务,同事们也像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他。在走投无路之际,他被迫写了一份辞职书,结果马上得到了批准。
随后,安德森又到别处应聘,可是一连换了四五家单位,竟然没有一处令他感到满意。这位原本前途远大的青年,心情变得越来越苦闷,日益形单影只。在巨大的痛苦煎熬下,他的精神逐渐崩溃,最后被送入了一家精神病医院。
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就容易挑三拣四、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并且在与人相处时会吹毛求疵。这样的人,即便本领再高强,也不会受人尊敬、被人重用。而且,一个太拿自己当回事的人,即使不在言谈中将这种态度表露出来,其身上那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气质也是足以令许多人讨厌、不悦的。因此,做人就要放低姿态,让自己融入人群中去,不要刻意凸显什么,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好人缘。
小细节 好人生
很多人在刚刚找到一份工作时,就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希望别人都尊敬自己,希望薪水可以拿得很高。岂知这一切得来不易,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价。
不要期望你的同事一开始就对你笑脸相迎,帮你做这做那。要知道,你是新来者,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人有多聪明,然而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就是陌生的,你先来的同事就是你的老师。
你要礼貌地对待他们,多用一些礼貌用语,包括所有的同事,你不能小看那些看上去职位不高,好像对你没有帮助的同事,尽量帮他们多做一些事情,多向他们请教问题,尽管他们对你的态度有可能不好,但你要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你的热情正直和你的不平凡的业绩最终会为你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聪明人要“糊涂”些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自以为无所不知,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人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道:“我哪里是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
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就会有更高的官职,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在别人的恭贺声中,刘向提醒儿子:“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才不会张狂啊。”
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道:“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
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里。有人提醒他:“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
刘歆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得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还可以,对治国之术就生疏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怎敢轻易涉足呢?”
刘歆最引以为傲之处竟然被别人说成是无知,他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谏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露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地自杀了。
刘歆处处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走的却是一条笨人的路,最后自杀而死,他的满腹才学,实在可惜。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说自己是聪明人,他们常以庸人或愚人自居,正如郑板桥推崇的“难得糊涂”一般。
锋芒不能太露
一个人,锋芒太露难免灼伤他人。想想看,当你将所有的风光都抢尽了,却将挫败和压力留给别人,那么别人在你的光芒的压迫下,还能够过得自在、舒坦吗?也因此,有才却不善于隐匿的人,往往会招来更多的嫉恨和磨难。曹植锋芒毕露,虽名满天下,却给他带来了灾祸,这难道是他的初衷吗?他只是不知道收敛罢了。因此,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灾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
唐人孔颖达,字仲达,八岁上学,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长大后,很会写文章,也通晓天文历法。
隋朝大业初年,举明高第,授博士。隋炀帝曾召天下儒官,集合在洛阳,令朝中士与他们讨论儒学。颖达年纪最小,道理说得最出色。那些年纪大、资深望高的儒者认为颖达超过了他们,使他们受辱,便暗中刺杀他。
颖达躲在杨志感家里才逃过这场灾难。到唐太宗年间,颖达多次上诉忠言,因此得到了国子司业的职位。太宗来到太学视察,命颖达讲经。太宗认为他讲得好,下诏表彰他。但后来他还是辞官回家了。
南朝王僧虔,是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擅长书法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显露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他曾故意把字写得很差,因此平安无事。
当你把别人比下去,就给了别人嫉妒你的理由,为自己树立了敌人。所以,在与人逞强之前请先三思。
当然,如果你确实有真才实学,又有很大的抱负和理想,不甘于停留在一般和平庸的阶层,那么,你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有一点,你必须注意时刻提防周遭的嫉妒。
要想使自己免遭嫉妒者的伤害,你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刺激对方的嫉妒心理。对于你周围的“嫉妒”者,宜回避而不宜刺激。同事的嫉妒之心就像马蜂窝一样,一旦捅它一下,就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既然嫉妒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低层次情绪,就没必要去计较你长我短、你是我非,更不必针锋相对,非弄个“水落石出”“青红皂白”不可。须知,这不是学术讨论,更不是法庭对峙,你的对手不会用“逻辑”、“情理”或“法律依据”与你争锋的。嫉妒之人本来就不是与你处在同个档次上,因而任何“据理力争”都只会使你吃亏,不仅降低了你的档次,而且还浪费时间和精力。
最佳应对方法是胸怀坦荡、从容大度。对出于嫉妒者的种种“雕虫小技”,完全可以视若不见、充耳不闻,以更为出色的成绩来证实自己所受的认可是完全公正的。
千万别做“出头鸟”
做事不要强出头——“枪打出头鸟”“墙倒众人推”。你出头出好了也就罢了,一旦捅出什么娄子,你的麻烦可就大了。
有一个很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与一个朋友闲谈,这个朋友说:“据我分析,你的实力堪称我们地区房地产业的第一。”这位开发商笑笑。他说,当“第一”不容易,因为不论研发、行销、人员、设备,都要比别人强,为了不被别的公司超过去,便要不断地扩充、投资。换句话说,要花很多力气来维持“第一”的地位。
他说,这样太辛苦了,而且一旦没弄好,不但“第一”当不成,甚至连当“第二”都不可能。当然这只是这位开发商个人的想法,不过他所说的却很有道理,当“第一”的,必然要费很多力气来维持“第一”的地位。
当第一太累,一旦你的事业做大了,想收手都不行,也就只能硬着头皮上阵,“未老先衰”“英年早逝”也未可知。
这么说,并不是不要你去当第一,如果你有当第一的本事,也有当第一的兴趣和机会,那么就去当吧!但如果你自认为能力有限,个性懒散,又懒得挑大梁,那么就算有机会,也不要去当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