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大全集
18774000000043

第43章 中卷(22)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①。制人者,握权也②;见制于人者,制命也③。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④;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⑤。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⑥。然而无为而贵智矣⑦。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⑧。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⑨;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⑩。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11;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12。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13。”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14。由能得此,则可以觳远近之诱15。

【注释】

①制人:控制别人。 见:被。

②握权:掌握了权变的主动权。

③制命:此指被控制了命运。

④阴:隐蔽,不露声色。 阳:公开,大肆宣扬。

⑤事易:即易事,容易侍奉。 事难:即难事,难以侍奉。

⑥不可以为存:不能够设法让它存在。

⑦无为而贵智:顺应自然而推崇智谋。无为,此指无为而处世,因为智者道阴,暗中用计,表面无为。

⑧众人:普通人,大多数人。

⑨ 见可:看到可以(进行)。 自为:自己做。

⑩ 为人:让他人去做。

11言有之:俗话说,常言道。 化:化生(万物)。

12 隐与匿:隐藏不露。

13中正:中正平和。

14道理达于此义者:能够通达这种道理的。与下文“由能得此”意义相近。

15觳: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以为其意为“毂”,即悦近来远,让天下归服。

【译文】

对于能够彻底了解、掌握的人,才可以使用他;对于不能了解、掌握的人,善于谋划的人是不用他们的。所以说,办事贵在能控制别人,而千万不可被别人所控制。控制住别人,你就掌握了权变的主动权;被别人控制,你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了。因此,圣智之人运用谋略总是暗中着力、不露声色,愚蠢的人才在明处咋咋呼呼、大肆张扬。因而跟聪明的人行事容易,跟不聪明的人成事困难。由此可见,注定要灭亡的事物是难以挽回失败而让它继续存在的,危急的局势也很难使之转危为安,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看重智慧谋略。用智,就要用在一般人所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地方。运用计谋时,看到可以成功,就选取一些事自己去做;看到不可行,就选取一些事让别人去做。所以先贤智圣的谋略及治国之道都是隐藏不露的。常言道:“天地化生万物,表现在高深莫测;圣人处世的诀窍与法则,在于隐藏不露。不在于仅仅表面上讲求忠、信、仁、义,只要内心中正、合乎不偏不倚的正道就可以了。”能够通达这种道理的人,才值得跟他谈论谋略。能够掌握这种道理的人,才可以和他设计各种计谋,以悦近来远,让天下归服。

【以史为鉴】

诸葛亮锦囊妙计气周瑜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然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无疑是一个善于运用谋略的绝顶高手。在刘备东吴迎亲、诸葛亮面授赵云三个锦囊妙计一事上,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谋略技巧,真正称得上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名垂千古的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趁机派人占领了军事要津荆州(今湖北襄阳一带)。周瑜派人讨还,诸葛亮便教刘备用“眼泪战术”哭得来人心软,答应刘备暂借。刘备本无还心,这一借便借“死”了。周瑜又气又恨,却也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只有暗自咬牙切齿而已。

恰好此时刘备的夫人去世,正在操办丧事。消息传到东吴军营,周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告诉东吴谋士鲁肃,说讨还荆州之计有了。鲁肃忙问何计。周瑜说:“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们主公有个妹子,年大未嫁,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我如今上书给主公,教人假意去荆州说媒,招刘备来入赘。待他来后,就乘机将其软禁在此,却派人去讨还荆州来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另有主意。”

鲁肃一听,十分高兴,便去见孙权,说出周瑜的计谋。孙权自然高兴,便派吕范到荆州说亲。刘备却是个重事业轻家室之人,想当年长坂坡大战,他多次弃娇妻幼子不顾便足以说明。这番东吴主动招亲,自知吉少凶多,生怕中了“美人计”,便不想前去。哪知诸葛亮早就识破了周瑜诡计,便一意怂恿,促成刘备前往东吴娶亲,诸葛亮告诉他:“我只略用小谋,使周瑜不能得逞,而吴侯之妹,又属主公所得;荆州也万无一失。”临行之前又制定破计之策,分别装入三个锦囊,交给赵云。令赵云护送主公,并嘱如有疑难,只需依计而行即可。刘备便将信将疑地由赵云陪同去了。

(59 诸葛亮决胜千里之外)

赵云护送刘备一行五百余人到达东吴驻地,就打开第一个锦囊看了计策,随即唤来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吩咐如此如此,众人领命而去,一个个披红挂绿,去市上采买成亲之物,并大肆宣扬成亲之事,一霎时,便传遍了东吴都城。与此同时,又教刘备备上厚礼先往拜谒东吴元老、已故国主孙策和当今大都督周瑜的岳父乔国老。刘备牵羊担酒,先往拜见,并说了吕范为媒、迎娶夫人之事。原来这正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预料孙权、周瑜的“招亲”既然只不过是一场骗局,那么便可推断孙权绝不会向东吴百姓宣传此事,更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方面据有实力地位的吴国太和乔国老,所以此事一旦败露,就会使孙权难以下台。因此,诸葛亮定下了大造迎亲声势的妙计。

果然不出所料,乔国老不知底里,忙入宫向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贺喜。这位吴国太蒙在鼓里,不知喜从何来。等她听罢乔国老的解释,十分生气,如此大事,孙权竟不来和自己商议就擅作主张!忙派人传来孙权。孙权解释说这只是计谋,是想用妹妹作诱饵去钓刘备以讨还荆州的。

吴国太不听便已,一听此言,更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道:“你和周瑜统领六郡八十一州,无计去取荆州,竟用我女儿设美人计,传扬出去,叫我如何做人?让你妹妹怎么见人?”孙权面红耳赤,这才觉得此计实在不够光明正大,但木已成舟,也不好再变了。母亲余怒未消,仍在大骂。乔国老调解道:“事到如今,不如将错就错,真的与刘备结亲。刘备也是个人物,辱没不了令妹。”孙权说:“刘备年过半百,妹妹青春年少,如何使得!”吴国太怒道:“早知使不得,又为何出此下策?明日传刘备来,我看中了,是女婿;看不中时,任凭你们处置。”孙权唯唯而退。

第二天,吴国太便在甘露寺召见刘备。孙权早埋伏下刀斧手,一等母亲稍露半点不乐意,便冲将出去将刘备乱刀砍死。哪知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气宇轩昂,心中早喜得不得了,当下即在甘露寺成亲。就这样,在吴国太和乔国老的搅和下,刘备躲过灾祸,与孙权之妹顺利成亲。

却说周瑜闻知此事已弄假成真,不由得心中大惊,又密定一计给孙权。孙权于是修整东府,广栽花木,盛设器用,请刘备与妹子居住在此,又增设女乐数十人,多送金玉玩好之物。果然刘备为声色所迷,乐不思蜀,全然不想回荆州。

赵云见此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拆开第二个锦囊,一看,丞相果然是神机妙算。赵云依计而行,急入府内,佯作失惊状禀告刘备:“今早丞相使人来报,说曹操要报赤壁之仇,已经发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情况甚是危急,请主公立即启程返回。”刘备这才警醒过来,忙与孙夫人商议,借祭拜先人之机,瞒着孙权,逃出城外,赵云等五百军士一路同行。这第二计正是诸葛亮料到招亲成功之后,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得到解决,孙权、周瑜在硬的一手失败后,还会使出软招,以声色犬马、奢侈安逸的温柔乡来腐蚀刘备的斗志;而久经沙场的刘备一旦跳人“安乐窝”,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诸葛亮安排了智激刘备回荆州的妙计。

正当刘备偕夫人逃出城外时,孙权得到了消息。于是令陈武、潘阿选五百精兵,不分昼夜,追赶刘备。当刘备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刘备惊慌失措。赵云忙又取出第三个锦囊,献与刘备看了。刘备于是恳请夫人解危,孙夫人果然说:“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又有何面目与之再次相见!今日之危,我当自解!”于是孙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吴国前堵后追的几员大将,使刘备得以逃命。当刘备到达自己驻地边界,正被等候多时的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驶而去。之后,周瑜率水陆两路伏兵追赶而至,又被预先设伏的关云长、黄忠、魏延杀得大败而去。原来诸葛亮早已料到,当刘备依第二条计策出逃后,东吴大军必定会追赶,而仅以赵云所带五百军士是难以抵御的,只有依靠孙夫人以国太之宠女、吴侯之爱妹的身份,才能镇住东吴将领,于是在第三个锦囊中陈献了借孙夫人之威退兵的计策。

由于诸葛亮善于运用谋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三个锦囊妙计,破了周瑜假招亲以夺回荆州的诡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由于诸葛亮善于运用谋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三个锦囊妙计,破了周瑜假招亲以夺回荆州的诡计,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而孙权、周瑜却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张仪巧舌如簧屡蒙楚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和楚怀王结成了联盟,声势大增,这样一来,就打乱了秦惠文王攻打齐国的计划,但之无法得逞。虽然苏秦已死,但“合纵”的局势并未完全改观,要想实行张仪的“连横”策略,非把齐、楚联盟拆开不可。于是,秦相张仪来到了楚国。张仪此人智谋过人,更兼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他一到楚国就先去结交楚王最宠信的大臣靳尚,又是送礼又是承诺,极尽拉拢之能事。接着去见楚怀王,表达了秦王愿同楚王交好的意愿。

楚怀王直言不讳地问道:“秦王一向专横霸道,总是向别人索取土地,不给就大兵压境,如何交好?”

张仪闻言立马就说开了:“现在天下就只剩下七个国家,其中又数齐、秦、楚最为强大。如果秦、齐联盟,齐国就比楚国强大;如果秦、楚联盟,楚国就比齐国强大,这就看您怎么选择了。现在秦王主动表示愿同楚国交好,还愿把商于一带的六百里里土地送给楚国,大王您又何乐而不为呢?”

(60 张仪欺楚)

楚怀王本就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一听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当即高兴地回答:“如果能得到秦国的信任,又可削弱齐国的势力,更能得到六百里土地,我当然愿意同齐国绝交。”

怀王底下的大臣们纷纷见风使舵,向楚王拜贺,唯有客卿陈轸极力反对道:“正因为齐、楚联盟,才使得秦国不敢轻易攻打齐国或是楚国。而这次秦国愿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拆散齐、楚之间的联盟。万一我们同齐国断了交,而张仪又背信弃义,不肯交出土地,那该怎么办?到那时,如果齐国和秦国再联合起来攻打楚国,那楚国岂不是要面临亡国的危险吗?大王不如先向秦国接收商于之地,再去同齐国绝交,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三闾大夫屈原更是当庭斥责张仪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力劝楚怀王万不可轻信张仪的花言巧语。而那早已被张仪收买的勒尚则主张接受张仪的意见。

楚怀王不辨忠奸,又被眼前的蝇头微利所蒙蔽,听信了张仪和勒尚的话,一边派人去同齐国绝交,一边派逢侯丑跟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颇工于心计,一路上同逢侯丑打得火热,使逢侯丑对其坚信不疑。等到了咸阳城外,张仪略施小计,装作喝醉了酒,故意从车上掉下来把腿摔坏了,然后让手下赶紧将自己先抬到城里去。从此一连三个月不露面,逢侯丑怎样求见也见不到张仪。逢侯丑无计可施,只得写信给秦王。秦王答复说丞相应允的事他一定照办,只是他也不知道楚国是否真的同齐国完全绝了交,所以暂时不能兑现张仪许下的承诺。

逢侯丑无奈之下,又写信把这些情况如实地报告给楚怀王。昏庸的怀王信以为真,居然派人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一怒之下,便同秦王约定一起攻打楚国。

而逢侯丑则一直苦苦守候在张仪上朝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天,逢侯丑终于见到了张仪,没想到张仪反而问道:“你怎么还在这里?难道还没有得到那块土地吗?”

逢侯丑说:“秦王说要等您病好了才能交割土地,现在请您和我一起去见秦王,处理割地的具体事宜。”

张仪这才露出出尔反尔的真面目,他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假装吃惊地反问道:“为什么要见秦王?我要把我自己的六里土地交给楚国,何必告诉秦王?”逢侯丑此时才恍然大悟,便愤怒地责问张仪为什么表里不一。

张仪却大义凛然地回答:“秦国的土地都是靠将士们的鲜血一寸一寸地争夺回来的,岂可轻易送人?别说六百里,就算是十里也不行!更何况我从来没有说过要把秦国商于的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

逢侯丑就这样一无所获地铩羽而归,等他把经过详细呈报给楚怀王,楚怀王恼羞成怒,立刻命屈阂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秦国,并发誓拿到张仪后要食其肉寝其皮,否则难消心头之恨。

秦王闻听楚国率兵来犯,即派魏章为大将进行抵抗。秦军向来军容整齐、军纪严明,战斗力又强,再加上齐国也派兵策应,轻而易举地大败楚国。楚军伤亡惨重,连大将屈阂、副将逢侯丑都阵亡了,十万人马也只剩下三万逃回楚国。韩、魏等国一见楚国战败,便趁火打劫侵掠楚国的土地。楚怀王走投无路,只好派屈原去齐国赔罪,让陈轸去秦国求和,并万般无奈地献上两座城池,这件事总算告一段落了。

经此一事,楚怀王不顾群臣劝谏,欲逞匹夫之勇,一心想杀张仪出气,居然派人到秦国提出愿以黔中之地来换张仪。秦国那些与张仪不和的人就趁机鼓动秦王答应这个交易,认为以一个人换得大片土地是占了绝大的便宜。

秦惠文王算是还有点良心,断然拒绝道:“张仪乃寡人须臾不离的左右手,况且为咱们秦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寡人怎能做此等不仁不义的蠢事?寡人宁愿不要此地,但万万不能失去张仪。”

张仪听说后,请求拜见秦惠文王。他面带笑容,沉着地对秦惠文王说:“为了报答大王的知遇之恩,微臣愿只身入楚国面见楚王,为大王换得黔中这块宝地。”

秦惠文王吃惊地问道:“那楚王因你上次欺骗了他,对你已是恨之入骨。此番离秦去楚,必死无疑。寡人怎忍心将先生您往虎口里送呢?”

张仪坦然地说道:“大王不必过虑,且听我解释,秦国强大而楚国衰弱,我此行是奉大王的使令前往楚国,楚王外强中干,生性愚笨,他怎敢轻易加害大秦的使臣?这是其一。再说我同楚王的宠臣靳尚很友好,而靳尚又深得楚卫的宠妃郑袖的欢心,她讲的话,楚王没有不听从的。我到楚国去之前,先贿赂靳尚,让他替臣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这样楚王在他们的影响下就不会加害于微臣了,这是其二。当然,万一楚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我以泄私愤,但以我一死而换来黔中一片土地,虽死犹荣,又何足为憾!”